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本網專稿

探訪“長沙最大集中育秧工廠”:育秧“科技范” 耕種機械化

劉賓
2022年04月13日15:37 |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字號

集中育秧的秧苗長勢好。劉賓攝
集中育秧的秧苗長勢好。劉賓攝

眼下,春耕生產正當時。連日來,在長沙市望城區茶亭鎮獅子嶺村,廣袤農田裡, 一台台“鐵牛”在“撒歡”,一派繁忙景象。

55歲的村民肖運龍把一盤盤綠油油的機插秧苗裝到插秧機上。隨著機器在田裡開動起來,秧苗便排著隊般,一頭“扎”進了泥土裡。

“眼前這塊田,雖然隻有一畝五分地,但如果人工拋秧,兩個人也得忙上一整天。”肖運龍說,如今使用插秧機,算上准備工作在內,最多隻要一個小時就能種完,“一台‘鐵牛’,能頂20個人力!”

與人工插秧、拋秧相比,機械化插秧省時、省力,且苗距均勻,后期除草、施肥更方便,秧苗的成活率明顯提高。

秧苗從哪來?“瞧,育秧廠就在馬路對面。”肖運龍抬手一指說道。他家稻田旁,是今年3月份建成投產的望城區創聯農機專業合作社聯合社(以下簡稱“創聯聯合社”)智能育秧工廠。

這裡有40個智能溫控連棟育秧大棚,採用先進的場地工廠化育秧技術,可實現水稻多批次機械化、規模化、市場化育秧,能滿足約3萬畝農田的用秧需求,是長沙目前最大的集中育秧工廠。

進入廠區,隻見泥土粉碎機、上土機、高速播種疊盤流水線、2個浸種催芽池、3間催芽恆溫密室等智能化生產設施設備、場地一應俱全。

4月初,正值出苗高峰期。前期下過訂單的種植大戶們,不約而同地紛紛趕來“取苗”。

一條從溫室大棚裡延伸出來的傳送帶正在循環運轉,上面白色的長方形秧盤裡,擺放著一摞摞被工人卷成卷狀、即將“出倉下田”的水稻秧苗。

傳送帶另一端,農戶手腳麻利地把秧苗搬到三輪車裡碼放整齊。一車裝滿,他們便馬不停蹄地“轟隆隆”開著車,奔向田間地頭去了。

“廠裡從4月10號開始集中出苗,當天供苗160多畝,這兩天累計供苗近300畝。”創聯聯合社理事長譚新龍說,目前育苗選用的水稻品種有湘早籼32號、中嘉早17號等,與過去的種子相比,抗倒伏性更強,能增產10%左右。

擺盤、鋪土、播種、覆土……自動化生產線上,各道工序緊鑼密鼓,環環相扣。一個個育秧盤裡,裝滿了營養豐富的有機質土。顆粒飽滿的稻種則被包裹其中。

在此前的浸種催芽環節,在長達40個小時的恆定適宜溫度與充足氧氣的滋養下,這些稻種已經被充分“喚醒”。接下來,它們將在育秧盤中繼續積蓄力量,隻待破土而出、迸發生機!

選育良種是水稻穩產增收的基礎與關鍵。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則貫穿秧苗培育、管護的全過程。

通過手機上的遠程控制系統,譚新龍輕點手指,不到10秒鐘,大棚裡的自動噴淋系統就開始運轉起來。在水霧的滋潤下,秧苗渾身上下挂滿了細密的水珠,顯得愈發青翠。

在大棚裡,秧苗將被精心呵護著度過24天左右的培育期。

對於茶亭鎮西湖寺村糧食種植大戶張英而言,集中育秧工廠的建成,能讓他今年400多畝水稻的“雙搶”壓力減輕不少。

“以前我自己搭棚育秧,條件簡陋,風險大,遇到惡劣天氣,壞種、爛苗的現象時常發生,不僅出苗時間長,質量也難保障。” 張英說,如今,直接從工廠訂購機插秧苗,質量穩定、可靠,更便於機械化作業。今年,他的雙季稻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了80多畝。

“與傳統的育秧方式相比,工廠集中育秧能節省約60%的土地以及90%的人工勞動力。”譚新龍介紹說。

10台旋耕機、20台高速插秧機、11台聯合收割機……目前,創聯聯合社有各類農機裝備60台套,能為農戶提供育秧、插秧、收割以及糧食干燥、倉儲等“一條龍”服務。每台農機上,還安裝有智能物聯設備,統一接入北斗智慧農業管理平台。

在育秧工廠大門一側的“信息化指揮中心”,房屋正中間,懸挂著一塊碩大的電子屏幕,通過上面的北斗衛星地圖,可以實時查看每台農機的所在位置、作業時間、作業面積等信息。房屋兩側的牆壁上,印著“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八個紅色大字,分外醒目。

走出廠區,不遠處的田野裡,“鐵牛”依然在往來穿梭著,發出陣陣轟鳴聲。

沃土之下,豐收的希望正在這個春天裡,悄然孕育。

(責編:唐李晗、羅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