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學前兒童數字素養調研:超七成兒童3歲前開始接觸數字設備

連續幾天,4歲多的天天每天早上6點多就醒來,打開平板電腦看動畫片或聽兒童故事。周末時,他常常指令“天貓精靈”一連講好幾個小時的故事,還不允許別人叫停。聽得入迷,他哪裡都不想去。
這是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前兒童數字素養調研”項目組在長沙市調研時觀察到的一幕。而事實上,天天並非孤例。據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前兒童數字素養調研”項目組對1342戶湖南省3-6歲幼兒家庭的調研結果顯示,超七成(75.81%)的兒童在3歲之前就開始接觸數字設備,99.63%的受訪兒童在6歲前已經接觸數字設備,63.71%的兒童單次看電子屏幕的時長超過教育部《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建議的15分鐘。
湖南省教育研究院學前教育研究所、湖南省新聞傳播學會專家認為,此次調研意義重大,方法得當,成果具有科學性和創新意義。
學前兒童數字素養教育亟待重視
進入數字社會,涵蓋數字獲取、使用、創新、安全保障、倫理道德等素質與能力的數字素養被視為公民的必備素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認為,兒童數字素養應“以適合兒童年齡及當地文化和背景的方式保障其在線安全和合法權益”。
學前兒童數字素養調研項目的指導老師、湖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系主任徐瓊說,在我國社會加速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學前兒童數字媒介使用低齡化、常態化和娛樂化趨勢明顯,“電子保姆”“數字童工”等問題已引發社會普遍關注。她鼓勵、指導學生團隊開展調研,希望進一步了解我國學前兒童數字媒介接觸及數字素養情況,研究如何在確保學前兒童身心健康的前提下,科學促進其數字素養和能力的發展。
湖南大學師生積極開展學前兒童數字素養調研
2022年,調研項目得到學院大力支持,除新聞傳播、媒介素養教育領域專家外,項目組還邀請學前教育專家周叢笑等參與指導。團隊於2022年8月開始在上海、江蘇、湖南等省市開展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同時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和專家意見,建構了符合學前兒童身心發育規律和中國實際的學前兒童數字素養評估框架。
今年3月,項目組以湖南省為取樣區域,根據人均GDP、人口規模和城鄉區域三個指標,綜合採用分層抽樣、多段抽樣和概率比例規模抽樣方法,在湖南長沙、益陽和永州三個地級市抽取1342戶幼兒家庭進行問卷調查。同時輔以對家長、幼兒、幼兒教師的深度訪談,對幼兒家園活動的參與式觀察。
學前兒童數字接觸呈低齡化、娛樂化和過度趨勢
研究發現,超七成(75.81%)的兒童在3歲之前就開始接觸數字設備,99.63%的受訪兒童在6歲前已經接觸數字設備,家長基於早教(26.8%)、照管(15.6%)等目的允許學前兒童使用數字設備,超過三成(35.77%)的學前兒童擁有自己的專屬數字設備,其中以平板電腦、學習機和智能機器人為主。
63.71%的兒童單次看電子屏幕的時長超過教育部《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建議的15分鐘。學前兒童數字設備接觸總體趨於娛樂化,主要是聽兒歌、故事、看動畫、繪本,看視頻、直播、玩游戲。
學前兒童整體數字素養得分偏低
研究發現,學前兒童數字素養各維度發展不均衡,但總體水平偏低。結合深度訪談與觀察結果分析發現,學前兒童對數字設備很感興趣,樂於學習播放視頻、拍照、發微信、打電話等數字技能,但普遍不了解個人信息泄露、網絡詐騙等數字風險,也很少去質疑信息的真實性。家長對學前兒童家庭、幼兒園在數字批判意識、數字安全意識方面的指導也普遍不足。
家庭環境對學前兒童數字素養影響顯著
學前兒童數字素養與家庭文化背景、家長教養方式、年齡等因素有關。家長學歷越高,學前兒童的數字學習意識和數字技能素養越高。研究首次揭示家長教養方式對學前兒童的數字素養的影響:在嚴格管控且缺少親子交流的專制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學前兒童,數字設備接觸較少,數字意識和技能發展均落后於同輩。而在能及時回應需求、不過多約束孩子的寬容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學前兒童,其數字安全意識、數字學習意識和自我管理意識相對較強。
不同年齡段的學前兒童數字學習意識沒有呈現顯著性差異﹔但年齡越大,數字技能、數字安全意識和數字批判意識越強,數字自我管理意識越弱。女童的社交協作技能和內容創作技能略高於男童。擁有專屬數字設備的學前兒童數字技能、數字學習意識和數字安全意識相對較高。
學前兒童數字化生存風險亟待關注
學前兒童數字自我管理意識薄弱,單次及日均累計數字屏幕接觸時間不同程度超過教育部門推薦的健康標准。近六成(58.3%)出現過“哭鬧著要看電視、玩手機或平板”等情況,近三成(30.7%)出現過“不配合家長管理,偷偷使用或超時使用”情況﹔近三成(32.4%)“更願意看電視、玩手機或平板而不願外出活動”,這導致其戶外活動時間不足,加劇近視、肥胖等健康風險。此外,城市學前兒童的數字學習意識、基礎操作技能和內容創作技能均高於鄉村兒童,學前期“數字鴻溝”初現端倪。
學前兒童數字素養教育需要全社會助力
調研發現,家長、幼兒教師已認識到學前兒童數字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存在相關知識與能力不足、教育手段落后、認知局限等困難。家庭是學前兒童最主要的學習和生活場所,家長是其數字設備接觸的啟蒙者和主要監管者。當前家庭數字素養教育以消極限制為主,超過97.6%的家長表示需要社會提供數字素養教育方面的指導。
結合調研中發現的突出問題、學前兒童數字素養教育的現實需求和中國國情,項目組建議,建設和完善由家庭、幼教機構、數字產業及教育等相關主管部門共同參與,各負其責的中國特色多元主體共育機制,同時推進學前兒童數字素養發展權益保護及法規建設、分類、分齡精准指導課程體系建設和學前兒童數字素養教育試點單位或地區建設。
據悉,項目組擬繼續深化相關理論研究,充實實証研究成果,同時積極探索開發學前兒童數字素養教育系列微課程,組織學生到鄉村開展兒童數字素養支教活動,以實際行動促進學前兒童數字素養教育事業。(蘇醒、王文業、孫安琪)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