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灣村明白人” 管好灣村事

湖南耒陽的灣村面貌。人民網 李芳森攝
翻山越嶺,於重山中尋找水源,解決村民季節性缺水難題的魏志虎﹔
走家入戶,在冬夜裡奔走宣傳,提醒社區居民注意防火防疫的資建華﹔
通力合作,不囿於本灣本村,共同平息兩村近千人歷史遺留干戈的谷新華、謝焱﹔
……
他們雖年齡不同,職業各異,但有個共同的名字——“灣村明白人”。
湖南耒陽,因水得名,80條大小河流遍布全域,湘江最大支流耒水便在其中﹔耒陽人民,由此衍生臨水而居、沿水建灣的傳統,形成一個個自然村落,“灣村”一詞就此產生。“灣村”是耒陽市鄉村治理的最小單元,並成為耒陽人“家鄉”的代名詞。
“小事不出灣村,大事不出鄉鎮。”衡陽市委副書記、耒陽市委書記賴馨正表示,2021年,耒陽市創新推出“灣村明白人”治理模式,將退休教師、黨員干部、致富能手、熱心公益的普通群眾等組織起來,引導其當好政策法規“宣傳員”、矛盾糾紛“調解員”、鄉村振興“助推員”、鄉風文明“監督員”、社情民意“信息員”,推進市縣鄉村四級社會治理創新試點,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
“基層群眾需要什麼,‘灣村明白人’就干什麼。”同飲一灣水,共用一口塘,賴馨正堅信,這些群眾信得過、威望比較高、處事公正、熱心公益、熱愛家鄉、有一定文化知識的“灣村明白人”,是黨委政府基層治理必要的有益的補充。
目前,耒陽全市有灣村5061個,登記在冊“灣村明白人”達5451人。
灣裡灣外“話事佬”
在村組屋場懇談會上,魏志虎(前排左二)和村民討論飲水問題。耒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今年的春節,對於耒陽市長坪鄉潭湖村魏家灣的200多名村民來說,和往年不一般:打開水龍頭就有山泉水流出,村民家中用來取水的扁擔和水桶也歇下來過了年,灣裡熱鬧的三口水井也變得無人問津……
問及其中緣故,村民都會把大拇指比給魏志虎:“他可是灣裡的‘話事佬’,說話好使。”
53歲的魏志虎,雖只是魏家灣一位普通農民,平日靠打零工維持生計,但人實在、不計較、肯吃虧,誰家遇到難事他都會上門幫忙,長此以往,他便成了灣裡的“話事佬”。
2021年6月,魏志虎在村民的推薦下,通過組織審查,成為一名"灣村明白人"。“我這個‘閑人’,還是要管些‘閑事’。”魏志虎所說的“閑事”,就是幫助村民早日喝上方便、干淨的自來水。
魏家灣,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每逢夏秋缺水季節,村民隻能依靠灣裡的唯一一口飲用水井,肩挑手提,最遠的一趟得花半個小時。村裡2017年通的自來水,也因過高的海拔和過遠的距離而動力不足,解不了灣裡的“近渴”。
“如果是打井取水,那至少得達到150米的深度才有可能出水。”當腦海中的一個個想法被推翻,魏志虎想到去海拔更高的山上找水源,就能重建一個自來水供水系統,讓村民都能喝上自來水。
水源能在哪裡找到?魏志虎的答案是:在腳下。在6月湘南37℃的高溫裡,魏志虎都是身穿短袖、戴個草帽、扛著鋤頭鐮刀,早上7點就出門,一頭扎進大山,直到天黑后才會回家,中飯就是用餅干和面包對付。這樣的生活持續到7月,在山腰處找到一處水源才結束。
在村支兩委的幫助下,調來挖機擴展源頭,保証水量充足﹔鋪設300多米長的管道,將山泉水引進村民家中。當汩汩清泉從水龍頭流出,魏家灣的飲水難題終是得到解決。
灣裡的難題能解決,灣與灣之間的“麻紗”,“灣村明白人”的妙手也能解開。
耒陽市黃市鎮竹海村裡的灣村。人民網 李芳森攝
耒陽市黃市鎮竹海村,隨著白雞沖灣“灣村明白人”谷新華和牛裡塘灣“灣村明白人”謝焱分別代表本灣村民,就雙方祖山邊界糾紛問題簽訂了調解協議書,至此,這起懸挂在兩灣村民心頭多年的矛盾糾紛,終於畫上句號。
“1757年,谷氏先祖葬入山中,水源沖山就成為了我們的祖山。”談及祖山歷史,谷新華熟稔於心。白雞沖灣和牛裡塘灣相隔近5裡,隔山為鄰,200多年間相安無事。
矛盾的由來,在於1981年,政府制定青山劃界協議,把水源沖山西側的一部分土地劃分給牛裡塘灣,而白雞沖灣流傳200余年的老地契又在10年前遺失。
當歷史與法律沖突,矛盾就此產生。兩灣村民因水源沖祖山邊界問題,時常發生爭執,呈愈演愈烈的趨勢。直到2021年8月23日,白雞沖灣一村民父親去世,准備葬入祖山時,受到牛裡塘灣村民的阻止,矛盾上升到頂點。“交了2000元錢才給安葬。”
村民回到灣裡后,越想越氣,打算叫上近10名本族兄弟,去牛裡塘灣“討個公道”,矛盾上升到頂點。
幸虧,幾個月前,45歲的謝焱和65歲的退休教師谷新華經過群眾推選和相關單位聯合審查、綜合考察、培訓考核,成為竹海村的“灣村明白人”。帶著黨委政府和廣大村民的信任,謝焱和谷新華當選后,當即把兩灣祖山邊界糾紛問題列為頭等大事。
“爭地是次要,村民主要是想爭口氣。”谷新華聽說這件事后,先把本灣的村民勸回家中,承諾:“一定給你一個滿意的交代”。因糾紛不限於本灣,谷新華聯系上謝焱后,准備共同解開這個纏繞多年的“麻紗”。
挨家挨戶上門收集民意、宣講法律法規,以民俗習慣為切入點,對轄區村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雙方村民終於心平氣和的坐下來協商,並最終簽訂了調解協議書。“各退一步,邊界雙方重新劃定,收的2000元錢,也退回來了。”
煩心事解開了,兩灣的村民,都在家鄉過了一個舒心的春節。竹海村裡的狂風驟雨,終於在來臨前消散一空,片片竹林在微風中輕輕搖曳。
鄉村致富“帶頭人”
王小珉的農庄幫助村民在家門口就業。人民網 李芳森攝
站在今年的開端,耒陽市長坪鄉潭湖村王家灣,王小珉已開啟了新年的工作模式——農庄裡迎來送往、養殖廠裡收購雞苗、油茶林裡除草培土……
王小珉,王家灣裡的“灣村明白人”,不同於前面“話事佬”們的老資歷,今年不到25歲。
為什麼選他?隻因村民都相信他。“跟著小珉干,准沒錯。”聽到老鄉們的當面夸獎,王小珉摸著腦袋,腼腆在臉上浮現。
2018年,從部隊退伍的王小珉回到家鄉,並打算在灣裡干一番事業。從哪裡入手?王小珉決定就從身邊的產業開始。
“長坪豆油,名聲在外,不用擔心市場。”當年,王小珉便建起了一家3000多平方米的制醬廠,這是王家灣第一家農業企業,廠址選在了潭湖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7名貧困戶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每年3萬元以上的工資,幫助他們當年成功脫貧。
“我出資金,村民出技術。”57歲的貧困戶黃志勇,以技術入股,還當上了制醬廠廠長,每年的工資達到6萬元。
同年開始,王小珉在荒山上相繼種下近2000畝油茶林、近3000畝珍稀苗木,40余名村民在青山間找到工作,其中三分之一是貧困戶,年收入增加1萬元以上。
在油茶林工作的王小珉。受訪者供圖
“脫貧只是開始,要幫助村民擁有更美好的生活。”2019年,看著漫山茁壯生長的苗木,王小珉便計劃著發展林下經濟——養殖烏骨雞。“在山上散養的烏骨雞,成本低、價格高、市場廣,每斤能賣上30元。”
2020年,王小珉向村民展示了這條致富之路。“隻要按照要求養,有多少我就收多少。”王家灣歷來都有養殖家禽的習慣,王小珉相信,村民能依靠這項技能,發家致富。
春季買苗、山上放養、年底出售,60多歲的王勛輝一口氣養了近千隻烏骨雞,年銷售額達到了10萬元。
在鄉村近4年的成長,王小珉給120余名村民在家門口提供了就業崗位,企業相繼被評為衡陽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南省農業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
“‘灣村明白人’不止是一個稱呼,更是一份責任。”耒陽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郭興中介紹,“灣村明白人”在選擇上,便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規范:群眾推選,村級上報,部門審查,鄉鎮黨委把關,參加培訓,再由鄉鎮黨委正式明確,需歷時一個月左右。“身處服務群眾的最前沿,半點馬虎不得。”
“‘灣村’是耒陽鄉村治理的最小單元,是鄉村治理體系的‘細胞’。‘灣村明白人’在基層有著人熟、路熟的優勢,群眾基礎好,威信比較高,而且對‘灣村’的事很上心,能第一時間了解到群眾訴求,第一時間把矛盾化解在基層。鄉鎮黨委明確他們為‘灣村明白人’后,他們的積極性更高了,干事勁頭更足了,在法律法規宣傳、社情民意傳遞、矛盾糾紛調解、鄉村振興助推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是黨委政府的得力助手,是服務群眾的貼心人。”賴馨正說,要在耒陽市鍛造一支素質高、能力強、作用大的“灣村明白人”隊伍,不斷激發鄉村治理內生動力,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打造出市域社會治理的耒陽樣本。
萬人社區“熱心腸”
耒陽市五裡牌街道的“10點半前提醒”。耒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發生火災不得了、安全提醒要聽清,查查電源關了麼、看看火爐通風不,火邊莫放易燃物、摩托充電莫亂擺……”立春雖過,耒陽夜間溫度還是接近0℃,晚上9點半,五裡牌街道辦事處各個社區大街小巷傳來一陣陣“熱氣”騰騰的喊話聲。
金星社區“灣村明白人”資建華,便是其中的“發聲者”之一,每晚9點30分至10點30分,通過手持喇叭,近距離提醒轄區居民冬季用電、煤、氣等消防安全。
從2003年進城居住,資建華成為金星社區第一批住戶。因從事過經商、汽修、建筑等多種職業,資建華積累下深厚的人脈。“認識的人多,幫過的人也多。”從農村到市區,資建華改不了的,還是管“閑事”這個習慣。
“這是遺傳,我父親也是這樣,改不了的。”說到這個習慣,資建華忍不住調侃道。“父親是建國初期的黨員,從一個孤兒被黨培養成鄉鎮干部。在記憶裡,他一直通過幫助他人回報社會。”
受父親影響,資建華也養成了熱心公益的習慣:疏導交通、城市衛生、疫情防控、矛盾處理……進城近20年,好事也做了幾大車。
“灣村明白人”在商鋪查看用火安全。耒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金星社區,耒陽市委所在地,1.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有12個小區和768家商鋪,常住人口約46000人。“人多了,矛盾自然也多了。我們小區就有4000多人,社區工作人員太辛苦,我就想著幫他們解決一些問題。”抱著這個想法,2021年8月,資建華加入到“灣村明白人”的隊伍中。
正如資建華所言,社區裡的矛盾確實不少。“城區裡的矛盾,和農村還是有區別,除了居民家庭矛盾、鄰裡間的矛盾,還有房東與租戶、房東與商鋪的糾紛。”
矛盾形式雖不同,但資建華認為,解決方式並沒有差別,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依法辦事,矛盾基本上都能迎刃而解。
“比如說合同糾紛,就是城區的新矛盾點。”資建華介紹,在自己前不久解決的一件矛盾中,房東在合同還未到期,就把店面出售,商鋪的利益受到損害。“當時都准備打官司了。”
資建華一到店裡,看到劍拔弩張的雙方,就意識到雙方情緒都很激動。“都要過年了,有啥事兒要鬧得這麼大,連年都不過了?”資建華一邊平復著雙方情緒,一邊分別思考著讓雙方損失都降低到最小的辦法。
“我們是法治社會,一切肯定是要依法辦事,先按照合同來。房東違約了,肯定是要賠償損失的。”看到商鋪主的神情緩和后,資建華轉過頭和房東說:“現在小生意不好做啊,你也要體諒一下。我不攔著你掙錢,有好價格可以賣。但你也要給別人一點時間,找到新店面,他也要生活!”
看到雙方都點頭后,便一起商量出解決方案:按合同規定,進行賠償﹔20天的時間,讓商鋪主找到新的店面營業。資建華也幫著向身邊的朋友咨詢,不到半個月,便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店面。雙方的干戈,在春節前化為玉帛。
賴馨正介紹,耒陽市登記在冊“灣村明白人”已有5451人,共參與法治宣傳3275人次,參與社會事務治理126件次,收集社情民意180余條,化解鄉村矛盾糾紛2450件,由“灣村明白人”牽線回鄉的創業人員已達270多人,
在衡陽市開展的2021年績效公眾評估滿意率中,耒陽在衡陽市七個縣市中排名第一﹔2021年全省綜治民調結果,耒陽排衡陽市七個縣市第一,獲評湖南省平安建設工作先進縣﹔“灣村明白人”這一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模式被湖南省政府辦公廳通報表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