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鎮景區內。何萌攝 |
人民網永順6月15日電 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搬到芙蓉鎮景區附近,湖南省永順縣小溪鎮杉木村村民張桂珍感覺到,眼前的悠悠酉水河雖連接著老家和新家,全家人的生活卻終於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翻開了家門口就業致富的新篇章。
三十多年來,張桂珍一家四口擠在小溪鎮杉木村大寨組一間木屋,就在永順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美譽也是“束縛”,因為交通不便,此前張桂珍一家靠種柑橘和養豬為生,每天早出晚歸忙碌在土地裡,年收入僅有1萬元左右,兩口子艱難地撫育著兩個孩子。
逢年趕集,一家人想外出購物,得步行一個小時至小溪碼頭,再乘船經酉水河至芙蓉鎮碼頭,船程約三個小時,外出一趟往返秩序需要八個小時。張桂珍記得,“以前我孩子在永順縣城讀書的時候,有一次老師說上午十點開家長會,我隻能提前一天坐船過去,行程要三天。”
2019年,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張桂珍舉家搬遷到位於芙蓉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易地扶貧搬遷太坪安置點,一分鐘可到衛生院、農貿市場,兩分鐘可到學校,三分鐘可上高速,走遍了小溪的崎嶇山路,張桂珍首次迎來脫貧希望。
“以前隻夠吃,現在有錢存。”去年4月,張桂珍在“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芙蓉鎮景區內的餐館找到服務員工作,因為勤勞肯干,張桂珍成了這裡人人交口稱贊的“張二姐”,“每個月收入兩三千元,還包吃住,比起務農高多了。”
提起兩個兒子,張二姐很是自豪,去年,大兒子田業從北京科技大學畢業,目前在長沙就業。二兒子田創就讀於永順一中,成績排在年級前十,因為享受著教育補貼,孩子的教育幾乎不需要再投入資金,所有的收入都可以用來改善生活。張大姐說,“去年搬過來之后,孩子們都說,現在政策好,搬遷后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如今,丈夫往來於芙蓉鎮和小溪鎮之間,照顧著700株柑橘樹,張二姐在餐館勤勤懇懇工作,一家人分赴四方,為創造美好富足的生活而各自努力。坐在餐館的觀景台邊,張二姐笑得合不攏嘴:“搬到芙蓉鎮后,居住環境非常好,上班坐車隻要十分鐘,交通方便、物質方便,就業也方便,孩子還說以后要帶我出國玩呢。”
同樣從保護區搬到風景區的,還有今年51歲的趙德軍。
“以前沒什麼出路,掙不到錢,每天辛辛苦苦勞動也變不了錢。”回憶起過去的生活,趙德軍深有感觸。他家在小溪鎮雨陽村,受限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政策,通村路是一條曲折的河道,河流順著山谷蜿蜒,趙德軍每回一次家,都要過十幾次河。
因為交通不便,且家中老人身體欠佳,趙德軍隻能靠山吃山,靠種田維持生計。“家裡的田位置不好,陽光不行,是冷水田,每畝隻能收獲700斤稻谷。”3畝田年產量僅2000余斤,全家7口人就靠著3畝薄田生活。
自從2018年搬進芙蓉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后,趙德軍一家7口分得兩套房子,趙德軍帶著老人住一套,成家立業的兒子住一套。一開始,趙德軍憑借手藝四處給人裝修,去年手臂不慎負傷,好轉后趙德軍又當起了景區環衛工,每月收入1800元。
不僅自己四處找尋機會,熱心的趙德軍還給不少同鄉在芙蓉鎮找工作。今年58歲的魯龍周因為性格內向不擅交際,遲遲未找到工作,趙德軍便向景區推薦,和他成了同事。對於現在的生活,趙德軍滿是希望,“現在的生活方便多了,芙蓉鎮事好找些,有事做就有錢掙。”
據悉,2016年,永順縣啟動異地扶貧搬遷工作。截至目前,全縣實際完成搬遷入住任務6746戶26532人,其中,採取分散安置924戶4051人,實施集中安置5822戶22481人,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並規劃產業項目129個,實現異地搬遷戶全覆蓋,並對有勞動能力、有就業願望的貧困人員進行勞務技能培訓,讓人人都有就業渠道。(匡瀅 何萌 李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