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邵阳城步这片红色热土上接续奋斗

黔山西麓,巫水北岸。在革命老区县——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当年红军长征时经过与战斗的地方,正活跃着一群青年人,他们返乡投身火热的基层,坚守“在乡”干事创业,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格桑花绽放在你们走过的地方”
“88年前,红军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一座风雨桥是无声的见证,它就是‘红军桥’的前身。”通过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长坪村村干部游友芳的讲述,一段红色历史呈现眼前。
“以前,家乡给我的记忆是‘凋敝落后’,但家乡的山山水水召唤着我。现在我有能力了,我要回馈这片养育我的土地。”游友芳至今为自己的这个决定感到欣慰。
长坪村当务之急是做火红色旅游,把红色故事讲出去。游友芳主动请缨,担任红色讲解员。她的“红色启蒙课”来自周家珍藏的一条老棉裤——那是长征途中,几个红军战士为感谢村民周世忠煮饭招待他们,赠送他以表谢意。现在,这条棉裤传到第三代——62岁的周旺华手中。
一样的故事,游友芳已从聆听者变为讲述者。为了讲好故事,她对每个故事细节反复记诵,熟稔于心。“既然接过红色接力棒,就要把红色故事继续讲下去。”
1999年,长坪村建成“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红军纪念亭”“红军桥”,以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2021年,“红军长征烈士纪念碑”获批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石板砖的地面、图文并茂的宣传廊,面貌焕然一新。靠着几个“大工程”,村里打起红色文化牌,有了来参观研学的,也有来探访、聆听故事的,一天比一天热闹。
游友芳在“红色”岗位干得有声有色。出于多年的红色情结,她与护林员们共同栽种下一片格桑花。
“红薯好吃,更有好故事”
同为“90后”,刘星的选择是“白手起家”。在她的家乡——城步汀坪乡隘上村,村民们有种植红薯的传统。一次回家过年时,她从红薯地里看到了商机。“红薯是口粮也是零食,要是依托红薯种植办个加工厂,既有市场还能帮农富农,那不是一举两得?”
2016年,刘星用摆地摊赚来的1千多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红薯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先从农户处收购红薯,再做成红薯干、红薯片、红薯粉等农产品进行销售。
为了让村里的好货被更多人知道,敏锐的刘星靠做微商打开销路。第一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2019年,她开始涉足短视频、直播卖货。
头顶烈日,脚踩田地,刘星用红色故事作为开场白,“我手里的这个红薯有故事。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蓬瀛村,我们的村民拿出家里的红薯送给红军,军民结下了鱼水情。”“倒蒸红薯干”上架以来,日均销量过千单。红薯“变现”让村民也尝到了“甜头”。
产业的影响潜移默化,村民们开始跟上发展形势,从幕后走向镜头前,“原生态”地展示自己的日常劳动和农村生活。还有村民自己开办电商,创作视频、制作网页,把身边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出去,成为电商达人,收获电商红利。
“一片叶子颂党恩”
在城步丹口镇下团村,在一栋名为“新铺里”的木房子里,苗族青年杨昌鑫每天唱山歌,吹木叶,喝油茶,生活充满“仪式感”。
“新铺里”原本是杨家祖辈传承下来的老屋。2007年,杨昌鑫的父母在此开办“新铺里”农家乐,后来几经发展,这个县里“头字号”苗族农家乐成为“地域文化集散地”,很多人慕名而来,跟随农家主人走近苗族人的家常生活。
穿过入户门,眼前是一排长廊,三间正屋,木板为墙、实为梁,古香古色的布置充满苗族风味。杨昌鑫面对来客拈起一片树叶,吹奏了一曲清越悠扬的《映山红》。
“刚开张那会,我父亲常常压轴出场展示技艺,传播苗族文化。”杨昌鑫的父亲杨光清是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叶吹歌”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的杨昌鑫,跟着父亲练就了一口“绝活”。现在,他成为“木叶吹歌”的传承人,接待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还有19个国家的外国游客。
在传承父亲衣钵的同时,杨昌鑫继续探索新路。2020年,“新铺里”一层被设立为“城步红色故事讲习堂”,杨昌鑫担起传扬红色故事的重任。他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一盏马灯的故事。“这盏马灯是当时红军战士送给我曾奶奶的,作为后人,我感同身受,立志投身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
小小马灯见证了杨家人知党史感党恩的心路历程,也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以前我们只是一家普通的农家乐,现在已成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杨昌鑫说。
从游友芳到刘星再到杨昌鑫,一路走来,他们在乡村找到发展舞台,一步步成长为红色土地上的“新力量”。(张琼文 阳望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