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舍小灶、吃大鍋 抱團養老的鄉村實踐

湖南省衡南縣柞市鎮代泉村楊梅組。人民網 李芳森攝
湖南省衡南縣柞市鎮代泉村楊梅組,當堂屋上方的大喇叭唱起戲曲,村民各自從家裡走出,在堂屋裡會合,一盤盤熱騰騰的飯菜已在桌上等候。
平時一大桌,春節時最多可達15桌,楊梅組村民家中廚房已閑置多年,都是抱團在村裡堂屋的5間房中就餐。
一天三餐,餐餐如此﹔年復一年,十年依舊。
新春佳節,本網來到這個自然村,探訪村中群居養老的鄉村實踐。
年邁的村民在灶前燒火。人民網 李芳森攝
堂屋修繕的契機
臨近飯點,擁有18戶人家的楊梅組,隻有堂屋燃起炊煙。走進廚房,都是“銀發”廚師忙碌的身影。
“紅妹子,爆炒牛肉火要大,我准備添柴了啊。”88歲的劉慈鳳坐在灶前,把握著火候的大小。而她口中的“紅妹子”,是50歲的羅小紅。
“在劉奶奶面前,我真是個小妹子。”說到年齡,羅小紅也腼腆起來。
談及這個“大食堂”的由來,年齡最長的劉慈鳳在往灶膛裡添上一把柴后,把椅子挪向我們的方向,昂起頭說了一句:“這事我清楚。”
擺菜上桌。人民網 李芳森攝
楊梅組,有村民18戶68人,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壯勞動力進城務工,家中常住的隻有十多名老人。
“以前還是各家開伙,各自吃飯。”劉慈鳳回憶說,改變源於2011年,村裡用來操辦紅白喜事的堂屋修繕完畢后,當年全村人的新春年夜飯統一在堂屋進行。
當歸來的游子相聚一堂,自然聊到了長輩在家的生活,當即決定,堂屋變食堂,一起吃“大鍋飯”,相互照顧。以“抱團養老”為初衷的“大食堂”產生,並延續至今。
戶戶出錢,人人出力。18戶村民,每戶出5000元作為開支,在家的老人們,都在食堂裡有著自己的“工作”。
“我們平時吃飯隻需要一大桌,孩子們過年回來,也會來一起幫忙、一起吃飯。”劉慈鳳樂呵呵地說:“我們現在都叫它幸福食堂,我希望能養好身體,再吃上幾年。”
村民合作烹飪。人民網 李芳森攝
抱團養老的溫暖
“放戲曲!上菜啦!”隨著播放器按下開始鍵,金戈之聲從堂屋傳遍全村。
爆炒牛肉、紅燒羊肉、青椒炒肉、水煮魚、啤酒鴨、紅菜苔……一盤盤熱騰騰的美食也從廚房端出。多年操持家務,這些家常菜也在時間地加持下,色香味俱全。
“桌上的菜,除了牛肉和豬肉,都是我們自己一天天種出來、養出來的。” 64歲的羅秀高介紹,村裡曾經的荒山,改造成300畝油茶林﹔100畝果林,種植了桃樹、臍橙等各類水果﹔樹林之下,便是成群的土雞和黑山羊﹔去年新開的池塘裡,回家的年輕人在年前放下了1000多元的魚苗……
民以食為天,十年吃在一起,人心自然就能聚在一起。
美味出鍋。人民網 李芳森攝
在外發展的年輕人們都關注著家鄉的發展,籌資120萬元在家鄉修建了1公裡的水泥路,硬化維修山平塘3口,還給村裡建設了健身小廣場和菜園。
“即使是過年,村民的家裡都不會囤年貨。”羅秀高解釋說,春節前,返鄉的村民都會帶回天南海北的年貨。到了家,都不會把年貨搬回家,而是放在堂屋,誰家有需要,就自行帶回去。
在羅秀高看來,正是“幸福食堂”這種抱團養老形式的出現,村裡處處都是溫暖。
“2021年1月3日,衡南縣委宣傳部為楊梅組授牌‘衡南縣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點’,也成為當地‘幸福屋場’的策源地。”柞市鎮黨委書記石帥介紹,楊梅組未來還將發展民宿等新業態,吸引周邊市民來此游玩,讓“幸福食堂”的溫暖傳遞給更多游客。
村中的堂屋。人民網 李芳森攝
一脈相傳的血緣
早上7點,51歲的羅秀軍便走出家門,開始清掃街道。這個習慣從1月18日到家,便在第2天開始。
從1987年離鄉務工,羅秀軍的每個春節,都是回鄉度過。
“小時候家鄉條件差,村民都是外出從事建材和大理石加工等工作。”年少離鄉,在數千公裡之外的新疆拼搏,取得一定成就后,羅秀軍便把獨居在家的母親接到了新疆居住。“母親在新疆住了十多年,但還是想要回來。”
2012年,當村裡的“幸福食堂”開伙后,羅秀軍便把母親送回家裡居住。“很放心,母親也過得很開心。”
2019年,羅秀軍和家中的3位叔叔、2個兄弟,把房子建在了一起,成為村裡極具特色的“六戶連建”。
“省地,又熱鬧。”羅秀軍說,楊梅的村民,是由同一位太公繁衍而來,都是五代之內的親屬。“所以,村裡的房子都是和叔伯兄弟連建。”
村民舉杯歡慶新年。人民網 李芳森攝
2019年,新房建好前,羅秀軍的母親去世。雙親不在,羅秀軍一家還是不會缺席村裡的每一次過年和每一場建設。“這是我土生土長的地方,這裡的老人,我都看作是我的父母。”
今年的春節,羅秀軍等小兒子一放寒假,就帶上他和妻子回鄉。全村同吃一鍋飯,白天舉行拔河、羽毛球比賽,晚上就是篝火晚會,一起唱歌跳舞。
“現在年紀越大,我越能理解母親當年的想法。”羅秀軍動情地說,“一快過年,看到親戚朋友回家,我心裡就像貓爪在一直抓。”
未出新春,羅秀軍一家已踏上返程,新年伊始,他便向往著年底和家鄉的相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