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省“三城會” 共榮譜“金蘭”

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縣城。 江西日報記者 梁振堂 攝
“這山真索利(漂亮)!”3月17日,平江縣天岳幕阜山景區上山索道處,不時傳出幾句湖北通城方言,10余名游客手持“湘鄂贛文旅一卡通”上纜車。
去年9月,長江中游三省“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框架協議簽訂后,通城、平江、修水三縣聯系日益緊密,區域協同發展成效初顯。
振興老根據地,三縣群眾享受“同城待遇”
通城、平江、修水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共有260多萬人。三縣群山環抱,關隘眾多,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在通城,董必武、彭德懷、羅榮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人民浴血奮戰。
在平江,為了新中國的誕生,25萬優秀兒女壯烈犧牲,走出了52位共和國開國將軍和100多位省部級干部。
在修水,中國工農革命軍組建了第一軍第一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也在此設計、制作、升起。
擁有相似的歷史背景、自然資源、人文生態,三縣也有著同樣的“苦楚”:交通不便,產業基礎薄弱,民生短板較多。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經濟迅猛發展。“老根據地如何振興?建設‘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既為我們找准了發展方向,也為我們帶來了發展機遇。”通城縣委副書記、縣長楊修偉表示,框架協議提出的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產業共興、城鄉融合、公共服務“五個一體化工程”,既是先行區建設的重點任務,也是三縣具體工作的著力點。
“同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是我們最大的優勢,綠色是我們最亮的底色。”平江縣委副書記、縣長彭方建說,“‘河長制’‘林長制’是三縣正在施行的環境保護機制,區域內一河一湖、一山一坡都有專人負責。還要在共同打造綠色屏障、發展綠色產業上狠下功夫,讓群眾共享‘推窗見綠、出門見景、抬頭見藍’的綠色愜意生活。”
“先行區建設,給三縣群眾帶來的好處是實實在在的。”修水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婕說,三縣不僅在交通網絡上實現互聯互通,還將在就醫、就學、就業等公共服務上共建共享,讓群眾在重點公共服務上享受“同城待遇”,迎來更加優良的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
三縣緊緊抓住這個歷史契機。“三縣形成常態化、制度化互訪機制,2015年至今,召開聯席會、主要負責人互訪活動不下6次。”通城縣發改局副局長劉利鋒說,目前已成立三省協同發展聯合辦公室,希望能進一步成立縣級聯合辦公室或工作專班,細化各項工作。3月15日,通城縣委書記劉中英率黨政代表團又一次到平江縣考察,就進一步推進“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進行交流。
資源共建共享,區域旅游品牌日漸響亮
3月上旬,湖南日報、湖北日報、江西日報發起聯合採訪行動,聚焦“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探尋三縣發展秘訣。
“我們積極探索,推動政務服務數據共建共享。”修水縣醫保局公共服務股股長徐軍告訴記者,2019年底,修水逐步開通異地就醫跨省結算,辦理異地就醫備案后,在修水縣第一人民醫院可以辦理住院及門診異地結算,在修水所有縣級醫院都可以辦理住院異地結算報銷。
“目前,通平修跨省通辦政務服務受理事項達140項。”平江縣發改局局長施衛軍介紹,共有的旅游資源成了三縣發展文旅產業的突破口。
在平江縣石牛寨夢幻谷景區,景區負責人、修水“老表”朱丁保說:“我就是看中了這裡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觀資源,才來投資的。目前,景區一期建設基本完工,不僅為平江做了貢獻,也帶動了修水鄉親就業。我們將加快二、三期建設,擴建景區,貫通平江、修水兩地,拉動兩縣旅游經濟增長。”
2020年11月,通城發起成立湘鄂贛毗鄰地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聯盟,平江、修水積極響應。去年4月,該聯盟推出“初心源·湘鄂贛文旅一卡通”,游客手持一張價格99元的卡,可暢游三省交界景區。
“目前,‘一卡通’已銷售約16萬張,旅游卡銷售額已突破1500萬元,游客持卡旅游2.2萬人次。”通城縣發改局黨組成員黎小為介紹,三縣資源共享,區域旅游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
“共建‘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最急切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交通先行!”三縣縣長回答。
楊修偉說,三縣遠離省會城市,很容易陷入發展“漏斗區”。放眼湘鄂贛,三縣處於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核心位置,可謂“得‘中’獨厚”。因此,盼望實施連接三縣、暢通內外的高速公路、鐵路等交通項目,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如今,平益高速公路建設如火如荼,預計今年內建成通車。“我們三縣共爭共建常岳九、武咸、長九等高鐵和鐵路,形成‘陸鐵空’立體聯動交通格局。”彭方建表示。
產業“抱團取暖”,三縣成為融合發展“鐵哥們”
3月2日,記者走進通城縣黃袍山綠色產品有限公司生產基地。該公司油茶博物館館長吳新生說:“僅靠通城當地的油茶果,不能滿足工廠生產,我們還在平江、修水收購農戶的油茶籽。去年,在平江、修水收購鮮油茶籽20多萬噸。”
“平江、修水很多農戶或油茶企業採購我們的油茶苗。”該公司基地負責人胡鵬稱,油茶是通、平、修共有的綠色產業,黃袍山公司已和三縣30余家油茶企業開展合作。
通城的油茶企業,將產業鏈上游延伸到平江、修水,這只是整合資源、跨縣域健全產業鏈條的一個縮影。恰逢“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三縣之間會擦出多大的火花?
在位於修水縣的江西鹽津鋪子食品有限公司裡,這種融合更為深入。“公司員工有1000多人,來自修水、平江、通城的佔90%。”該公司總經理羅新平介紹,“我們計劃將產業鏈上游延伸到平江、通城,收購農戶的雞蛋等農產品作為原料,帶動三縣食品產業發展。”
湘鄂贛三省,同飲一江水﹔通平修三縣,山水相連,人文相親。如今,三縣已然成為“鐵哥們”,長江中游生態綠心呼之欲出。作為先行區,三縣的探索無疑為鄉村振興帶來啟示。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合作機制新形式上,三縣探索出跨行政區域共建共享、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徑。以往,許多地區被行政區劃限制了發展思路,在“獨善其身”上下大功夫,然而成效並不明顯。而今,通平修三縣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性,在各美其美的同時美美與共。
在綠色崛起的新途徑上,通平修三縣生態環境共防共治,既是落實長江中游城市群綠心建設任務,也是在探索省際毗鄰地區生態文明共建的發展路徑。正如洞庭湖、鄱陽湖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往往跨多個縣域,如何聯動發力、促進長治長效,是各地黨委、政府共同思考的問題。
在發展新成就上,三個革命老區、山區,通過內部整合資源、外部爭取政策和項目,實現跨越式發展。這為山區縣謀求合作、實現區域共贏提供了樣板。
《呂氏春秋》上說:“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面對鄉村振興這一宏大目標,必須站在新時代的高度,以全新的思維范式去探索一條最適合當代中國的鄉村振興之路。在此過程中,摒棄區域成見,求同存異,抱團發展,或許是每個地區必須跨出的一步。
■相關鏈接
“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
“通平修”三縣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總面積9791平方公裡。三縣自然風光資源豐富、紅色文化底蘊深厚,黃龍山一腳踏三省、一山發三水,盤踞“通平修”交界處。
2015年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鼓勵和支持通城、平江、修水建設次區域合作示范區”。
2018年7月3日,湘鄂贛三省5市20縣旅游主管部門達成《湘鄂贛天岳幕阜山旅游扶貧聯盟共識》,共建共享,形成天岳幕阜山區域一體化的旅游扶貧合作格局。聯盟秘書處設在平江縣,聯絡處設在修水縣、通城縣。
2021年9月10日,長江中游三省協同推動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武漢召開,簽訂《長江中游三省“通平修”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框架協議》,在省級層面明確通城、平江、修水三縣協同發展方向。
根據協議制定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通平修”三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00億元,年均增長11%﹔人均生產總值突破5萬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20%﹔區域森林覆蓋率達到65%以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記者 徐亞平 周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