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湖南頻道>>文旅

長沙花鼓有戲:線上“出圈” 線下“破圈”

2022年09月24日21:02 | 來源:紅網時刻
小字號

當長沙花鼓戲遇到抖音直播,發生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奇妙化學反應,火速翻紅,首場直播圍觀人數達到350萬。這個數量,相當於去年160場線下演出觀眾的70倍。在疫情之下,線上“出圈”,線下“破圈”,長沙花鼓戲通過拓展傳播路徑,邁入了一個春天。

  長沙花鼓戲流傳於長沙及周邊地區,是湖南省的傳統戲劇,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早在清代中葉,它就在這些地方流行開來,盛演不衰。

  戲劇活得長,要靠百姓扛。長沙花鼓有識之士向來不固步自封,以人民為父母,始終與時代同行,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載體擴大戲劇傳播。人民群眾在那裡,長沙花鼓就去那裡。記者發現,長沙花鼓戲在火宮殿、太平街等地,“跨界”“聯姻”餐飲、景區、社區,枝繁葉茂百花盛,讓人感受到花鼓戲歷久彌新的文化底蘊。

  藝術盛宴,從劇場到“雲端”

  戲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然而,一段時間以來,戲劇傳承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缺少觀眾,辛辛苦苦排出一場大戲,老戲年輕人沒心思看,新戲老年人沒興趣看。

  隻有不斷擴大傳播,才能有效傳承。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主任王勇說:“網絡表演欣賞蔚然成風,特別是網民的年輕化,倒逼我們思考藝術傳播如何借助網絡發力,文化傳承如何抓住活躍在網絡上的年輕人。用好了網絡,就抓住了傳承創新,擁有了年輕人,就掌握了發展主動。各行各業如此,花鼓戲傳承也概莫能外。”

  經過近半年的籌備策劃,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注冊了官方抖音號。9月15日,在抖音平台進行的首場直播——“瀟湘風流,花鼓有戲”,迅速在網絡空間碰出“現象級”火花,長沙花鼓劇院抖音首播觀看人次350.5萬,40歲以下觀看人數達52%,創下全國院團在抖音首播最高數據紀錄。截至9月23日,已經直播3場,累計觀看人次達566.8萬。

  《2022抖音戲曲直播數據報告》顯示:平台已有231個戲曲劇種開通直播,去年開播超80萬場,可謂“百戲爭輝,聲聲不息”。此次,“長沙花鼓戲”后來居上,首次直播的“長沙花鼓戲”超過了99.4%的抖音戲曲主播。

  “這是一場高質量的直播,太有韻味了”“感受到了花鼓戲的魅力”……以精彩表演引得眾多網友在彈幕中紛紛喝彩。

  通過抖音直播間呈現花鼓戲的文化之美,收獲了眾多“花粉”。一方面,“雲上花鼓”成為了花鼓戲在新媒體、新傳播渠道、新受眾當中的表演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這種形式也可以通過直播間的打賞、點贊、留言等極具網感的互動,激活年輕人對於戲劇表演的喜好,從而不斷探索新的表演內容和形式。

  這也使得王勇及同事成為花鼓戲融合新時代、新審美、新風潮的創造者,賦予花鼓戲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生命力,讓長沙花鼓戲走出劇院、走出湖南、走向更寬廣的五湖四海。

  “‘上雲’的背后,優質內容是核心。為了做好直播,我們反復斟酌節目和時長,力爭將高質量、高水平的演出呈現給廣大觀眾。”青年演員陳雨晴十分感概。

  戲曲直播,呈現的不止是“台上一分鐘”的精彩演出,更有“台下十年功”的幕后,化妝、排練的過程以及樂隊現場伴奏,直播間由抖音當紅花鼓戲主播“一東”(陳雨晴)擔任主持,國家一級演員胡建忠,花鼓戲非遺傳承人文君,優秀青年演員丁城歡、趙月紅、賀玲、夏武蘭、戴哪吒、朱程錦等參與直播。每場直播均包含2個經典劇目演出、多個經典花鼓小調串燒、超強點播互動。

  如今,長沙花鼓戲直播已經成為新常態,每3天一場准時與網友見面,成為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長沙城市形象的又一“頂流長紅”。

  花鼓出圈,從老年到青年

  盡管花鼓戲《劉海砍樵》幾乎每個湖南人都能來上兩句,“胡大姐”“劉海哥”的經典唱段耳目能詳,但是花鼓戲給人的印象卻更多是“中老年人的菜”。長沙花鼓戲遇到抖音直播,折射了傳承之變,擁抱互聯網,用上新媒體,抓住年輕人,花鼓戲傳承自然柳暗花明。

  通過分析首場直播數據,記者發現,觀眾涵蓋各個年齡段,31到40歲的年輕觀眾成為主力軍,佔比超過38%,“95后”、“00后”的年輕人也不少。

  雖然台下不像劇場一樣都是觀眾,但是陳雨晴的心情仍是十分激動的。

  “這幾年,疫情對演出影響很大,我們演員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演出機會。過去我們送戲進社區,現在我們送戲進手機,一步步拉近和觀眾的距離。”陳雨晴告訴記者,往年在劇場,目之所及,老年觀眾佔比很大,這次“長沙花鼓戲”直播讓她意識到,其實花鼓戲的年輕觀眾群體也不可小視,這無疑是提振從業者信心的一針強心劑。

  為了吸引年輕觀眾,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特別設計了花鼓戲串燒的節目形式,受到熱捧。因為要符合快節奏的傳播規律,串燒對原有曲調進行了重新編曲。在創新的同時,“長沙花鼓戲”也不忘守正,每次都完整直播兩台戲,亦有原汁原味的經典曲目演唱。戴哪吒展示的《八同牌子》屬於花鼓戲聲腔中的打鑼腔,數板部分不托管弦,難度很大,此次也完美拿下,讓觀眾感受到花鼓戲的多彩魅力。

  異業牽手,從餐飲到地產

  一邊看著花鼓戲表演,一邊吃好吃的湘菜,店裡古色古香的裝修風格,有種穿越古代的錯覺,戲台表演精彩紛呈。

  火宮殿與花鼓戲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作用。

  火宮殿搭建平台,憑借自身的影響力,對花鼓戲起到了極大的宣傳與推介作用。花鼓戲作為特色非遺文化,則讓火宮殿更加增添了地方色彩,增添了歷史的韻味,有利於火宮殿的品牌打造。

  在湘江裡老漁村,水面上一葉漁舟緩緩而行,水面舞台上演唱的是長沙人耳熟能詳的花鼓戲經典選段。

  近年來,長沙花鼓戲敞開懷抱擁抱行業外的合作,餐飲、旅游、地產等越來越多的行業觸及花鼓戲,為行業注入了更多樣、更新鮮的運營方式、思維方式、資金、理念,讓融合不斷深化,共同尋找可以廣泛傳播、互利共贏的長線合作模式。

  天心區南城花鼓戲劇團,就是一支由房地產商出資成立的民營藝術團,團隊50多位成員中有國家一級演員2人、國家二級演員3人。今年6月份,這個劇團出演的大型紅色現代花鼓戲《板倉外婆》首場公演,以花鼓戲的形式再現歷史風雲中楊開慧等英烈的革命故事,展現板倉紅色印記,讓傳統戲曲與紅色故事在“碰撞”中產生新的火花、展現新的魅力。

  盡管火宮殿廟會、酒吧、歌廳等共同形成了享譽全國的文化娛樂現象,致力於建設“文化新區”的長沙市天心區,仍把“戲窩子”作為她獨樹一幟的文化風景線。

  今年,天心區在火宮殿老戲台、太平街宜春園戲台、暮雲街道幸福庄園劇場、南托街道南托嶺社區、大托鋪街道桂井村、暮雲街道蓮華村打造了六個“好戲天天演,歡樂滿星城”天心區文化惠民服務基地,常態化開展花鼓戲演出。

  長沙花鼓戲正在突破不同圈層,破界、跨界、跨次元傳播,迎來新的發展!走在“出圈”大道上的花鼓戲,在年輕人心裡“種草”的同時,其實也是在“入圈”。(記者譚忠欣)

(責編:李淑靜、彭應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