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呼嘯進武陵

圖① 2019年4月25日傍晚,張吉懷高鐵張家界茅溪河特大橋施工現場,落日余暉中,橋墩上忙碌的工人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勞動場景。
圖② 10月26日,張吉懷高鐵古丈西站,市民在站前廣場載歌載舞歡慶高鐵將開通。
圖③ 2019年4月26日,吉首市楊家坪隧道,中鐵上海局工人在進行焊接作業。
圖④ 11月14日,一趟“和諧號”動車組列車駛過張吉懷高鐵酉水河特大橋。本版照片均為記者 郭立亮 攝
12月6日,歷經5年建設的張吉懷高鐵正式通車,時速350公裡!
絕美大湘西,這片脫貧攻堅嘹亮號角吹響之地,習近平總書記十分牽挂的大山深處,由此躍入高鐵穿行新時代,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這是中國高鐵再一次在神州大地書寫的傳奇——張吉懷高鐵,穿越地形多樣、地質復雜的武陵山區深處,橋隧比達90.7%。
這是大湘西化蝶飛舞的交通巨變——從古驛道上的馬蹄絕響,到朝發夕至的普鐵,再到時速350公裡的高鐵,大湘西加速融入全國高鐵“聯動圈”。
這是湖南承東啟西、連南通北的又一次升級——全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張吉懷高鐵北接黔張常鐵路,南連滬昆高鐵、懷邵衡鐵路,武陵山區山門洞開,芙蓉國裡通達四方。
一條“雲端高鐵”
張吉懷高鐵,全長245公裡,從黔張常鐵路張家界西站出發,經芙蓉鎮、古丈西、吉首東、鳳凰古城、麻陽西,終抵滬昆高鐵懷化南站。
吉首東站與鳳凰古城站之間的跨焦柳鐵路特大橋處,橋上高鐵與橋下普鐵“十”字交叉,勾勒出宛如時空穿越般的“世紀邂逅”。
湘黔、枝柳、張吉懷,三條鐵路大動脈,將武陵山片區攪得一片火熱。
年近60歲的孫良坤,是張吉懷高鐵建設指揮部安全質量部主任,望著從眼前疾速而過的高鐵,直呼“過癮”。
1970年,“三線”建設熱火朝天,湘黔鐵路與枝柳鐵路合並成一個總工程項目。 參與修建枝柳鐵路大龍村火車站時,孫良坤還是年輕后生。他說:“搞的就是人海戰術,用的工具是鋤頭、釘耙、十字撬、八磅錘﹔建設隊伍按團建制,半軍事化管理。”
孫良坤回憶,一開工,工地上人山人海、人聲鼎沸,大家用繩子挑石頭、用撮箕籮筐抬水泥,用手推車推土渣﹔沒有風鑽打炮眼,就用鋼钎打……
兩條鐵路“大會戰”,建設大軍近百萬人,其中湘黔鐵路建設的人數超過了60萬。
“現在可比過去好太多了,不僅設備齊全,工藝工法也先進。”孫良坤感嘆,“國力強盛,干什麼都來勁!”
張吉懷高鐵穿山打洞,高新科技設備輪番上陣,克服各種復雜地質曲徑通幽﹔遇水搭橋,900多噸的架橋機“出馬”,進度快、質量高、安全有保証﹔軌道鋪設,鋼軌先在工廠預制生產,再500米為一段進行無縫焊接,保証火車速度再快,也不會產生“哐當哐當”的聲響。
乘坐張吉懷高鐵列車,隻覺一會兒過大橋、一會兒穿隧道,“貼地”行駛的時間極少。張吉懷高鐵全線新建橋梁162座、隧道118座,橋隧佔比高達90.7%,平地上的線路不到10%。
不僅如此,車站、隧道和橋梁,基本建在大山間、懸崖邊、深谷上。5000平方米的古丈西站,夾在兩座隧道之間,從空中俯瞰,呈依山直上的階梯狀。“古丈西站就是在高邊坡上填方填出來的,原始溝底與車站站台落差達110多米。”中鐵十八局張吉懷項目部副經理賈建良說。
大型化、工廠化、標准化、裝配化的“中國力量”,在險峰澗水中“作畫”,構筑起一條凌空而行的“雲端高鐵”。
“中國力量”氣吞山河,有時也可以是一抹靜悄悄的柔情。
張吉懷高鐵沿線涉及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水源保護地、風景名勝區等16處,環境敏感地段多、環境污染風險大。
規劃之初,鐵路建設者們就提出生態優先、師法自然。“我們在建設過程中全面加強環保工作,對環境敏感地段全方位保護。比如為保護水源地,大橋施工時進行泥漿密閉,沉澱物全部運走!”張吉懷高鐵建設指揮部高級工程師黃世郁介紹,他們還在線路兩側栽種綠植,沿途新打造了80多個高鐵生態景觀。
一條“黃金聯絡線”
奔流不息的酉水河,勾連著湘西大山與外面繁華世界。
從前,貢米、茶葉、桐油……大批湘西特產,從水路走出大山,時間慢、歲月長,是浪漫,也是負擔。
“1982年去長沙上學,步行、坐車、過輪渡,晚上還得在常德住一晚。”鄧剛是土生土長的永順人,記得那時交通不便,出門時母親要把學費縫進衣角裡,免得路上過夜睡大通鋪時弄丟。而今,高鐵一通,從長沙回家鄉僅需2個多小時了。
距離張吉懷高鐵芙蓉鎮站約2公裡處,星級酒店群建設正酣,鎮上特色主題民宿打造也掀起高潮。
湖南華夏投資集團董事長鐘飛,2004年起反哺家鄉開發投資文旅項目。這些年,鐘飛的項目以芙蓉鎮·紅石林度假區為核心,陸續落子武陵源區、永順縣、古丈縣、鳳凰縣。
17年來,鐘飛每年往返長沙湘西不下50次。她說:“作為一個湘西人,我知道走出大山有多難﹔作為一個企業家,我更體會到來湘西投資項目有多難。通勤距離、時間成本、交通難度、管理半徑,都是‘攔路虎’。”
高鐵一通,這些難題迎刃而解。
“車程縮短到2個多小時,管理半徑變短了,投資心態也發生轉變。從省會到湘西,當日就能往返,不再是‘離鄉背井’。”不少企業家稱,高鐵帶來的紅利,不僅僅是出行更便利,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商貿流,也將隨著這條“黃金聯絡線”加速向大湘西聚集。
前不久,總投資額約23億元的酒鬼酒生產三區,在吉首興土修建﹔武陵綠色食品產業園、湘西大健康產業園等51個項目聞風而動,總投資達145億元。
古代河道孕育文明,現代鐵路振興城邦,醇熟的交通與城市的繁華密不可分。
2009年12月,武廣高鐵開通,湖南首次擁高鐵“入懷”﹔2014年12月,滬昆高鐵湖南段全線通車,京廣高鐵和滬昆高鐵在長沙形成“黃金十字”,長沙由此成為我國中部最重要的高鐵黃金樞紐城市。
張吉懷高鐵的開通,讓懷化成為我省第二個擁有時速350公裡高鐵“黃金十字”的城市。
懷化,曾經是不足0.5平方公裡、僅100余戶人的“彈丸”小鎮,焦柳鐵路和湘黔鐵路一交會,經50年發展,“蝶變”成為67平方公裡、66萬人口的五省邊區區域性中心城市。
如今,張吉懷高鐵和滬昆高鐵在此交會,懷化這座“火車拉來的城市”,無疑又迎來發展新機遇。
列車飛馳,高鐵串起張家界、湘西州和懷化。“有利於三地‘抱團’,打造城市集群式發展格局,形成產業和人口的‘虹吸效應’,促進經濟質效有力提升。”區域經濟學專家、湖南師大教授朱翔認為,這對推動湖南區域協調發展、構建“一核兩副三帶四區”區域經濟格局,是股強勁的助推力。
一片由山達海的廣闊空間
百年前,湘西金絲楠木進京,闖酉水,進沅江,下洞庭,過長江,穿運河,終抵京城。80年前,作家沈從文從北京回鳳凰古城,路上耗費20多天。
如今,乘上高鐵,從北京出發,最快約9個小時便可抵達鳳凰古城﹔上海的都市繁華和湘西的詩與遠方,僅相距8個小時﹔從深圳北上張家界,也不過6個多小時車程。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高鐵開通,轉換時空。
目前,湖南鐵路總裡程超5600公裡,其中時速200公裡及以上鐵路超2200公裡,位居全國前列。沿鐵路而行,出省通道已有13條。
張吉懷高鐵身處武陵腹地,北接黔張常鐵路,南連滬昆高鐵、懷邵衡鐵路,不僅輻射整個武陵片區,更讓湖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
全省2小時“高鐵圈”的范圍,越來越大﹔省外以小時計的“經濟圈”“聯動圈”,也不斷“開疆拓土”。
張吉懷高鐵古丈西站外,高大的水泥護坡上,“世界生態古丈茶”的紅色招牌已經聳立起來。為迎接高鐵時代,古丈縣赴全國各地開展茶旅推介會,反響熱烈。
古丈縣茶葉局局長劉潔瓊暢想:隨著大湘西融入全國高鐵網,古丈好茶不斷開拓新的市場,能否與茶顏悅色、喜茶等省內外的網紅品牌開展合作?
與時尚接軌,大湘西地區的苗繡、蠟染、織錦,加速擁抱更寬廣的世界。
吉首市的林杰、易華夫婦創辦了苗繡文創品牌“山谷居民”,先后參加意大利米蘭世界博覽會、“湖南文化走進德國”等大型展會,並與寶馬、優衣庫等國際知名企業開展合作。
遠方的客人已經整理好行囊。“‘大美、壯美、醉美’是我對湘西的印象。高鐵縮短了時空距離,今后這裡更是一片值得投資興業的熱土。”今年10月,在深圳舉行的“乘最美高鐵·賞神秘湘西”推介會上,深圳僑商聯合會會長廖起蜀道出了與會代表們的心聲。
沿線城市開始展望新時代的“山海情”。抓住國家發改委發布《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懷化正朝著“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門戶城市”的目標闊步前行。
由山入海,走向深藍。
曾在湖南工作多年的廣西地方金融監管局副局長戰勇認為,隨著“重慶-懷化-柳州-北部灣”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進一步暢通,大湘西面向東盟的雙向交流更可期。(記者 黃利飛 陳淦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