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儉:譜寫全面建設現代化武岡新篇章
10月18日,新華社《高管信息·湖南》(總第566期)刊發武岡市委書記唐克儉同志署名文章——《譜寫全面建設現代化武岡新篇章》,文章詳細介紹和解讀了武岡市大力實施經濟強市、科教強市、文化強市、生態強市、開放強市發展戰略,推進高質量發展所取得的成效,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以下為原文:
譜寫全面建設現代化武岡新篇章
近年來,武岡市始終堅持以“三高四新”戰略為引領,大力實施經濟強市、科教強市、文化強市、生態強市、開放強市發展戰略,有力有序推進武岡高質量發展,以實干實績開創工作新局面。
聚焦“三個高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武岡牢牢把握創新核心地位,持續深化供給側機構改革,堅定不移抓項目、興產業、強實體、促升級。
培育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堅持以創建“五好”園區為抓手,啟動了新一輪園區擴區調區,明確了以帝立德為核心的電子機械智能制造業和以百威啤酒等為代表特色食品加工產業“一主一特”為“十四五”發展重點,全力抓好科盛制造二期、浙商汽配閥門制造產業園二期、武岡市先進裝備制造創新產業園二期等重大項目建設,加快完成豆制品加工產業整合優化,著力打造武岡鹵都啤酒特色小鎮,全面提升產業園區發展質效。目前,全市規模工業企業發展到97家,稅收過千萬元的企業增加到18家,園區工業集中度達到78%。
打造湘西南科技創新高地。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人才為支撐的創新創業體系,引導和支持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深化校企產學研戰略合作機制,大力支持湖南師范大學魚類健康養殖科研基地(雪峰山魚種繁殖谷)建設,加快建設園區科研中心、永銳電子技術研發中心等一批新的科創平台,著力促進中南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湖南師大產學研基地等現有平台出實效。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術產業企業72家,雪峰山魚種繁殖谷已成功繁育魚苗800萬尾。
建設新時代改革開放示范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各類行政許可審批、公共服務事項辦理時效提速30%以上,16個市直單位158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賦權到園區,健全服務機制,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充分發揮行業商會、異地商會和鄉鎮(街道)商會作用,吸引了382名武岡籍企業家回鄉投資創業,發展會員企業346家,有效助推武岡經濟穩中快進﹔以“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滬昆百裡工業走 建設為契機,積極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長株潭,探索對非合作和東盟貿易交流的“武岡模式”,加快推進荷塘臨空跨境商品展銷中心建設,著力推動航空機場優勢變經濟發展優勢﹔全面融入大湘西、桂林兩大國際旅游圈,推進雲山5A級景區、都梁文旅休閑特色小鎮等建設,打造“一環兩軸六板塊”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布局,擦亮“千年古城、福地武岡”文化旅游品牌。
聚焦綠色發展,建設幸福美麗家園
緊扣邵陽西部生態圈中心城市的發展定位,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健全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著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創建森林城市。將開展國土綠化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四邊五年”綠色行動和環城市城鎮綠化、道路河渠綠化、鄉鎮村庄綠化、農田林網建設四大工程,森林覆蓋率達44.29%,成功創建省級森林城市﹔堅持以“一拆二改三清四化”為抓手,大力實施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積極推進特色小鎮和幸福美麗村庄建設,武岡目前315個村(社區)100%實現生活垃圾集中轉運並無害化處理、100%建立日常保潔機制、100%首廁過關,13個幸福美麗村庄創建初見成效。
加大污染治理。認真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持續抓好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統籌山水林田河等各種生態要素協調治理,狠抓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和督察“回頭看”交辦問題整改,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1-9月,武岡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穩定在全省中上水平,無重度污染以上天數,沒有發生土壤重金屬污染事件,威溪水庫和14個鄉鎮“千噸萬人”飲用水水源水質均達到三類標准及以上。
發展綠色經濟。牢固樹立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引導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現代產業發展模式,全面推進農業、工業、能源、建筑、交通等領域開展清潔生產和綠色化改造,完善產業發展“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關停了轄區內煤炭、煙花爆竹、冶煉、造紙等所有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產業企業,產業發展步入良性軌道,同時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型生活方式,全面營造“保護生態、人人有責,綠色發展、人人參與,美麗武岡、人人享有”社會氛圍。
聚焦共享共建,提升群眾生活品質
始終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民生支出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始終穩定在80%左右,做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
推動民生服務普惠化。大力推進創新創業,建成扶貧車間341家,“零就業”家庭保持動態清零﹔社會保險穩步擴面,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孤兒保障、殘疾人保障等救助體系日益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完成5個鄉鎮、1個街道中心敬老院和福利中心建設,提質改造14家敬老院為康養院,養老床位增加到4768張﹔全面推行鄉鎮完全小學與小規模學校一體化辦學模式,義務教育大班額全面消除﹔深化市鄉村一體化區域醫共體建設,村級首診率和大病定點醫院救治率分別達到65%左右、96.23%,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市)”。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按照“一核兩翼三中心鎮五示范鎮百特色村”城鄉發展格局,強力推進城區東部教育新城和工業新區、南面博物館古城片區、西部獅子山休閑片區、北部臨空經濟區、城中心新東路百姓商圈建設,城區面積由2016年19.85平方公裡拓展到2020年的23.4平方公裡,城鎮化率從42.32%提升到了47.05%,城市承載能力明顯提升,同時大力加強鄉村水、電、路、信息網絡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全市農村人口飲水安全覆蓋率、農村公路通暢率、行政村4G信號覆蓋率和光纖通村率、廣播電視覆蓋率均達100%。
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積極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深入踐行“三個一線”“四個靠前”,大力推行“三長六老”調解工作機制,著力構建市鄉村三級矛盾糾紛逐級調解體系﹔全面落實安全生產“3533+1”和“三張清單”工作機制,用好用活“一村一輔警”,健全完善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作用,持續推進移風易俗,特別是將法治文化陣地建設向鄉鎮、村(社區)延伸,切實把法治文化打造成武岡的一張亮麗名片。近年來武岡沒有發生重大及以上安全事故,連續4年被評為全省平安建設(綜治工作)先進市,繼續保持省“平安縣市區”稱號,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聚焦風清氣正,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堅決扛牢全面從嚴管黨治黨主體責任,不斷夯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堅強保障。
強化黨性錘煉。以“黨員受教育、群眾得實惠”為主線,在全市范圍內創新開展“學黨史、強素質、改作風、優服務、辦實事”“學黨史講奉獻促發展”“萬名黨員干部結對服務大走訪,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活動,認領群眾“微心願”2.2萬多條,幫助群眾解決困難7215件。
提升隊伍素能。始終堅持好干部標准,全覆蓋推進市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治建設考察工作,大力實施黨組織主要負責人政治能力和黨員干部專業化能力五年提升計劃,在基層黨建、項目建設、脫貧攻堅、疫情一線等急難險重工作中提拔重用干部493人,換屆后的市鄉村三級黨委班子在年齡、知識等方面均有了明顯改善,7月中旬完成了對全市301名駐村第一書記的集中培訓﹔深入實施都梁人才行動,積極開展招才引智活動,近年來採取直接引進(聘用)和公開招聘等方式引進各類專業人才1250人。
夯實基層基礎。全面落實省委“1+5”文件精神,在建成18個鄉鎮(街道)政務服務中心、299個村級綜合服務平台、16個美好社區、585套鄉鎮干部小套房的基礎上,持續抓好標准化和示范化黨支部創建,加快推進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實施“兩新”黨組織標杆引領計劃,創建“五化”黨支部921個,同時鼓勵各村因地制宜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目前全市64個村的村級集體經濟達1-5萬元、86個村達5-10萬元、52個村達10萬元以上。
建設清廉武岡。堅持以清廉武岡建設為統攬,深入推進清廉機關、清廉企業、清廉學校、清廉醫院、清廉鄉村建設,607個單位通過“廉潔單位”創建審核,切實以清廉單元促社會清朗。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及其細則、省“十嚴禁”、省邵“約法三章”,嚴格執行“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和重大決策程序規定,持續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著力解決鄉村振興、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生態環保、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突出問題,始終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落實“三個區分開來”,用好“四種形態”,做到早發現早提醒、真容錯敢糾錯,努力營造擔當作為新風尚。(羅建鋒)
來源:武岡雲山國家森林公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