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長沙縣:建設幸福河湖 助力鄉村振興

人民網長沙12月8日電 近年來,湖南長沙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湖管理保護目標,以管好“盛水的盆”和護好“盆裡的水”為主線,持續推進河湖系統治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親水、近水、悅水的精神需求。河湖長制逐步從“有名有責”轉向“有能有效”,越來越多的河流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和活力,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水利支撐,全縣境內的河湖真正變成了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長沙縣堅持目標導向,高位統籌謀劃,通過優化頂層設計推動幸福河湖建設,為創建鄉村振興標杆區提供有力保障。長沙縣遵循新發展理念和治水思路,把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作為總體目標,把水安全風險防控作為堅守底線,把水資源承載力作為約束上限,把水生態保護作為控制紅線,創新工作思路,強化頂層設計,從規劃、制度、責任層面進行宏觀統籌謀劃。
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縣委書記付旭明指出,要奮力守護好一方碧水,竭力解決好河湖問題,全力做優做好用水文章,著力打造“水清、河暢、岸綠、景美、魚歡、人和”的水美名片,用高質量規劃推動高質量鄉村振興。長沙縣根據縣委政府的總體部署和發展客觀實際,科學編制水利“十四五”規劃及水安全戰略規劃,及時出台了《“一河一策”實施方案(2021-2025)》《全域打造鄉村振興標杆區的三年行動方案》,將河湖長制與鄉村振興工作結合,同步統籌謀劃、部署推進,進一步深化河湖長制,持續開展示范美麗幸福河流、小微水體管護片區創建,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資源保護機制,全面建設美麗宜居村庄。長沙縣堅持以規劃編制好、環境改善好、人才培育好、基層治理好、設施配套好、共同富裕促進好“六好”為目標,突出在“房、地、產、水、路、人”六個方面下功夫,構建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村域高質量發展格局。
長沙縣按照“條塊結合、聯排連調、齊抓共治”的原則,制定了《撈刀河、瀏陽河(長沙縣段)流域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確了河湖長管理職責和履職標准。根據水利部印發河長湖長履職規范、河長制辦公室工作准則,長沙縣匯編印發《河湖長制工作手冊》,實現河湖長體系動態管理,強化工作培訓,保障了換屆前后河湖長制工作銜接順暢,推進河湖長制工作落實規范化、標准化。長沙縣構建了“綜合+業務+督導考評”的河湖治理體系,強化了職能部門與鎮街的聯動協作,形成了強有力的工作合力。同時長沙縣完善了交辦督辦、工作督察、考核問責、獎勵激勵等制度,健全了水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日常巡查、監督執法等制度,將水質檢測結果納入鎮街績效考核內容,全面加強河湖跨界斷面、主要交匯處、重點水域等水質監測,對水質超標的及時進行預警。長沙縣構建了“河長+警長+檢察長+民間河長+巡河員+保潔員”的“四長兩員”工作體系,完善了司法銜接、法律監督、社會監督制度機制,為河湖長制真抓實干保駕護航。
長沙縣委副書記、縣長陳永高表示,各級河湖長要堅決扛牢河湖長責任,在河湖治理理念、路徑、方式方面進一步創新實踐,讓每條河流都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責任體系上,全縣50條河流,132座水庫,1個湖泊,5.8萬余處山塘、溝渠等小微水體均納入河湖長制管理,實現了管護全覆蓋﹔按照“黨政領導、部門聯動、分級負責”的原則,長沙縣進一步壓實了各級河長和各職能部門責任,明確由縣住建、水利、生態環境、行政執法等部門擔負行業監管責任,鎮街履行屬地責任﹔同時長沙縣致力於自上而下逐級做好各責任范圍內跨單位、部門的協調、監督、檢查、考核等。在責任落實上,突出抓好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縣級河湖長做到既“挂帥”又“出征”,嚴格督促鎮、村兩級工作落實到位,切實把河湖長制責任扛在肩上、落到實處。在責任追究上,將推進河湖長制落實與紀檢監察部門“洞庭清波”執紀監督專項行動結合,並將河湖長制落實情況納入了縣對鎮街政治巡察、地方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重要內容,落實“一河一考核”機制,將目標任務細化到階段、量化到單位、落實到人員,對執行不力、落實不到位和失職、瀆職等行為,堅決做到“零容忍”,嚴格責任追究。
長沙縣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緊盯重點難點,通過實施系統治理推動幸福河湖建設,為創建鄉村振興標杆區筑牢堅實基礎。該縣牢記“守護好一江碧水”為落實河湖長制的第一要務,從河湖功能、水質、管護上下足功夫,堅持把瀏陽河、撈刀河流域綜合整治和主要排口截污提質、小微水體治理作為河湖長制工作的重點來抓,積極開展水生態治理和修復,以水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促進縣域生態涵養能力的持續提升。
河湖長制實施以來,長沙縣大力推進防洪治澇、水庫新建、水資源保障、小農水工程、農村安飲、水環境保護、智慧水利建設、水利改革創新等工作,聚焦河湖功能,在綜合整治上下功夫。截至目前為止,長沙縣累計治理河長181.23公裡,全面提升了河道行洪、排澇、灌溉、生態自淨能力,其中水渡河閘壩獲評全國水利工程建設“大禹獎”。長沙縣大力推進農村水土流失治理,因地制宜打造生態清潔小流域6處,有效恢復了小流域生態修復功能,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5萬畝,完成鄉村公園新建50個、環城綠帶新建31.8公裡、造林2.1萬余畝,水土保持率高達94.5%,大幅度提升了縣域水生態涵養能力。同時長沙縣落實最嚴格水資源制度,嚴守5.93億立方米的用水總量紅線,實現節水增效,成功建成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長沙縣聚焦河湖水質,在精准施治上下功夫。該縣通過分年度鋪排298項流域綜合治理任務和192項截污提質工程項目,實現了瀏陽河、撈刀河整體水質穩定達標。該縣分期分批實施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及市政管網改擴建,將破損排污管道修復、堵點疏通、片區管網聯網碰通,重點完善了工業園區污水收集配套管網,解決了雨污管道漏接、混接現象。園區內工業廢水均經預處理達標排入污水處理廠,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大幅度提升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和尾水排放標准。同時,完成改廁76290戶,率先全省實現農村旱廁全面清零、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
長沙縣聚焦河湖管護,在全民共治上下功夫。該縣通過借助報紙、網絡和新媒體刊載文章600余篇,採用視頻、H5長圖、動畫等多形式強化宣傳,喚醒民眾河湖保護意識。同時,聘用民間河長、企業河長40余名開展巡河監督,其中2名分別獲評首批“全國青年河湖衛士”、“湖南省最美河湖衛士”。長沙縣實施“舉報有獎”監督機制,引導群眾真正成為河湖管護的生力軍,通過水利部“12314”、問政湖南、河長信箱、“12345”政府熱線、河湖長制監督電話等渠道累計受理群眾投訴210余起。長沙縣堅持從水面管。實施水域保潔物業化+網格化管理,聘用保潔員528名,實施常態化水域保潔,落實河湖管護“最后一米”。長沙縣注重從岸上防,在全省率先完成河湖劃界工作,完成河湖水庫410公裡管理范圍線劃定,設立界樁標志2241個,明確了管護紅線,正有序推進確權工作﹔長沙縣定期開展河湖岸線清理整治,落實河湖清障、除雜和保潔等日常管護工作,實現“清四亂”工作規范化常態化﹔長沙縣創新形成水庫“專業公司管護、財政專項補助、管護標准統一、監督管理常態”的物業化管護模式,實現水庫管理標准化、規范化、智慧化﹔同時長沙縣強化媒體管護監督,與記者一道,採用拍攝暗訪片、走訪、暗訪、調查等方式,督促河湖管護工作落實﹔長沙縣堅持依法管河護河,2021年檢查涉水企業1460余家,抽檢水質230余家,立案查處涉河涉水違法案件217起,處罰金額162萬元,其中移送公安12起、刑事拘留24人、整治散亂污企業3家﹔長沙縣創新管護手段,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智能監控等技術實現河湖智慧管護。強化從源頭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強化垃圾分類治理,從源頭上杜絕垃圾入河,同時強化大明湖生態濕地、白馬橋濕地、麻林河河灘型濕地項目建后管理,保障濕地淨化效能。
長沙縣堅持效果導向,著眼強村富民,通過發展美麗經濟推動幸福河湖建設,為創建鄉村振興標杆區注入強勁動能。長沙縣在推進河湖長制工作的過程中,始終以人民利益為中心,聚焦治水、護水、增水三個階段,重拳治亂、鐵腕治病、系統治根,統籌推進增水、增景、增收三項工作,通過讓水淨起來、美起來,大力發展美學經濟,為鄉村振興夯實發展根基,河湖日益成為了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源泉。
長沙縣通過統籌惠民項目,助推農業增效。長沙縣堅持以水為突破口,將示范美麗幸福河湖創建,作為地方“一把手”主抓的重點民生項目推進,瀏陽河成功創建國家級示范美麗河流,鬆雅湖獲評長江經濟帶美麗湖泊、省級美麗湖泊,草塘墈河五福村段獲評省級美麗河流,桐仁橋水庫、三叉河入圍2021年省級美麗河湖評選。長沙縣成功創建市級美麗河流4條、小微水體管護示范片區14處,帶動建成縣級美麗幸福河35條、小微水體管護示范片區10處,完成近9萬畝高標准農田建設,勾勒出一副“田成方、渠相連、壤質優、土能保、糧增收”的現代農業畫卷。長沙縣統籌推進農業節水增效項目,切實保障糧食生產安全。長沙縣投入超3億元,建設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項目,累計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近17萬畝,水肥一體化灌溉面積達1.1萬畝,地膜覆蓋、水肥耦合、深耕深鬆等農藝節水改造面積31.9萬畝﹔長沙縣投入1.5億元完成了桐仁橋等6處灌區改造工程,使中型水庫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75,保障了水權交易機制的順暢運行,提升了灌溉用水效率。長沙縣通過一系列示范創建項目的落地,推動村民理念轉變,帶動村民主動管水護水,助推農業增效。
長沙縣統籌生態治理,帶動農村發展。長沙縣圍繞“治理有效”目標,通過統籌農村水生態治理、人居環境整治,進一步扮靚了農村環境,以水為依托的各類產業悄然興起,激活了農村經濟造血功能。其中,實施水塘垸3.2公裡堤防達標建設、生態治理,構筑撈刀河、白沙河防洪、排澇、生態、休閑、文化等綜合服務功能體系,改善河流生態系統狀況,為社會資本投資農業吃下了“定心丸”,保障垸內“產業興旺”,“白沙河草澱”成為長沙近郊有名的“網紅”打卡地。長龍街道湘峰村創新形成“黨建+河長制”的“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群眾參與”模式,動員居民群眾參與水生態治理、垃圾分類減量,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讓農村更加“生態宜居”,吸引民間資本將破舊閑置的民房改造成精美雅致的院落式民宿,成功打造楊祠盈商小鎮。江背鎮將樣板河建設、小微水體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和全域旅游相結合,整合各方資金,沿瀏陽河、三叉河打造濕地公園、棧橋觀渡、筒車主題公園、龍舟體驗中心和漁夫廣場,既建設了水美鄉村,又帶動了當地休閑旅游產業的發展,每年接待游客人數達200萬人次。全縣已有規模休閑農業和農村旅游景點73家,每年接待游客超866萬人次,經營收入超22.8億元,優美的水環境為農村發展增添了強勁動能。
長沙縣統籌區域特色,促進農民增收。各鎮街以河湖水體管護治理為基礎,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打造河湖岸線產業鏈,做到“靠河吃河、靠水吃水”,助力村民實現“生活富裕”。其中,果園鎮花果村對小微水體實施“源頭控污、中途淨化、末端修復”,採用生態濕地、人工浮島等設施和底泥修復等技術修復水生態,淨化了水質、美化了環境、助推了龍蝦產業發展,該村的“花果蝦”養殖面積3000畝,帶動村集體收入從2019年的2.38萬元提高到了36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715元。高橋鎮堅持“截污水、強整治、勤保潔、挖文化、創品牌、促發展”理念,將治理金井河與打造特色小鎮相結合,發掘、傳承和宣揚茶文化、廉政水文化,拓展家風家訓文化,引領“鄉風文明”,並帶動高橋鎮綠茶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開慧鎮錫福村探索形成“綠狐尾藻生態濕地”養殖污水治理模式,讓昔日的“臭水塘”變成了如今的休閑“小公園”,依托生態整治后的山塘、溝渠蓄水、保水、灌溉,發展特色農業,創立了“板倉人家”農產品自有品牌,將當地特色農產品變為體現鄉土特色的旅游產品,促進農民增收。
善治國者必先治水,水利興則天下定,則國運昌,則百業興。長沙縣將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維,深入落實河湖長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忠實踐行“三高四新”發展戰略,始終牢記囑托,創新實干,勇攀高峰,不斷拓展新空間,發展新產業,爭創新優勢,助推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高新良)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