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漣源新光村:因地制宜推行“光伏 +”模式 蹚出鄉村振興新路子

光伏板安裝施工現場。蘇李攝
“小劉,今天的安裝進度沒問題吧?”
“放心,又快又好!”
人間最美四月天,萬物復蘇的春天是一年中忙碌的季節。湖南漣源市湖泉鎮新光村,施工隊員們正在石漠化的花山嶺上抓緊安裝光伏板,為了搶進度,這段時間駐村第一書記李建明格外忙碌。
跟隨李書記的巡山路線前行,來到不遠處的一座山頭望去,燦若繁星的藍色光伏板、成群結隊的湘中黑牛、埋頭苦干的安裝工人、聚集成堆的牧草草垛,將原來的“荒山”嶺一步一步變成花山嶺,新光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正闊步前行。
轉變群眾思想、解決群眾難題、發展富民產業、深化鄉村治理……2年不到的時間裡,大唐華銀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唐華銀)駐村工作隊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讓新光村迎來了期盼與希望。
花山嶺上已經安裝好的光伏板。受訪單位供圖
轉變思想拔窮根 引進光伏擴收入
“村裡基本是老人、小孩,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掙錢,一年到頭難得回來一次,村裡發展需要你們全力幫助呀!”2021年5月,大唐華銀駐村工作隊剛來到新光村,村支部委員的話讓大家立馬感受到一份壓力與責任。
由於新光村地處丘陵地帶,地理位置偏遠、荒山多、耕地少,石漠化荒山佔據1/9的村土地面積,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再加之基礎設施薄弱、村民思想觀念落后,村裡的發展可謂是困難重重。
駐村第一書記李建明與隊員們放下行囊就開始走訪調查,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基本摸清了村裡的情況。“要想改變村裡的現狀,必須要讓大家嘗到‘甜頭’,才能讓老百姓相信我們幫扶隊,拋棄原有的老舊思想觀念跟我們干。”李建明說道。
如何打響鄉村振興第一槍?
“要解決村裡的實際問題,發展產業是關鍵!村北面的花山嶺,是一片由無數石塊組成的荒山,沙化的土壤、強烈的日照、瘠薄的土層,屬於典型的石漠化地帶。糧食基本種不活,但是很適合發展光伏產業。”大唐華銀黨委書記、董事長賀子波說。
為了幫助村民們走上小康路,該公司多次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對新光村的實際情況反復勘驗、走訪、調研,利用自身發電企業的技術優勢,結合當地的地域特點,確定了建設光伏發電站的這條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相結合的產業振興之路。
產業興則農村興。為了讓產業在當地立得住,工作隊反復向村民科普光伏板的作用與意義,一戶一戶上門進行溝通,很多不理解、不同意的村民思想上慢慢發生了改變,抱著看看的態度舉手表示同意。
隨即,花山嶺片區光伏一期正式上馬,2022年12月,光伏一期100WM實現並網發電。
“光伏一期項目租地費有10萬多元一年,村民年底個個有分紅,村集體收入實現了幾十倍的增長。”新光村黨支部書記胡建明激動地說,加上消費幫扶資金、國家財政補貼等收入,新光村如今已進入建設的快車道。
有了一期做示范,光伏二期200WM順利推進。大唐華銀漣源新能源有限公司項目部副主任劉彪介紹:“今年項目建成后,新光村花山嶺將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最大的山地光伏發電站,實現‘生態治理、企地雙贏、群眾受益’的效果。”
湘中黑牛養殖。蘇李攝
牧光互補產業鏈 生態富民增就業
淅淅瀝瀝的春雨中,花山嶺光伏基地旁的空地到處都是滿目蔥蘢,生機勃勃。李建明順著山路走進漣源市聚益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場內,50多頭湘中黑牛發出“哞哞”的叫聲,飼養員正在往牛欄添草,一幅頗具“生機”的畫面正徐徐展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光伏項目租地費、消費幫扶費用等隻能解決村民們“缺錢”的問題,但不能解決村民們“生錢”的問題。
2021年底,李建明看著光伏項目啟動后,便將目光投向了未來,他與工作隊們聊天時說:“駐村工作隊員要專心琢磨事、誠心引項目,真心辦實事、潛心打基礎,幫助村子不僅解決當下困難,更要蓄足振興后勁、激發內生動力。”
走村入戶了解農戶想法,向產業能手和致富能人尋思路、找方法,才能為村子蹚出發展路子。
在李建明的帶動下,大家四處走訪,發現村裡原來有過養牛的傳統。專家來到村裡現場勘測論証后,認為利用花山嶺的光伏空地種草發展養殖適合,並確定新光村“光伏+”的產業鏈模式。
隨即,駐村工作隊從“以企興村、村企互促”著手,全面構建村企共生發展新機制,從有效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出發,形成“荒山發展光伏發電+光伏場空地種植牧草+牧草養殖湘中特色黑牛”的特色牧光互補產業鏈,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
“湘中黑牛作為漣源市乃至湘中地區的特色農產品,一點也不愁銷路,基本是出欄就有人收購,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李建明介紹,工作隊根據相關政策引導,已投入150多萬購入黑牛、搭建養殖棚,並教授村民養殖經驗,選購牧草種植在光伏空地上。
“光伏+”項目的建設提供了一批就業崗位,吸引到新光村裡有一技之長的村民紛紛“回流”,大家不再需要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在家門口通過培訓就能實現就業,拿到手的錢不比外面掙得少。
站在花山嶺光伏基地,劉彪指著本子上的記錄說:“初期安裝光伏板、定期清洗光伏板、牧草種植與收割、湘中黑牛的養殖都需要人工,這些項目去年吸引120多人回村就業,專業技術熟練工一天可掙到600塊錢。”
產業興則農村興。經統計,新光村整個牧光互補產業鏈將為村級集體經濟每年增收18萬元,為村民帶來收益300萬元以上。2022年底,村集體經濟已由工作隊入駐前的0.8萬元上升到27.7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由1.23萬元上升到2.35萬元。
秀美屋場。蘇李攝
改善環境靚屋場 繪制鄉村新畫卷
“道路通暢,鳥語花香,房前屋后干淨整潔,綠化好了,鄉親們也心情舒暢了。”新光村牛灣組村民顏黃春,指著眼前錯落有致的農家小院、干淨整潔的道路,在秀美屋場前熱情地向記者介紹道。
說起以前,村民們直搖頭。村子有點偏,泥巴路都有﹔村裡人口少,卻經常鬧矛盾。隨著大唐華銀駐村工作隊的到來,新光村開始發生了改變。
“對於秀美屋場的建設,我們就是要打造出宜居鄉村屋場的‘樣本’,在行動上引領村民,覺得日子有‘奔頭’。”李建明表示:駐村工作隊能否真正發揮作用,關鍵在於能否切實了解、掌握群眾需求,從而厘清問題、找准解決思路。
大家聽說要改變村裡環境都說好,但要動自家門前的地就不做聲了。此時,工作隊與村支兩委一道逐戶宣傳建設秀美屋場的好處及相關政策,開展談心會、屋場會11次,使廣大村民群眾理解支持秀美屋場建設。
隨后,新光村牛灣、石頭塘兩個秀美屋場建設中,黨員干部帶頭出力幫忙,百余戶村民自發加入到建設大軍中。“隻要立足實際,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科學規劃布局、深化環境治理、妥善化解矛盾,下功夫就一定能贏得群眾滿意。”李建明笑著說道。
短短一年多時間裡,新光村70米的通村公路實現硬化、3公裡的通組公路修繕一新,新光水廠實現飲水水質提升改造、垃圾分揀中心成功建成、山塘清淤及修復完成、困難群眾旱廁改造到位,一系列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清單變成了滿意清單。
從“臟亂差”到“高顏值”,新光村的嬗變折射出大唐華銀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真實寫照。穿行在新光村裡,處處感受到鄉村振興的新氣象,人居環境整治正為鄉村振興輸入滿滿能量。
鄉村振興既要對環境“塑形”,也要對思想“鑄魂”。
對此,駐村工作隊組織召開新光村屋場會,廣泛征集村民群眾意見,因地制宜制定《新光村村規民約》,促進鄉風民俗的改進,讓村民解放思想,接納新事物,不少村民正是由此積極投身到“光伏+”產業鏈的建設中來。
“下一步,工作隊將按照‘三扶三真,五位一體’的幫扶方針,發展新光村集體經濟,建設有生活、有質量、有娛樂、有文化的美麗鄉村,真正讓村民日子越過越好,幸福感越來越濃。”賀子波說道。
未來,大唐華銀將以“光伏+”經濟模式,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在發展壯大企業的同時,帶領新光村等地村民走上致富之路。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光伏產業發展模式已然成為鮮活的樣板,美麗鄉村的嶄新畫卷正徐徐鋪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