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湖南要聞

湖南持之以恆抓好農村“廁所革命”:民生小事大情懷

2021年07月22日08:26 | 來源:湖南日報
小字號

7月13日,環境優美的衡南縣寶蓋鎮雙河口村。寧順華 攝

“前進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廁所是文明進步的尺度,也是一項民生難點。隨著“廁所革命”席卷神州大地,由旅游景區擴展到全域,從城市擴展到農村,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逐漸補齊。自2019年以來,省委、省政府連續三年將農村改廁列入“為民辦實事”重點項目,著力改善農村衛生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為兌現這一民生承諾,全省各級扎實推進農村改廁工作。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省18個一類縣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9%,二、三類縣衛生廁所普及率分別達92.2%、80.3%﹔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連續三年(2018年至2020年)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

“難言之隱”的民生牽挂

曾經,談及農村“茅廁”,很多人的印象不佳。一些廁所“去不得”“聞不得”“蹲不得”,如廁難成為日常生活裡的“難言之隱”。

廁所無關風雅,改廁卻可以帶來大變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項研究顯示,衛生設施投入每增加1美元,醫療健康開支就會減少9美元。

我省衛生部門最早開始在血吸虫病疫區開展農村改廁項目,2009年在全省各地推廣,給農村環境衛生帶來了改變。此后,全省持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要求改造后的農房應具備衛生廁所,滿足人畜分離等基本居住衛生條件,給農村改廁注入持續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倡導了“廁所革命”,更持續關注工作進展。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廁所革命”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區、城市要抓,農村也要抓,要把它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從城市到農村,“廁所革命”向縱深發展。2018年12月,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8部委聯合印發《關於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指導意見》,明確了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改廁任務。

省委、省政府把農村“廁所革命”擺上重要議事日程。2019年以來,省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將“改(新)建農村戶用廁所100萬戶以上”列為12項重點民生實事之一,省財政每年專門安排資金給予重點保障。

“做群眾工作,關鍵是要群眾滿意。”省農業農村廳要求,推進“廁所革命”,要堅持群眾主體,把群眾工作貫穿於改廁全過程全環節。

全省122個縣市區按照一二三類縣劃分,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從洞庭平原到湘南丘陵,從羅霄山脈到武陵山區,各地結合當地群眾習慣、地理條件等因素,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改廁方案。

對城市周邊郊區,按照城鄉統籌發展要求,將農村廁所改造納入城鎮污水管網來進行部署推動。

對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湘資沅澧四水干流兩旁、飲用水水源地、風景區、生態敏感區以及其他環境容量較小的農村地區,堅持以無害化衛生廁所為主,推行三(四)格化糞池。

在婁底、懷化的一些山區,當地針對群眾不習慣使用新廁所的問題,耐心細致地宣傳,推行“改廁回訪制”,主動聽取意見建議。

“首廁過關”帶動“每廁過關”

“我家的廁所不好改”“改廁后,老人家不習慣”……農村生活習慣的革新,並非一蹴而就。

改廁過程中,有些村民擔憂:改廁后,菜地會缺少肥料,又怕多花水費。有些村民提出:改廁未必能治標治本,旱廁將就著也能用。

瀏陽市沙市鎮東門村,村民張建標對此頗有體會。

2014年以前,張建標家裡用的是旱廁。此后,張建標將旱廁改成了水沖式廁所,建了兩格化糞池。但由於工藝問題,化糞池經常發生堵塞、外溢,天氣一熱,異味重得很。

農村改廁量大、面廣,施工質量是一個長期話題。農村改廁又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廁”不過關,建得越多,出問題的概率也就越大。

磨刀不誤砍柴工。省農業農村廳提出“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在全國首創並推行“首廁過關制”。各村改造或新建的第一個廁所,從選址到挖坑,從化糞池安裝到調試,從驗收到管護,各個環節都要嚴格按照相關標准進行,完全合格后才能全面施工。

以首廁為示范,2020年7月底,張建標家的廁所升級為整體式三格化糞池,不僅除去了難聞臭味,流入第三個格子的糞水經發酵、腐熟后,還可直接用來澆地施肥。

在洞口縣高沙鎮洪茂村,向麗萍成為高沙鎮的“首廁試點”戶,採取“三格化糞池+人工小微濕地”的改廁模式。其中,三格化糞池的有效容積是1.5立方米,總造價是2298元,全部由財政承擔。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實地看一看。”首廁過關后,前來參觀的群眾心裡有了底。在洪茂村,當年村裡就有54戶村民改廁,超額完成了計劃任務。

全省樹立統一的農村改廁總體質量目標,要求化糞池外觀尺寸符合規范,不滲不漏不串水,正常發揮無害化處理糞污的功能。省農業農村廳將農村改廁分解為7大階段,細化為18個步驟72個要點,逐一規范,逐一落實。所有廁所改造的流程和質量標准,均比照過關的“首廁”進行。

“首廁過關”帶動“每廁過關”。瀏陽市在全省范圍內率先使用四格淨化,在三格化糞池外另建淨化池(人工濕地),通過在人工濕地填埋陶料、栽種美人蕉、菖蒲等吸附力強的植物,實現水質去營養化。益陽市資陽區分湖區、丘陵兩個片區,按土質不同,分類執行兩套標准,確保湖區化糞池不出現浮缸現象。

村庄增了“顏值”,提了“氣質”

春華秋實,三載有成。

政府“有形之手”發力。長沙市採取先建后補的辦法,市財政對農戶改廁每座補助600元,縣市區財政按照旱廁改造每座不低於1200元、水沖式非衛生廁所改造每座不低於800元予以配套。

堅持發動群眾、把好事辦好,各地採取先報先改,與星級清潔農戶、最美庭院等評比挂鉤的方式,激發群眾積極參與改廁。為強化運維管護,一些地方還探索將已建戶廁和公廁管護納入村級組織網格化管理范疇,定期巡查,加強管護。

小康不小康,廁所是一樁。農村“廁所革命”,不僅帶來農民衛生習慣、思想觀念的革新,更驅動農村生活方式、村容村貌的全方位改變。

在衡陽,全面推行“首廁過關制”,2019年、2020年共完成改建、新建農村戶廁24.28萬戶、農村公廁234座,全市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由2018年底的56%提升到2020年底的91%,一類縣(雁峰區、石鼓區、蒸湘區)無害化廁所普及率全部超過90%。

在湘西,矮寨鎮排兄村的更多農家有了衛生廁所,年輕人回鄉意願大了,村裡人氣越來越旺﹔龍山縣裡耶鎮八面山上的自生橋村,“廁所革命”與“鄉村旅游”相得益彰,民宿硬件設施好了,村子顏值高了,游客數量不斷上漲。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實施鄉村振興的“第一仗”。我省將農村“廁所革命”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和完善美麗鄉村建設、改善農村環境、治理農村污染的一項重點惠民工程,扭轉了農村長期以來的臟亂差局面,基本實現干淨整潔有序。

至2020年末,全省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收運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93.8%,比2015年提高了42個百分點。建成鄉鎮垃圾中轉設施1079座,日轉運垃圾約為2.7萬噸。全省建成(接入)污水處理設施鄉鎮達到600個,洞庭湖區域所有鄉鎮、湘資沅澧干流沿線建制鎮以及全國重點鎮污水處理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

村庄增了“顏值”,提了“氣質”。今年6月22日,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廁所革命現場推進會在常德召開,提出穩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持續整治農村“空心房”,全面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著力提升村庄整體風貌,建立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斷取得新成效。(記者 陳淦璋)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