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小河村:產業引領村民脫貧致富 鄉村振興正當時

2020年04月28日14:19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河村村民在進行茶葉加工。陳拓 攝
小河村村民在進行茶葉加工。陳拓 攝

人民網長沙4月28日電 (林洛頫 陳拓) 春日暖陽裡,置身深度貧困村——湖南邵陽新邵縣坪上鎮小河村,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小河村坐落在平均海拔800米、素有“小西藏”之稱的金龍山,全村有村民259戶1055人,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326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0.7%。

基礎設施落后、經濟發展乏力、造血能力不足……讓這座小山村多年來陷入貧困惡性循環﹔在國網湖南電力兩年多的精准幫扶下,當地圍繞產業謀發展,巧妙搭建並運用“農光互補扶貧車間”,已有83戶貧困戶摘掉窮帽子,村民們走上脫貧致富路。

幫扶有妙招,產業是關鍵

小河村附近金龍山北麓有大片原生態野生茶樹,雲霧繚繞的環境孕育出好茶,守著茶山“聚寶盆”,當地為什麼反而是貧困村呢?2018年3年,一支熟悉黨群、經濟和社會工作的“攻堅工作隊”進駐小河村開展幫扶。

工作隊員帶著疑問和村干部、村民組成臨時“勘察隊”,三天時間裡徒步近百公裡,爬山越嶺挖掘當地“野生”資源﹔發現村裡有百余年制茶傳統,但一直沒有形成規模,“小作坊”制茶模式除了自給自足外,隻能賣出初級原料茶的價格。

掌握實際情況后,一個想法在工作隊員腦海中迸發:建設扶貧車間,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利潤由村集體所有,村民按比例分紅,從而實現“輸血救濟”和“造血自救”相結合的良性產業發展方式﹔依靠統一開發野生茶樹等農產品資源,探索一條“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綠葉變金葉、青山變銀山”的致富夢想路。

有了致富路子,項目第一時間“上馬”開干。

工作隊巧妙利用恆溫、恆濕的光伏大棚建成集加工、儲存、展示為一體的“農光互補扶貧車間”,在扶貧的同時發展電力新能源,並成立村集體全資佔股的合作社﹔但沒想到發動村裡貧困勞動力採茶時遇到了困難,大多數村民“不買賬”。

工作隊思來想去,把工作突破口放在建檔立卡5口之家的貧困戶劉連位身上。

老劉雖家境困窘,但他一直不認命、不服輸,骨子裡有倔勁﹔工作隊多次上門給其念起“致富經”,老劉的母親也在一旁幫著做兒子工作﹔就在其他村民觀望、猶豫的時候,這家人不聲不響干了起來。

老劉妻子體弱但摘茶葉基本沒問題,每月採茶入賬2000多元﹔老劉在村內保潔員公益崗位工作,一年有8500元工資收入﹔再加上每年年底還能領到一筆不低於2千元的產業分紅兜底,劉連位家的日子慢慢有了盼頭。

村民們看到改變后,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加入採茶隊伍中,並通過“扶貧車間”與合作社簽訂協議形式,參與制茶、包裝等獲得勞務報酬分紅,跟上步伐也踏上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路。

多措轉觀念,科學促脫貧

“扶貧先扶志”,要轉變貧困群眾的落后思想,從“要我富”徹底轉變成“我要富”,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是重點。

工作隊為此定期在小河村綜合服務中心的黨員會議室為貧困戶做思想工作,轉變他們“等、靠、要”思想,開設“脫貧扶志激勵會”為貧困戶提供精神食糧,激發每個貧困戶“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

同時完善升級村規民約,試點“積分管理制度”,採取“產業分紅+善治積分”集體收益分紅模式,將產業分紅與村民素養緊密結合,動員村民積極參加公益建設和幫扶項目實施,評選脫貧能手、致富標兵和文明家庭,營造比學趕超良好氛圍。

劉頌長是村裡扶貧兜底戶,身體原因不能干重活累活,長期在家休養,隻能靠政府補助度日。工作隊上門勸說其在車間務工,他非常不解,自己在家待著每年有近7千元家庭補助,干嘛還要務工賺錢呢?

隨后,支村兩委班子上門幫他算經濟賬,做思想工作的同時教劉頌長生產技藝﹔考慮他的身體狀況,隻讓其做木耳採摘和茶葉包裝等對身體要求不高的活,在車間嘗試一段時候后,劉頌長欣然接受:“工作不累還能靠自己雙手掙錢,比拿政府補助臉上有光,感覺好多了。”

村民的思想打開后,工作隊員們就在產品上做文章,致富茶、黑木耳、黃桃等產業逐漸發展了起來,村民們手裡有了鈔票,個個干起活來更努力,小河村產業也實現從無到有,從荒土遍地到多點開花。

同時,小河村還針對當地獨有的特色生態環境,發掘鄉村旅游的地域、文化特點,吸引八方游客前來打卡、刷贊,逐步打造“旅游+消費+產業”的扶貧模式。

2019年包括5.12魅力小河、9.19笑滿三湘等系列活動接連落地小河村,吸引了包括台灣少數民族民意代表團在內的3000多名游客﹔今年村裡計劃舉辦採茶節以及“小河花海”等文旅活動,使鄉村旅游、特色文化體驗融入脫貧攻堅中。

抗疫穩增收,扶貧顯成效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小河村不少村民一下慌了手腳,剛剛過上的舒坦日子,會不會因疫情受到重創,不少村民和工作隊員們交流時,都表露出心中的擔憂。

“絕不能讓老百姓因疫情而影響收入和生活。”年后在防控措施到位的條件下,工作隊帶領村民啟動車間復工生產,為前來上班的村民發放口罩及做好車間消毒等工作,並與大家一起參與生產作業。

春天萬物復蘇之際,多個品種的花籽被村民們播撒在小河村各條小道邊,等待開花之時迎接游客﹔生態野生茶園、正沖採茶道等工程也緊鑼密鼓准備復工﹔暫時沒有外出務工的村民也沒有閑著,他們與50位貧困戶共同參與產業建設,確保疫情防控期間“穩增收不返貧”。

由於疫情而謀劃建立的信息大數據庫,通過對接電商網絡平台展開網絡雲銷售,一場直播下來售賣小河農特產品26萬元,銷售完成后不少單位紛紛夸贊產品味道好、無污染,願意達成長期合作關系。

工作隊借此機會將產品通過國家專業檢測機構檢測,並納入國務院扶貧辦消費扶貧數據庫系統,入駐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台“扶貧832”、湖南省消費扶貧公共服務平台“湘扶網”、武陵山片區脫貧攻堅“武陵購”消費扶貧網銷售名錄。

“何曾畏懼雨連陰,喚醒鄉民致富心﹔精准扶貧貧遠去,深山小河樂逍遙。”工作隊員們的記事本上朴素的詩句,流露出真摯的扶貧情懷。

兩年多時裡間,搭建“農光互補扶貧車間”,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促脫貧致富,帶動貧困戶採摘茶葉、黑木耳等助力增收,不少貧困戶通過參與幫扶項目工程建設獲得收入萬元以上﹔小河村村集體純利潤突破20萬元,2018、2019兩年累計為84戶貧困戶分紅近30萬元。

村子美了,腰包鼓了,小河村村民的精神頭兒才能更足﹔此時,昔日貧窮的小河村在工作隊的幫扶下正逐步走上致富路,實現鄉村振興夢。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