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人民日報看湖南

人民日報關注湖南湘潭鄉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制度:覆蓋所有行政村 村民付費率達98%

本報記者 王雲娜
2021年11月19日08: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覆蓋所有行政村 村民付費率達98%(人民眼·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湖南省湘潭縣易俗河鎮梅林橋村黨總支書記劉鐵光(左一)帶領村保潔員和志願者打掃衛生。熊 浩攝

  梅林橋村保潔員姜春元在收集生活垃圾。

  湘潭縣花石鎮和平村保潔員與村監委成員清點待發放的垃圾桶。

  梅林橋村風景美不勝收。周鐵東攝

  引 子

  流水潺潺,綠樹拂岸,山水間點綴著美麗庭院,空氣中飄散著青草芬芳。

  這裡是湖南省湘潭縣易俗河鎮梅林橋村。村黨總支書記劉鐵光介紹:“這幾年我們實行生活垃圾處理村民付費制度,引導村民主動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村裡的面貌大變樣,旅游發展更紅火。”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現全國行政村環境整治全覆蓋,基本解決農村的垃圾、污水、廁所問題,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同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的重大工程,集中整治農村環境,扎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不斷提升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能力。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目標任務如期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任務之一。《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提出:“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2019年起,湘潭縣啟動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村民付費制度(以下簡稱付費制)試點,著力解決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資金短缺、群眾參與不夠等問題。

  迄今,付費制已在湘潭縣所有行政村全面推行,村民付費率達到98%,實現“工作順利運行、群眾支持擁護、環境治理有效”的目標。今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印發通知,推廣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等地區經驗,“湖南湘潭推進鄉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制度全覆蓋”被列入其中。

  近3年來,付費制如何激發群眾有效參與,助推健全政府、村集體、村民等各方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機制,推動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改善?記者近日赴湘潭縣調研。

  選點破題

  成立村人居環境整治理事會,探索推動美好環境共建共治共享路徑

  “沙——沙——沙——”大清早,劉鐵光弓著腰,將散落在村主干道的包裝紙、塑料袋等快速掃進簸箕,隨后走近一旁的灌木叢,伸出長臂鉗,夾出煙頭、紙屑等。

  這是3年多前梅林橋村臨時集中打掃衛生的一幕。劉鐵光說:“迎接衛生檢查或是村裡舉辦旅游活動時,我們經常組織這樣的大掃除,村干部和熱心村民20多人從早忙到晚,也只是清除了‘看得見’的垃圾。”

  往往大掃除沒過多久,雜草叢,小溪邊,房前屋后,一個個小垃圾堆又冒出頭來。

  地處湘潭縣易俗河鎮南部,梅林橋村1043戶村民散居在12平方公裡的山溝裡,很少有20戶以上的集中連片區域,加上10多年的鄉村旅游發展,垃圾清掃難度大,環境衛生不盡如人意。

  “個別村民環保意識不強,垃圾隨手扔進河畔溝谷等不易清掃的公共區域或隱蔽角落。村裡曾聘用了8名保潔員,每人每月工資800元。工資不高,我們隻能做兼職,主要打掃村主干道等公共區域。”曾擔任梅林橋村兼職保潔員的姜春元說。

  資金問題也是制約生活垃圾治理的重要因素。劉鐵光算過一筆賬:2018年,除保潔員工資,村裡須支付垃圾轉運費約5萬元、水面清理費約3萬元,而當年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僅11萬元,加上縣裡撥付到村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資金約4萬元,仍有些捉襟見肘。

  前些年,村裡日常保潔跟不上,劉鐵光時常帶著村干部開展集中打掃。可時間一長,維護村裡公共環境衛生逐漸變成村干部的事、保潔員的活,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沒少宣傳、發動群眾,但效果不明顯,一些村民自家院落干淨整潔,對院落周邊的公共環境卻不太上心。”劉鐵光說。

  梅林橋村的情況不是個例。湘潭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黃加兵說:“過去,全縣一些村落不同程度存在‘垃圾圍村’現象,表面化的日常保潔以及突擊打掃現象比較普遍。”

  能否成立村人居環境整治理事會,更好地調動群眾參與生活垃圾處理、改善人居環境的積極性?2019年初,經過前期調研,時任易俗河鎮黨委書記陳贊考慮到梅林橋村面積大、人口多、環境衛生問題突出,“鎮裡決定在這裡試點,從全村推選出黨員、退休教師等14名代表,成立村人居環境整治理事會,探索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長效機制。”

  “‘垃圾圍村’的症結,既有生活垃圾治理資金不足的因素,也存在村干部大包大攬的治村理念導致群眾參與不夠的問題。”陳贊說,“我們從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基層治理能力的層面出發,探索把生活垃圾治理的話語權、主動權交給群眾,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改善。”

  探索付費

  村事村議,調動村民參與生活垃圾治理積極性,逐步形成“五個一工作法”

  “能否借鑒城市小區收取衛生費的做法,探索村民付費的機制,彌補資金不足問題,同時更好地調動村民參與生活垃圾治理的積極性?”成立不久,梅林橋村人居環境整治理事會便開展調研,幾位老黨員、熱心村民的提議引起理事會重視,隨即召集村民小組組長、黨員代表等開會討論。

  會上,有村民表達顧慮:付費會不會加重村民負擔?收多少費用合適?

  “初步來看,每戶每年繳納100元比較合適。”劉鐵光說,“2018年,梅林橋村村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2.8萬元,多數家庭具備付費能力。”

  “還可以考慮降低一些,每戶每年60元,除去個別困難戶,粗算下來每年可收取5萬多元,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垃圾處理資金不足問題。”梅林橋村人居環境整治理事會副會長、高屋村民小組組長唐子元的建議,得到不少在場村民認同。

  “村裡還有不少農家樂、飯店、小賣部、工業企業和外來租戶,是不是都要付費?村民辦紅白喜事產生的生活垃圾也不少,是不是也要付費?”有村民問。

  “對,都要納入收費范圍。”

  你一言、我一語,村民們積極建言獻策,商定下不同群體、不同情況的付費標准:普通農戶每年每戶60元,外來租戶參照此標准執行﹔門店商鋪每年每戶120元,飯店、農家樂等每年每戶200元,工業企業每年每戶800元,紅白喜事每次收取100元﹔低保戶等困難家庭無需付費。

  會上討論熱烈,會下調研充分。陳贊和工作人員走訪了不少村民,既進行情況摸底,也開展宣傳動員,多數村民表示支持。“梅林橋村先行先試,鎮裡全力支持,做好垃圾轉運出村等工作。”陳贊說。

  少部分村民仍有疑慮:“環境衛生一直是村裡的事,為什麼要我交費?”“村裡的陳年垃圾這麼多,哪可能徹底清除?”

  “大家是付費主體,更是受益、參與、監督主體。”鎮、村干部和理事會成員在逐戶上門做工作的同時,甩開膀子帶頭干,“對陳年垃圾來一次集中、徹底整治!”

  2019年5月,村兩委組織保潔員全面清掃,理事會成員帶著熱心村民投工投勞,持續整治了20多天。“我們不放過一處死角,將堆放在山坳、農田邊、小河畔的陳年垃圾全部清除。”劉鐵光說。

  配套的長效機制也在同步跟進。結合村民意見,收費后村裡重新聘用9名專職保潔員,實行8小時工作制,工資提升至每人每月1600元,職責進一步明確:保潔員負責村裡所有公共區域的垃圾清理,還要定期上門指導村民開展生活垃圾分類。

  經過“四議兩公開”制度程序,村裡出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規民約,明確規范“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的垃圾處理模式,對理事會職責、村民參與、監督、衛生評比等付費制內容作出細致規定。

  為激發村民參與治理的內生動力,村裡還出台相應的激勵舉措。“理事會每月對每家每戶的衛生狀況、生活垃圾分類情況等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張貼公示,考核優秀者給予洗衣粉等物質獎勵,考核不合格的進行批評教育。”唐子元說。

  多策並舉贏得了村民的理解與支持。當年9月,全村所有應付費農戶、工業企業等全部按標准付費,付費總額8萬多元,付費率達到100%。“付費制順利實施,緩解了村裡垃圾處理資金不足,保障了常態化保潔,村庄面貌煥然一新。”劉鐵光說。

  湘潭縣將梅林橋村的試點經驗總結為“五個一工作法”:成立一個自治組織,開展一場集中整治,組建一支保潔隊伍,制定一份村規民約,出台一批激勵措施。2020年初,付費制開始在湘潭全縣推廣。同年5月,湘潭市召開全市建立推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服務機制動員部署會,提出當年內實現付費服務機制全市行政村全覆蓋。

  全程監督

  所收取垃圾處理費實行專款專賬、專款專用、鄉管村用,收支賬本亮堂

  今年4月底,湘潭縣花石鎮和平村村兩委提議,使用收取的垃圾處理費為每戶村民配備戶外垃圾桶。征詢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意見時,村監委成員胡永東表示:“要注意節約,減少不必要的開支。”

  “在村民家門口統一配置垃圾桶,能方便村民收納、保潔員收集生活垃圾,這也是許多村民的建議。”面對和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胡應德的解釋,胡永東心裡還不踏實,他決定進組入戶調查,聽取村民意見。

  “我家門口原先放了一個塑料編織袋裝垃圾,可風吹日晒,袋子容易爛,垃圾經常散落一地。”調查中,有村民向胡永東反映。

  胡永東還發現,村民家門口放置的“垃圾桶”五花八門,有的是大塑料袋,有的是大紙箱子,有礙觀瞻。再到鄰村走一遭,村民家門口配備了統一規格、樣式的垃圾桶。

  一番調查后,胡永東接受了村兩委的提議,他又把監督重點放在“錢怎麼花”上。

  市面上戶外垃圾桶種類較多、價格各異,選哪種?今年5月,和平村人居環境整治理事會召集村民小組組長、黨員代表等開會,村監委成員到場監督。

  為方便保潔員搬運,理事會將擬購買的垃圾桶容量定為50升,高度不到1米,並初步選定來自3個廠家、不同價位的戶外垃圾桶:第一款25元,價格實惠但桶身較薄﹔第二款35元,結實,外觀新﹔第三款45元,桶身厚實,顏色較暗。

  經村民小組組長、黨員代表民主投票,選擇35元這一款的超過半數,村裡隨即與供貨商簽訂訂購合同。

  廠家送產品進村時專門帶來發票,包括胡永東在內的村監委所有成員在發票上簽字,並蓋上村務監督委員會公章。村委會副主任胡耀龍將發票拿到鎮財政所報賬,經鎮財政所審核批准后,貨款打到供貨商的賬戶。

  湘潭縣出台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資金管理辦法,明確所收費用專款專賬、專款專用、鄉(鎮)管村用,支出范圍限於村級購置環境衛生清掃、垃圾收集轉運等設施,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村庄清潔行動開支以及垃圾分類、環境衛生先進戶的獎補、發放保潔員補助等,不得挪作他用。

  “所收取垃圾處理費的使用,緊貼群眾需求,聽取群眾意見,村監委全程監督,各村定期公示收繳使用情況,接受群眾監督。省裡開發了規范約束村級小微權力的‘互聯網+監督’平台,村民登錄即可查詢村裡資金使用的每一筆來往賬目。”湘潭縣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新玉介紹,每年3月,鄉鎮財政所、鄉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管理機構都會對上年度村級垃圾處理費收繳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發現問題及時督促整改,鄉鎮紀委也會對違規使用資金情況跟進核查,對涉及人員嚴肅查處。

  “鄉親們既是付費者,也是監督員。收支賬本亮堂,付費制才能可持續。”劉新玉說。

  因地制宜

  各村根據人口規模、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條件,建立適宜當地的生活垃圾處理付費服務模式

  沒有聘用專職保潔員,烏石鎮雙廟村保潔模式不同一般:每個村民小組聘請1名熱心村民擔任義務保潔員,每月給予一定補助,由其負責公共區域的環境清潔。

  轉運模式也不同:多數村庄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形式,委托鄉鎮聘請第三方公司將村裡收集的生活垃圾運至鎮垃圾中轉站,雙廟村則採用聘用制,聘請村裡的一名拖拉機手專職負責生活垃圾轉運。

  雙廟村黨總支書記歐陽其明道出原因:雙廟村面積不大,住戶比較集中,保潔工作相對容易﹔由義務保潔員分區域清潔的做法在村裡已實施多年,效果不錯,還能節約開支﹔一條縣道從村口直接通到鎮中心,路程僅約6公裡,村裡決定聘請拖拉機手負責垃圾轉運。

  “村民參與全過程決策,聘請的拖拉機手是村民從村裡的4位競聘者中投票產生的,每月4500元工資也是村民開會議定的。”歐陽其明說,“村人居環境整治理事會召集村民小組組長、黨員、熱心村民等開會商議,大家各抒己見,最后擇善而從。”

  “每個村情況不同,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服務模式不能‘一刀切’,必須結合實際。”劉新玉介紹,湘潭縣在加強督導、考核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各鄉鎮、村的差異性,把付費制度實施的主動權交給各村,由它們根據人口規模、自然環境和經濟社會條件,建立適宜當地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服務模式,有序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鄉鎮為所轄行政村提供政策、業務指導,完善財政補貼、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

  保潔方式靈活,付費標准也有差異。考慮村級集體經濟狀況、農戶承受能力、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成本等因素,湘潭縣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費指導標准為每戶每年60至100元,具體付費標准由各村運用“一事一議”民主決策機制和“四議兩公開”制度自行確定,同時明確對低保戶、殘疾人等群體及長期在外務工家庭,由各村自行決定減收或免收相關費用。

  不同於不少村庄每戶每年收取60元,雙廟村生活垃圾處理費按照每戶每年100元的標准收取。歐陽其明介紹:“這些年烏石鎮發展紅色旅游,帶動我們村鄉村旅游發展,人流客流不斷增加,保潔設施配備維護、美麗鄉村建設水平等都需同步提升,資金需求量大。”

  “經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投票,我們通過了這一收費標准。”雙廟村村民陳新華說,“村裡環境越來越好,鄉村旅游發展起來,我們也是受益人。”

  今年3月,湘潭縣出台2021年推廣完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服務機制行動方案,明確“各村是建立推廣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付費服務機制的責任主體,負責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付費服務具體工作”“各村要不斷完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調動村民參與探索建立生活垃圾治理付費服務機制的積極性”。

  如今在湘潭縣,320個行政村全部實施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付費制度,覆蓋率達100%。黃加兵介紹,一方面,湘潭縣將付費制度實施情況納入對鄉鎮季度考評和年度績效考核重要內容﹔另一方面,與下撥經費挂鉤,縣財政每年安排700萬元以獎代補專項資金到鄉鎮,具體由鄉鎮按收費進度等對村進行獎補,以調動村級積極性。

  在不久前的湘潭縣換屆選舉中,陳贊當選為副縣長,分管農業農村等工作。“在下一階段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我們將不斷完善制度機制,始終按照‘村民的事村民議、村民的事村民定’的思路推動付費制實施,更好地調動和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他說。

  “過去,村主干道經常有生活垃圾要清掃,如今垃圾少了,大部分時間用來清掃落葉﹔過去,一些村民房前屋后垃圾不少,如今家家戶戶門前配備了統一的垃圾箱,村民自覺做好分類。”被聘為梅林橋村專職保潔員的姜春元切身感受到鄉親們的環保觀念之變。

  截至目前,湘潭縣17個鄉鎮全部建起垃圾中轉站,配備垃圾收集轉運車1120余輛(台)、垃圾箱(桶)12萬余個,320個行政村專職保潔員增至3100多名,全縣環衛基礎設施得到完善,環衛力量得到加強。

  金秋十月,梅林橋村湘蓮豐收,一個個蓮蓬結出飽滿的蓮子,吸引一撥又一撥游客。劉鐵光剝開一顆蓮子放入口中,甜中帶苦,苦后回甘,“就像付費制,探索的過程難免有點苦,但帶來的是鄉村環境更美了,鄉親們的日子更甜了。”

  《人民日報》( 2021年11月19日 第 13 版)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