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10月26日電 一塊水患之地,何以演變成一方詩意家園?一片城中綠意,何以進化成一座夢想之城?
洋湖濕地的嬗變,不僅僅關乎生態修復,資源再生,循環利用的環境改造,也不僅僅著眼軟件、硬件的城市升級。從更宏大的視野來看,它關乎一處山水、一隅家園、一個時空的有機轉變,它見証並實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這是一個與水有關的話題,也是一個與城有關的故事,更是一張關乎人的未來生存空間的考卷。在洋湖濕地十周年之際,我們一起探尋嬗變密碼。
水的蝶變
洋湖之勝,首在於水時光倒轉十年,洋湖濕地時是另一副模樣。一句俚語,“洋湖好大丘,十年九不收”,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
洋湖濕地古名“瓦官口”,為靳江入湘江口的濕地,后發展成為湘江的泄洪區。上世紀70年代,這裡逐步變成了長沙近郊的蔬菜基地和人口雜居區。因大量人工種植韭菜和大蔥,挖塘養魚導致自然植被損失殆盡,水系破碎不堪。同時,含浦、坪塘和洋湖片區每天產生的約3萬噸生活污水直排湘江,嚴重影響了長沙市民的生活飲用水安全,也嚴重威脅著湘江的生態安全。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但在歷史與現實中,從古之治水,到今之抗洪,如何改造和利用水是人類永恆的命題。
2011年4月,洋湖濕地開發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洋湖的建設者們並沒有急於一頭扎進去“治水”,而是先嘗試著去理解這片水域,用未來的視角,決定當下的行動。
經過前期翔實的調研和周密的科學論証,洋湖濕地確定了生態治污和水生態修復的工程思路。
“生態治污”和“水生態修復”,聽上去容易,做起來卻非常不易。
生態治污就是通過建設和設置濾石灘、生態攔截、溝顆粒分離器、生態圍隔仿生水草、立體生態浮床、水生植物和噴泉曝氣機等設施設備,達到對再生水廠中水的深度強化處理和城市雨污水收集處理的目的。
而水生態修復則是通過浮游動物投放、水生植物種植、水生動物投放、微生物菌劑投放等措施,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淨水生物鏈”,形成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長效保持機制。
不再是簡單的挖挖修修,縫縫補補,不再是給風景“涂脂抹粉”,給建筑“穿衣戴帽”。在我看來,這項工程的核心要義其實不在於它的科技含量,而是它懷著一份真誠的敬畏,以自然為師,
帶著這份敬畏,洋湖的建設者們一頭扎了進去,一干就是數年。
數據可以証明成效。借助自然恢復與人工促進恢復相結合的手段,洋湖濕地逐步“退塘還濕”“退城還林”,改造河流和湖泊濕地近110公頃,溝通近50個小型溝渠和水塘,修復41公頃水體生態修復區,改造緩坡岸帶近14公裡,完成近自然原型水岸7公裡﹔人工恢復和營造植被類型62個﹔恢復棲息林65公頃,生態系統不斷健全。
數年之后的洋湖濕地,水系聯通、生物多樣,匯集動植物1800余種,綠化覆蓋綠超過90%,負氧離子含量超出中心城區6倍多,每年可固定吸收二氧化碳量約6500噸,可調蓄洪水120萬立方,成為長沙真正的的綠肺、綠腎和綠芯。
充分發揮濕地的淨化作用,通過濕地內雨水花園、生態草溝、人工浮床、新型潛流濕地打造及“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生態系統的構建,對片區內近12平方公裡匯集的雨水進行淨化。通過構建 “MSBR生物處理+人工濕地+自然濕地”的水環境治理和循環利用系統,將周邊片區的生活污水進行處理,使排入湘江的水達地表水三類水質,既避免污水流入湘江,又保証了濕地的生態補水。
目前洋湖再生水廠規劃日處理污水12萬噸,滿足周邊50平方公裡,30萬人口的生活污水處理需求﹔也滿足了濕地日常的生態補水和洋湖片區園林灌溉等中水使用需求,實現了對湘江的“污水零排放”和“淨水零索取”。
建設者的辛勞終有回報。2013年底,洋湖濕地國家公園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16年底,被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單位,並於2019年底成功邁入“國字號”。
如今,漫步在洋湖濕地公園,春看桃紅柳綠,夏聞荷花飄香,秋賞蘆花飛舞,冬見紅葉盡染,目之所及,皆是美景。
城的交響
城中有濕地,濕地漸融城。
按照規劃,作為長沙建設兩型社會的核心示范區之一,洋湖生態新城片區總規劃面積1000公頃,片區定位是集酒店、辦公、商業於一體的總部經濟基地和與之配套服務的生態濕地公園、綠色宜居社區。功能分區包括400公頃的濕地公園,160公頃的總部經濟區,440公頃的生態宜居區。片區規劃總人口約16萬,同時還將吸引大量旅游、觀光、購物、休閑的流動人口,最終建成以文化、休閑、旅游綜合商圈為驅動器,以都市居住為依托的復合型新城區。
洋湖濕地片區背枕岳麓山系,山環水繞,區位四通八達;臨近大學城,科教優勢明顯,地塊整體拆遷量小,擁有市政設施和路網重新規劃的后發優勢。經過認真思考,開發這片新城區的幾個核心理念漸漸清晰:生態優先,交通先行,產城融合,人文未來。
生態優先,不僅牽涉到投入產出的平衡問題,還牽涉到技術處理的問題,要用最小的成本投入,實現生態環境的最大保護,還要能夠實現生態和城市的融合發展。
這條路,洋湖人走得艱難,卻很堅定。
秉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兩型理念,在建設過程中,洋湖濕地大量就地保留原生樹木、荷塘、堤渠,最大限度保留原有自然風貌,充分考慮到建筑與自然、文化的相協調。園區內廣泛採用“被動式節能建筑”、生態停車場、生態邊坡等生態技術,大規模使用可再生材料,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500噸,節約用電2.1萬千瓦時。
交通先行。洋湖濕地從一開始就從一個未來城市中心的戰略高度來進行多層次的交通體系構建,不但要打通與長沙大交通體系的對接,還要結合區域的產業規劃、生態保護、人居環境等進行內部交通網絡的搭建,甚至包括街區內的道路景觀體系的構建。
產城融合。為了將這個片區建設成為長沙最值得期待的片區之一,洋湖濕地的發展不僅充分考慮產業的集聚,還竭力加強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的配套,引入長沙市最好的教育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更綜合醫院、消防站、垃圾站、廁所等與城市發展密切相關的基礎社會配套。
截止目前,通過引領綠色智慧產業的導入和發展,提供兩型配套服務,洋湖生態新城已引入省建筑設計院、宜家家居、卓伯根、龍湖等文化創意總部和商業巨頭,並依托洋湖濕地景區,持續提升片區人氣。
一個具有鮮明綠色智慧特色的,宜居、宜業、宜游的創意文化總部經濟區正在形成,它不僅將成為一張湘江新區的新名片,也將成為長沙乃至湖南對外展示的形象窗口和城市會客廳之一。
從水濁水污到水清水甜,從任性江河到水利百姓,洋湖打造了山水林田湖草這一生命共同體,不僅形成具有標志性、文化性的城市水域景觀,還開發了人文、休閑、旅游等資源,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城市人居的良性互動。一片未來水世界,正在撐起一座夢想之城。(劉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