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湖南频道>>大湖之南

大湖之南|花鼓云中来 袅袅余音绕

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 王云娜
2022年12月21日20:13 |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小字号

短视频:青年演员陈雨晴在直播间表演“打杯子”技巧

“正月采茶是新年,姐妹双双进茶园,十指尖尖把茶采,采起细茶转家园……”

晚上7点半,湖南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线上直播开场。演员陈雨晴一边演唱花鼓戏经典剧目《扯萝卜菜》中的选段《采茶调》,一边表演技巧“打杯子”——四只秀气的白瓷酒杯,优雅地叠放于双手指尖。随着活泼的舞蹈,酒杯相互敲击,节奏有快有慢,响声清脆动听。

这一“绝活”大受欢迎,留言点赞接连不断。观众过瘾,演员带劲,直播间里很是热闹。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湖南花鼓戏更是湖湘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为破解花鼓戏保护传承难题,今年9月,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入驻短视频直播平台,每周开展3场线上直播演出。花鼓戏直播俘获了观众“芳心”,场均观看人数达60万人次以上。

第十场直播,刘赵黔老师、胡建忠老师和花鼓戏演员们合唱。李洋摄

“我们用好线上平台,坚持守正创新,让花鼓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承接历史,又融入未来,不断焕发新生机。”该中心主任王勇说。

观众聚在哪里,舞台就搭哪里

首场直播,陈雨晴表演“打杯子”技巧。李洋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观众喜爱的“打杯子”技巧,陈雨晴师承前辈,苦练七年。为了掌握这门技艺,一练就是一整天,常常手臂、手腕、手指酸痛不已,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住。

“光是让杯子稳稳立在手指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不清这些年打碎了多少个杯子。”出生于1995年的她告诉记者,“只有长时间反复练习,才能驾轻就熟,在观众面前毫不费力地展现出来。”

在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像陈雨晴这样功底扎实、身怀“绝技”的演员不在少数。

该中心前身是长沙市花鼓戏剧团,组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花鼓戏集纳了湖南方言和民间音乐,湖湘特色浓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优秀演员“接力”,创作编排《刘海砍樵》《梁祝》《秋天的花鼓》等经典剧目,丰富着湖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扎根于群众、活跃在民间的传统艺术,得以传承至今。

挑战一直都在。随着文化市场多元化,花鼓戏同样面临着观众老龄化、市场萎缩等问题。“在戏曲的‘黄金年代’,村里有大小喜事,主家都会出钱请戏,我们也曾应邀下乡。虽然演出费不高,但总有收入来源。后来,戏曲发展进入‘寒冬’,剧团也出现经济困难。演员工资很低,难以养家糊口,一些人选择了离职。”王勇回忆道。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花鼓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将该中心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创作演出。收入待遇有保障,优秀演员留下来,大家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精品剧目创排和文化惠民演出上。

经过积累沉淀,该中心的演出团队达到80多人,其中两名国家一级演员,和30多名拥有高级、中级职称的演员,能够演出70个精品非遗剧目,包括11个大型剧目和59个小型剧目。除了登上国家级、省级等重量级舞台,一年下来,团队至少还会完成160场“文化进万家”惠民演出,从浏阳河源头唱到沩山之巅。

然而,从演出现场反馈的情况来看,观众日渐流失的严峻形势,却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现场观众以老年人居多。碰上天气不好,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还多,场面冷冷清清,大家心里难免有失落感。”王勇忧心忡忡,“花鼓戏是传递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我们有实力献上一台台好戏,但是,没有观众,演给谁看?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又如何传递?”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日益兴起。2019年就在平台上开设个人账号的陈雨晴,已经拥有40多万粉丝。这让王勇很受启发:观众在哪里,舞台就要搭在哪里。应当借力短视频直播平台,让更多人感受花鼓戏的魅力,扩大传播面和影响力。

经过大半年筹备,9月11日,该中心在短视频直播平台注册官方账号“长沙花鼓戏”,拥有不受地域限制的全新舞台。直播的频率为每周三次,采取完整剧目与经典选段穿插的形式开展。

首场直播,演员们演出花鼓戏《书房调叔》。李洋摄

9月15日,首场直播——“潇湘风流,花鼓有戏”正式开演,《书房调叔》和《五更劝夫》等完整剧目轮番登场,成功吸引了一大帮观众。数据显示,这场直播的观看人数达到350.5万人次,实时在线最高人数达到了33万人。如此高的关注度,让整个直播间沸腾了!

紧跟时代、投石问路,花鼓戏保护传承蹚出一条新路子。

适应平台特点,改变演出方式

10月28日晚,直播间搭建的大舞台首次投入使用,该中心6名演员相继登台,献上一出《王金龙探监》。

这是花鼓戏剧目《三次八台》中的一折戏。男主角王金龙与女主角玉堂春有白首之盟,玉堂春蒙冤,被押送太原受审。王金龙晚上前去探监,二人互诉衷情。臬台刘炳察觉,赴监查捕,王金龙凭借装疯卖傻脱险。

演员丁城欢饰演王金龙,面对代表着封建强权的刘柄,将疯言、狂语、痴笑、踉跄等表情动作演绎得十分到位,酸楚之情溢出屏幕。演员贺玲饰演女主角玉堂春,一颦一蹙、举手投足间感情充沛,将哀愁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动情,观众入迷,有观众留言评论,“唱得非常到位,很感动”“演得太好了,看哭我了”……

第三场直播,演员们带来了花鼓戏《王金龙探监》。李洋摄

“戏剧艺术要想打动人心,人物角色就必须立起来。我们在刻画人物时,除了唱还要演,离不开许多身段动作。最初在小的舞台上排练这出戏时,大家站在一起都嫌挤,更别说人物之间的互动了。舞台大一点,表演更有感染力。”丁城欢告诉记者。

如何围绕镜头搭舞台,该中心一直在探索。单位二楼有一个面积不到400平方米的大排练厅,决定尝鲜直播后,王勇将这里改造成直播间,配上灯光和音响,搭建了一个35平方米的小舞台和25平方米主播台,主要是为了适应短视频平台竖屏观看的特点。

没想到,首场直播就“火出圈”,“点戏”的观众也络绎不绝。为了让观众有更好观看体验,该中心决定打造一个相对较大的舞台,既符合竖屏观看习惯,又能满足演出需求。10月,经过半个月的改造,这个13米宽、10米深的大舞台与观众见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直播间里,一大一小两个舞台组成“L”形,舞台前方分别搭着一座高高的架子,用于摆放摄像机。负责现场伴奏的20多位乐队老师,则集中在大舞台的右前方,从这一角度,可以清楚洞悉两个舞台上的状况。再加上场外主播、音响灯光调试等岗位工作人员,排练厅满满当当,空间实现了高效利用。

“主播台和小舞台用来演小节目、唱选段‘串烧’,与观众互动,大舞台用于表演场面大、人数多的完整剧目,大家可以尽情释放戏曲的力量。”丁城欢对直播间的布局十分认可。

演员的生命在舞台,舞台在改变,演出方式在改变,演员也在改变。跟大剧场比起来,直播间舞台实属“袖珍”,演员们不得不调整步法和动作幅度。舞台“浓缩”的同时,高清镜头却在放大台上的一举一动。

“屏幕前成千上万的观众,都坐在第一排看戏。我们的唱腔吐字、面部表情、一招一式,来不得半点虚的。这也倒逼着我们不断揣摩角色,反复练习唱功,确保上台时精彩呈现。”丁城欢说。

直播,还考验着演员们的综合素质,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过去只需要唱好戏,现在我们还需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和观众互动。”贺玲告诉记者,在单位的鼓励下,演员们轮流上场主持,人人都有机会。

一般而言,认领主持任务后,贺玲会根据当晚直播的参演人员情况,策划串烧节目,写好主持词。主持时,不仅要把握直播节奏和进度,组织轻松活泼的选段‘串烧’,还要能够临场应变。“对我们演员而言,客串主持也是一种历练。”贺玲感慨。

11月8日晚的这场直播,贺玲是主持人之一。在选段“串烧”环节,直播画面突然黑屏。虽然工作人员很快恢复了直播画面,但在线观众仍然是断崖式下降,不到一分钟内从1万人减少到6000多人。面对观众质疑,贺玲耐心解释“救场”,化解了一次小小的“危机”。

“台前幕后都在适应直播这一新的演出方式,大家不断总结提炼,解决好各种状况,绝不能辜负观众的信任和支持。”王勇说,以直播间为桥梁纽带,花鼓戏和观众越走越近。截至11月底,该中心已直播29场,‘花粉’涨至10万人,其中五成以上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

坚持守正创新,培育年轻观众

短视频:《打铜锣》选段

“串烧”环节里,伴着稍显欢快的节奏,该中心国家一级演员胡建忠搭档同事戴哪吒,唱起《打铜锣》里的经典选段,唤起不少网友的回忆:“《打铜锣》太经典了,百看不厌,今后有舞台版吗?”“《打铜锣》好听好看,我一个零零后都觉得津津有味!”

一周三播开启后,该中心非遗办主任、青年编剧李旭云当上直播间管理员,三个多小时的直播时段,她随时关注着评论区动态,并把观众们的意见建议记录下来。据她介绍,当天观众对《打铜锣》的呼声很高,首播结束后,她把这一情况反馈给演出团队,大家决定满足观众需求,优先上演《打铜锣》。

第八场直播中,演出花鼓戏《打铜锣》。李洋摄

演出《打铜锣》,胡建忠和戴哪吒是老搭档,这次“被点名”,感觉很是不同。

“受到观众肯定,心里当然高兴,很久没有过如此被需要的感觉。”戴哪吒说。得到年轻观众的认可,54岁的胡建忠更多的是兴奋,“过去‘老戏迷’多,如今观众中有新面孔、小戏迷,可不是意义非凡吗?”

直播《打铜锣》完整剧目这天,为了不负众望,胡建忠利用化妆的时间,多吊了会嗓子。戴哪吒更是提前站上大舞台,对着镜头找感觉。

“收割季节,谷粒如金,各家各户,鸡鸭小心……”当这句戏迷们耳熟能详的台词从男主角蔡九口中说出来,演出正式开始。

这是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出老戏。男主角是生产队社员蔡九,负责在粮食丰收时打铜锣,提醒乡亲们管好鸡鸭,避免鸡鸭去地里吃稻谷,损害集体利益。可农妇林十娘明知故犯,偷偷放了8只鸭子外出吃食,二人之间开展了一场斗争,林十娘花招百出,蔡九坚持原则,绝不上当。最终,在蔡九的引导教育下,林十娘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决定改正错误。

舞台上,戴哪吒扮演的蔡九幽默风趣,而“胡建忠版”林十娘泼辣自私。通过一段段令人捧腹的唱词对话,剧情徐徐展开,两个真实生动的农民形象跃然眼前。

经典一出,人气大涨, 留言“刷屏”:“我小的时候,爷爷经常给我唱,好像又回到童年时光”“小时候看不懂、不爱看,现在看得停不下来”……

“越是经典,越不过时。”王勇注意到,虽然这场戏只有一个场景、两个人物,讲的还是发生在五六十年前的故事,但半小时演出时间里,在线观看人数却一直保持稳定,“以人民为中心,给人以力量,就能赢得观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党的二十大,为我们创作新戏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要继续坚持守正创新,根据群众需要,不断丰富花鼓剧目。”王勇说,该中心正围绕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创作富有乡土气息又充满正能量的花鼓戏作品。

第七场直播,演唱曲调串烧。李洋摄

在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的“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中,该中心与长沙市艺术创作研究院联合创排的长沙花鼓戏《花猪司令》顺利入选为扶持剧目,乃全省唯一。该剧讲述的是大学生返乡创业、投入乡村振兴的正能量故事,已进入立体舞台创排阶段,预计在明年1月进行联排审查。

“我们将不断努力,创作出更多像《打铜锣》一样受欢迎的新时代经典剧目,承载年轻一代的戏曲记忆,培育更多观众市场。”从艺36年,胡建忠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她看来,如果不能抓住年轻观众,保护传承就无从谈起,必须让花鼓戏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彻底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花鼓戏拥有幽默风趣的喜剧路子、哀而不伤的正剧传统、优美动人的曲调旋律,又富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在保护传承过程中,这些艺术特点必须得到提炼,要根据现代人审美,让剧目更加精美耐看。”胡建忠进一步说道。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的直播演出形式,得到长沙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已被纳入文化惠民演出场次。大家谋划着,今后还要开展细分领域的直播演出,比如乐队专场、青年专场、名家专场等,寻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空间。

直播间的热闹,一度让胡建忠回想起小时候“追”花鼓戏的时光。乡下泥地上,临时戏台前,瘦小的她挤在人群里,看了一场又一场……

总策划:吴齐强

本期统筹:王云娜

文字作者:王云娜

视频来源:长沙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出品: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频道、人民网湖南频道

投稿邮箱:rmrbkhdhnpd@163.com

相关报道链接:人民日报文化版头条《一曲花鼓“云”中来》

(责编:唐李晗、彭应兵)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