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雕一琢顯功底 一門一窗話吉祥

一尊木雕的完成,得經過千雕百琢。人民網 李芳森攝
一塊木頭,經過千雕百琢,便能化身門當上的瑞獸、窗戶上的花鳥,以及逝去的歷史場景。這便是湘南民居木雕的神奇之處。
從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城區出發,向青山更青處行車。駛入駱仙街道杉山嶺村,在山林草木中,一座整木結構的湘南古民居映入眼帘,與周邊環境同材質、共呼吸,自然契合,屋內還傳來木材的雕琢聲。
“這間房子有100多年歷史,主體結構都採用木頭,連鐵釘都沒用一顆,都是榫卯結構。”看到有客人拜訪,錢香舟放下手上的工具,抖掉身上的木屑,介紹起自己引以為豪的木雕事業。
湘南民居木雕,需要的刀具就有40多種。人民網 李芳森攝
“想做木雕,光工具就有40多種,全靠手工﹔還得學習繪圖、打樣、制坯、精雕、打磨、拋光……”一系列的工具和工序,即使聽上幾遍,也難以記住這些名字。
錢香舟,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湘南民居木雕第三代傳承人。出生於雕刻世家的錢香舟,耳濡目染之下,他從小對木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9歲便能雕刻出小人、小動物等。
58歲的錢香舟,手握刻刀的時間,已近50年。
錢香舟至今在使用墨斗等傳統工具。人民網 李芳森攝
“湘南木雕歷史悠久,最常被用於建筑和各式家具上,題材內容多數來自民間為人們所熟知的神話傳說、戲劇故事、歷史場景。”在錢香舟的記憶裡,以前的湘南農村,都是青磚灰瓦馬頭牆的徽派建筑,無數木雕裝點房屋,迎福納祥。
在錢香舟看來,湘南民居木雕還遠遠不止存在於門、窗之上。“一個好的木雕師傅,是可以造出一間整木結構的房屋。”
錢香舟的爺爺和父親,便是這樣“好的木雕師傅”,即使在如今,附近村民還在稱贊他們的好手藝。
湘南民居木雕仍保持著手工創作的傳統。人民網 李芳森攝
跟著爺爺學石雕、木雕,跟著父親學習泥塑、雕刻……錢香舟並不滿足於家傳的“絕學”,為了博採眾長,錢香舟走訪了郴州各地的木雕手藝人,向他們學習雕刻技藝。“那時候給雕刻師傅打下手,不要工錢,隻想學點好手藝。”
1988年,錢香舟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木雕創作生涯。
“俗話說,做木工的沒凳子坐,我們建房子的,就沒有房子住。”對於錢香舟而言,做出和先輩們同樣的選擇,並沒那麼容易。“我記得小時候,爺爺和父親每天都是在給別人建房子,我們家隻能租房住。”
幾經雕琢,窗戶上的圖案才逐漸成形。人民網 李芳森攝
剛開始幾年,錢香舟的生意隻能維持生活。直到1995年,改革開放大背景下,市場不斷活躍,根雕等產品涌進市場,錢香舟的生活也紅火了起來。
錢香舟沒想到的是,好日子更是在后頭。2014年,錢香舟成為湘南民居木雕代表性傳承人﹔同年,“湘南民居木雕”被列入第四批郴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更是升級為湖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建筑之外,錢香舟還會做一些其他木質工藝品。人民網 李芳森攝
“你看,永興請我去做一個涼亭,包工包料,出了6萬多元。”錢香舟拿出這幾天完成的設計圖,也舒展開他接下來一段時間的工作計劃。
近年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品牌效應下,錢香舟在城郊創辦了木雕廠,招收了一些熱愛湘南民居木雕和勤於鑽研的徒弟,按定單生產,年銷售額達50萬元以上。
錢香舟說,等到稍微空閑,自己要做一個“水月北湖郴州八景圖”,把自己記憶裡,郴州最繁華的模樣,用刻刀鐫刻出來。
一樣的千雕百琢,一樣的匠人匠心,在一樣的湘南熱土上,演繹著歷久彌新的經典。
學習木雕,還要學會繪圖等一系列工序。人民網 李芳森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