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產業城鄉共舞:“大框架”“小敘事”結合共促鄉村振興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於12月23日至24日在京舉行。會議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湖南省懷化市新晃縣在發展產業上,實現了城鄉齊飛共舞:六大產業集群構成了縣域經濟的“大框架”,村鎮的產業“小敘事”充滿活力,二者共同利用好本地”土特產“,唱好全縣產業“大戲”,助力鄉村振興。
“我種植黃精已有5年,從開始每畝兩千斤左右到現在每畝四千斤左右,年收入達到了六萬多元。”
新晃縣步頭降苗族鄉土鹿坪村的蒲桂英,見証了該縣黃精產業的發展,也見証了和她一樣的農戶們收入不斷增長。
這是新晃人生活變化的一個縮影,也是新晃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新晃,以黃精為代表的中藥材產業,以黃牛為代表的特質農業,與精細化工、商貿物流、文教康養、金融服務等“六大產業集群”構成的“大框架”,正在將新晃的高質量發展不斷推向更高水平,與此同時,一村一鎮范圍內的產業“微觀”敘事活力迸發。“大框架”和“小敘事”共同發力。
主導產業搭起“大框架”
讓蒲桂英收入實現大幅增長的“新晃黃精”,已入列湖南省道地中藥材、“湘九味”“懷六味”中藥材區域品牌發展名錄,並通過湖南省林學會組織的基源鑒定。
作為道地藥材“湘黃精”的核心產區之一,新晃黃精的年交易量已佔到全國六分之一。今年8月20日在新晃召開的第三屆國家食藥同源產業科技聯盟會議上,新晃榮獲“黃精之鄉”稱號。
為了促進黃精產業發展,新晃在國內首個規劃建設了總建設面積達1000畝的“中國·新晃黃精國際城”專業產業園區,先后引進初(深)加工龍頭企業12家,實現年加工黃精鮮品3萬噸、黃精干貨6000噸,帶動就業萬余人。
黃牛產業同樣是新晃的主導產業。其肉質之鮮美,令品嘗過的游客稱贊不已。目前,新晃全縣擁有標准化黃牛規模養殖場190個,黃牛產業省級龍頭企業3家,黃牛肉及副產品年加工產能已達2萬噸,黃牛產業產值佔全縣農業總產值的近17%。“新晃黃牛”位列湖南首屆十大農業品牌,“新晃黃牛肉”也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除了黃牛產業,其他農產品產業同樣發展良好,侗藏紅米、新晃龍腦等地域特色農產品和新晃黃牛肉一起,入列湖南省地方特色農產品名錄,新晃五倍子蜂蜜更是入列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現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3家。
新晃地處通往大西南交通要道,是懷化國際陸港建設的直接參與者,新晃物流站業務輻射到了非洲、澳大利亞、東南亞等海外地區。今年7月24日,懷化國際陸港新晃專列實現了雙向常態化運輸,成為懷化最早實現班列雙向常態化的縣(市、區),商流、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正在加速向新晃融合集聚。
當下,金屬材料產業也已被作為新晃“十四五”乃至未來一個時期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該縣正全力加快“一主(新金屬材料)一特(精細化工)”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大力提升金屬材料產業核心競爭力,全力打造西南地區鐵合金生產加工基地。
聘請產業顧問更好“導航”
在新晃眾多產業的培育、發展過程中,“產業長+執行產業長+產業發展顧問+項目長”的產業發展工作機制發揮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這是一個人才與產業發展相互作用的機制,也是“人才”成就“產業”的佳話。
產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為此,新晃縣先后出台了《新晃侗族自治縣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新晃侗族自治縣經濟發展顧問及產業發展顧問聘任實施細則》,明確產業發展顧問的聘任條件、聘任辦法、工作職責和工作經費等內容。
在產業發展顧問的選聘上,新晃縣立足產業發展需要,放眼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和行業領軍人物,經過部門申請、組織考察、縣委審批等程序進行選聘。
今年以來,圍繞精細化工、中藥材、特質農業、商貿物流、文教康養、金融服務業等重點產業,新晃縣共選聘黃精產業發展顧問國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農業大學中藥資源開發系教授、湖南省中藥材產業協會會長曾建國等22人擔任產業發展顧問。
受聘的產業發展顧問則發揮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在產業規劃、調查研究、投資決策、招商引資、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從戰略思維、戰略定位、項目推介、策略組合、招商引資等方面建言獻策,為新晃縣委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自選聘以來,專家顧問積極為產業發展提出意見建議,對新晃打造產業新優勢、提高企業競爭力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其間,新晃縣還建立了縣領導聯系產業專家顧問制度,並明確一名聯絡員,針對顧問們實行“一對一”服務,做好日常聯絡和對接協調工作,並為產業專家顧問提供必要工作經費,讓顧問們享受相關獎勵政策,努力為其提供舒適、安心的工作生活環境。
新晃近幾年各個重點產業的發展實踐,已經証明這一機制的積極作用。
村鎮產業”小敘事“促鄉村振興
在新晃縣的產業發展中,不僅有縣域范圍內的比較宏觀的敘事,也有一村一鎮范圍內的“微觀”敘事。
比如,在貢溪鎮東北部的四路村,9.14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372戶1588人,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且多為山地。四路村因地制宜搞起了黃牛、土豬、土雞養殖和中藥材種植、鄉村旅游。該村先后榮獲湖南省政府授予的“歷史文化名村”、國家民委授予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住建部授予的“中國傳統村落”、湖南省民委授予的“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稱號,村民們的收入也隨著多種產業的發展變得越來越高。
新晃縣湘黔邊界四大“邊貿市場”之一的林沖鎮,同樣依托自身資源稟賦和交通區位優勢,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蹄疾步穩的產業振興之路。
林沖鎮研究出台了《林沖鎮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分配管理辦法》,規范引導村集體經濟健康有序發展﹔把推動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作為基層黨建的重中之重,常態化研究村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中的具體問題,確保群眾“在外務工經商有門路,在家產業發展有出路”﹔廣泛發動群眾主動參與到產業發展中來。
具體實踐中,鼓勵支持各村因地制宜成立村級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制”形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如道丁村整合農村工匠資源承建鄉鎮基礎建設工程,村集體出資購買貨運車輛,承擔村寨日常物流運輸,承接鄉鎮周邊勞務需求,促使農民向農業產業工人轉型,使村級集體經濟活力迸發的同時,也讓群眾實現穩定增收。
林沖鎮還把土地作為村級優質資產投入要素市場,通過流轉租賃、集約開發盤活土地資源,實現村集體經濟長期有穩定收益。目前,該鎮已完成土地流轉3000余畝,為后續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很多村集體還積極與各類經濟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產業合作,帶動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共同致富。
付出必有回報,努力必有收獲。
在產業上深耕細作,在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持續發力,讓新晃的發展面貌煥然一新:2021年,全縣生產總值(GDP)為2011年的2.56倍﹔人均GDP為2011年的2.84倍。
“下一步,新晃縣將繼續聚焦‘六大’產業,按照‘四個一’(即一個產業,一位產業長,一個專班,一套政策)工作制度,通過實施聘任產業發展顧問等形式,深入學習研究未來產業發展方向,並依托產業鏈企業在如何強鏈補鏈延鏈上做足文章、下足功夫,持續拓展智囊專家平台效應,助推產業加速升級。”新晃侗族自治縣委書記周重顏接受紅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多彩侗鄉飛出的歌聲,正變得越來越響亮。(記者 王石磊 通訊員 彭鳳華 米婕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