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14個GDP過萬億、常住人口過千萬的城市中,長沙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為1.67:1——
湖南長沙:兜牢民生底線 增進民生福祉

![]() |
新聞發布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劉賓攝 |
8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4.66萬戶13.4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5057元增加至2021年的38195元,增長153.4%﹔
全市民生支出從2012年的465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1197億元,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穩定在75%以上……
9月27日上午,“長沙·非凡十年”增進民生福祉專場新聞發布會舉行。介紹十年來長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鄉村振興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採取的有力措施以及取得的成績。
居民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3.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1.67:1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長沙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戴建文介紹,全市8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4.66萬戶13.4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3200元,增長至2021年14865元,增長近4倍。
同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5057元,增加到2021年的38195元,增長153.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至1.67:1,在全國14個GDP過萬億、常住人口過千萬的城市中差距最小。
農業現代化邁上新台階。一產增加值從2012年的272.31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425.56億元,增長56.3%﹔總量位列全國省會城市第7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2021年糧食單產較2012年提高31.5%、較全國和全省水平分別高出18.7%、6.7%。
民生兜底:城市低保7次提標,農村低保6次提標
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劉亮介紹,十年來,長沙聚焦最基本民生,圍繞完善體系、健全機制、創新管理等,加快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不斷提升困難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交出高質量民生答卷。
兜准兜實“民生底”。民政部門對13310戶29825人兜底保障對象,根據有無勞動能力、有無經濟來源、能否通過產業就業脫貧,分三類精准保障,兜底保障對象救助水平達到每人每年6100元。
同時,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積極推進低收入家庭認定及救助幫扶,對城市特殊困難群體進行急難、醫療、住房、就業和基本生活“五幫扶”。截至目前,累計幫扶10.27萬戶次,發放資金3.55億元。
十年來,長沙累計支出近100億元,多次提高社會救助標准,城市低保7次提標,農村低保6次提標,分別由最低350元、210元統一提高至750元,增幅分別為114%、257%﹔特困供養基本生活標准7次提標,由最低210元提高至975元,增幅達364%。
就業:十年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52.66萬人
“這十年,我們突出就業優先,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特別是近年來全力應對疫情帶來的沖擊和影響,保持了全市就業局勢長期穩定,就業實現量質齊升。”新聞發布會現場,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胡春山在答記者問時講道。
就業規模持續擴大。數據顯示,全市從業人數由2012年的447.93萬增加至2021年的532.83萬。2012年至2022年6月,全市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52.66萬人,年均超過14萬人,在千萬級人口的大市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就業結構更加優化。一、二、三次產業從業人員比重,由2012年的24.4:33.2:42.4,調整為2021年的10.3:28.6:61.1。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比超過60%,就業吸納能力不斷增強,新業態新模式成為就業新的增長點。
就業質量穩步提升。2021年全市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達11萬余元,是2012年的2.26倍。
此外,長沙圍繞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推進社會保障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發展。率先全省建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持續增長機制。率先在全國建立農民工勞動報酬保証金、工傷保險、開工手續三聯動長效機制。創新工傷預防工作,推行“一會三卡”制度。
截至2022年6月底,全市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736.89萬人、220.12萬人、185.66萬人,分別比2012年增加262.97萬人、124.77萬人、68.21萬人。社會保險由制度全覆蓋邁向人員全覆蓋。
就學: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14所,新增學位超過46萬個
據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孫傳貴介紹,十年來,長沙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圍繞“公平、優質、均衡”等關鍵詞,瞄准“辦人民滿意教育”目標,以強教育助力強省會。
基本實現從“好上學”到“上好學”的巨大跨越。十年間,長沙著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打造“15分鐘優質就學圈”。全市新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314所,新增學位近46.8萬個。建成標准化學校1216所,覆蓋率達98%。共投入學生免費入學和學生資助經費139.9億元,惠及學生1075.1萬人次。
進一步提升教育服務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能力、服務長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長沙城區優質學校共與四縣(市)合作辦學47所,對口幫扶學校(幼兒園)111所。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建設市級名師農村工作站71個,培養鄉村定向公費師范生2302人,優化了鄉村教師隊伍結構。建設網絡聯校112所,覆蓋352個農村偏遠學校、教學點,城鄉學生“同上一堂課”。
作為全國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城市和全國產教融合試點城市,長沙緊密圍繞22條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把學校建在園區、專業設在產業鏈上,建成三大職教園區。2021年全市中高職畢業生就業率91.56%,本地就業率58.8%。
“入園難、入園貴”“擇校熱”和“大班額”三大教育難題得以破解。通過率先開展小區配套幼兒園回收、大力新建公辦園、發展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等多種舉措,全市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在園幼兒佔比達91.88%,其中公辦園在園幼兒佔比56.18%。穩步推行中小學招生入學改革,全面落實陽光招生,跨區域招生、考試掐尖、“佔坑班”“贊助費”等違規現象全面規范,擇校熱大幅降溫。持續加大優質學位供給,義務教育大班額難題全面清零。
就醫:已有205家市、縣、基層醫療機構實現“一卡通一網通”
市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劉激揚在發布會上介紹,十年來,長沙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發展理念,大力推動健康長沙建設。
疫情防控勇擔使命。近3年累計接待入境客機106趟次、國際貨運航班5087趟次、入境旅客17016人次,保障全國性及“省市兩會”等重大活動200余次,保持了經濟社會秩序穩定。
高質量建設智慧醫療。建立電子病歷共享主題數據庫,完成市一醫院、市中醫醫院互聯網醫院上線,205家市、縣、基層醫療機構實現“一卡通一網通”。
深入推進綜合醫改。高位推動“三醫聯動”,率先全省實施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創新醫院主要負責人實行薪酬“雙脫鉤”制度。
持續優化民生服務。推進15個專項行動,專病專防10種重點傳染病,開展塵肺病防治攻堅行動。整體推進 “一老一小”方案,全市托位數20655個,11家托育機構獲評市級示范﹔計生家庭特別扶助資金發放到位率和“三個全覆蓋”制度落實率均達到100%。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