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本网专稿

大湖之南|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者刘宾、申智林
2022年10月28日14:35 |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
小字号

这片热土位于洞庭湖之南,是谓湖南。大湖之南,山河锦绣,人杰地灵。

湖南其山,有南岳七十二峰错落巍峨,南以衡阳回雁峰为首,北以长沙岳麓山为足;

湖南其水,有湘、资、沅、澧,四条大江灵秀无比,一路欢歌,蜿蜒流入洞庭湖。

三湘四水,物华天宝,山水之间,生机勃勃。

湖南山水,滋养出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崇文而尚武,经世以致用。特别是近代以来,湖湘大地俊采星驰、雄才辈出,不负“惟楚有才、于斯为甚”的盛名。

人民日报社湖南分社推出“大湖之南”融媒体专栏,依托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人民网湖南频道,立足三湘大地,讲述湖南好故事,传播湖南好声音,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大湖之南,你我共同的家园! 

十月秋收忙,颗粒皆归仓。眼下的三湘大地,从湘江两岸到洞庭湖畔,机器轰鸣,稻浪翻滚,瓜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

素有“九州粮仓”美誉的湖南是农业大省、全国粮食主产区。目前,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600亿斤左右。水稻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双季稻生产常年居全国前列。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铿锵有力,为湖南扛牢粮食安全重任指明方向。

围绕种业“芯片”进行技术攻关;调整种植业结构,挖掘增产潜力;创新耕作模式,提升粮食生产效率;推进水旱治理,确保粮食安全底线……近年来,湖南始终致力于推动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以占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4.5%的粮食,为“端稳中国人的饭碗”提供更大底气。

据省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数据,2022年湖南完成粮食播栽面积7148万亩,超计划任务13万亩。中稻、晚稻面积分别达2222万亩、1910万亩。截至10月27日,全省晚稻已收获1337万亩,完成了约70%。

虫口夺粮,灾前保粮

协力确保大旱之年无大灾

稻浪千重,遍野流金,衡阳县杉桥镇云山村种粮农户肖云生站在自己流转的120多亩稻田间,手把着长长的稻穗感叹:“不容易,今年中晚稻都是‘抢’出来的谷子。”

何谓“抢”?旱情之前抢,虫口之下抢。

今年,受异常天气影响,湖南全省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干旱情况。据湖南省防旱抗旱专报,7—9月,湖南各市州累计降雨量较历史同期偏少五至七成,并形成夏秋连旱态势,至10月上旬,全省122个县区市均达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等级。

“衡邵干旱走廊是湖南此轮旱情受灾较重区域,相关市州充分发挥灌区保障作用,全力缓解粮食生产用水压力。”湖南省水旱灾害防御事务中心防御部副部长刘燕龙说。

在肖云生的印象中,云山村曾80多天未下雨。9月中旬,全村晚稻进入抽穗期,亟需灌溉用水。

“了解到农户需求后,我们和上游的斜陂堰水库管理部门紧急对接。”杉桥镇农业服务中心水管站站长宋和义告诉记者。

9月18日晚上8时许,一股清水在沿着灌渠奔腾了12个小时,跨越40多公里后,终于赶到了斜陂堰水库的尾灌区,流进了肖云生耕种的稻田,给抽穗的稻子解了渴。

面对严峻旱情,湖南省精准施策,分类统筹,着力保障粮食生产用水需要。截至目前,全省已累计补水超6亿立方米,打井8000余口,通过有效调水、蓄水、找水、节水,最大程度减轻了旱灾损失。

而与干旱伴生的,还有危及粮食生产安全的虫害。持续的高温干旱天气,让湖南多地水稻虫害更甚往年。

“温度太适合虫子孵化生长,繁殖得太快了。”肖云生说,“以‘钻心虫’为例,往年可能发两批,至多三批,而今年,如果防治不及时,甚至可以繁殖四批。”

为了确保虫害不危及粮食安全,今年,湖南省农业部门充分动员,组织基层农业服务中心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驻点指导。

“虫灾一起,稻子一倒一大片。”作为老种粮户,肖云生说,幸好杉桥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及时指导,有时候种粮户对虫害发展形势还没反应过来,农技专家的防治意见已经发到了手里,“如果不是他们,今年虫口损失肯定要更大。”

“乐观估计,今年晚稻产量基本和往年持平,或者接近往年平均水平。”肖云生说。

岳阳县筻口镇晚稻喜获丰收。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稳产增收,丰收有“稻”

以专业化服务推动产业化发展

金灿灿的稻田连成一片,铺在蓝天之下、房舍与远山之间。空气中满是稻谷的清香。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在“金色海洋”中往来穿梭,发出阵阵轰鸣声,奏响丰收的乐章。

岳阳县地处湘北,西揽洞庭,北扼长江,是产粮大县。今年全县规模晚稻种植面积45.6万亩。连日来,农户们抢抓农时,开足马力,收割晚稻。

哗哗哗——一台满载而归的收割机停靠在田间地头,把脱粒的稻谷一股脑儿倒入转运车的车斗里。

董敏芳趁机抬起脚,麻利地跳到车上,伸手捧起一把稻谷摊在掌心,只见颗粒饱满,笑容便在她眼角绽放开来。

45岁的董敏芳是岳阳县润升水稻、丰瑞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3年返乡创业。这些刚刚收割的湿稻谷将运到她的生产基地,统一进行烘干、存储、包装和销售。“今年虽然大旱,但在政府帮助下进行抗旱保收,晚稻亩产也能稳定在1000斤左右。”她笑着说。

看到稻谷丰收,董敏芳笑了起来。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除了丰收的喜悦,更令董敏芳感到振奋和激动的是,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

“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让我更有信心扎根家乡,发挥好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带动更多老百姓丰产增收,多种粮、种好粮!”谈及参会感受,董敏芳激情澎湃。

目前,她的合作社有社员200多人,各类机械设备110台套。通过“五统一”模式——统一推广优良品种、组织绿色防治、统一全程机械化服务、统一组织订单收购、统一产品营销——能为周边县市区10万多亩农田提供从种到收的“一条龙”服务。

岳阳县润升水稻专业合作社的仓储车间。人民网记者  刘宾摄

农业生产托管助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近年来,湖南积极培育种粮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全省耕地流转率达53.9%,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80%。

同时,全面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当前,全省以粮食为主的专业化服务组织达4.1万个,服务的小农户超过500万个,覆盖全省1/3以上农户。

汨罗市高丰村晚稻收割现场。胡清摄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高标准农田长出了“数字大米”

在汨罗市桃林寺镇高丰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随风摆动。忙碌的村民把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

高丰村地处南方丘陵山区。过去土地“零碎”,导致农业效益不高。今年3月份,全村3590多亩农田完成了高标准改造。渠相连、 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小田连片成大田,还采取土壤改良的方式提高了土地肥力。

“今年早稻增产22.5万公斤,晚稻预计可增产15万公斤。”当地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湖南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让更多“粮田”变“良田”。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标准农田保有量36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4%。2022年湖南省计划完成4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益阳市沅江市地处洞庭湖平原腹地,有耕地面积近90万亩,是湖南的水稻主产区之一。日前,沅江草尾镇上码头村381亩“数字大米”开镰收割,填满谷仓。

是怎样的稻田才能长出“数学大米”?

“80后”种粮大户周波“揭秘”:田里安装有30多套水位仪、土壤仪,一套虫情灯,还建起了一座微型气象站。

“这些物联网设备能对稻田的湿度、温度、营养成分变化、病虫害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周波说,采集的数据传到后台进行智能分析,得出最佳农管时间、最佳种植方案等,哪怕没有农活经验的年轻人,也能做到精准化耕种。

与普通稻田相比,这片“智慧田”每亩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约25%,成本更低且绿色环保,平均亩产增收达15%左右。

过去靠天吃饭,如今知天而作。在常德、益阳、岳阳等湖南省主要粮食产区已建有多个这样的“智慧农业科研基地”。

放眼大湖之南,我们所闻所感是在这千里沃野之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方式早已成为历史。通过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民职业化的步伐正不断提速!

稻谷飘香话丰年。相信务实奋进的湖南今后将为守护“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贡献更多力量!

总策划:吴齐强

本期统筹:彭应兵

文字作者:刘宾 申智林

视频素材来源:汨罗市融媒体中心、岳阳县融媒体中心、益阳市赫山区融媒体中心

剪辑:刘宾

出品: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人民网湖南频道

投稿邮箱:rmrbkhdhnpd@163.com

(责编:唐李晗、彭应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