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4名大学生的非常假期

2020年04月26日08:21  来源:湖南日报
 

  贺学位在一一核实求助患者信息。

  刘佳尼。

  刘逸涵在凤凰县两林乡高岩小学支教时,和学生在一起。

  祝海竣在田间留影。 (本版照片均为通讯员 摄)

  庚子年春,新冠肺炎肆虐,大学生们遭遇史上最长假期。莘莘学子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以满腔热血,投身抗疫,服务社会。记者采访的湖南高校4名大学生是他们中的代表。

  何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担当?湖南高校4名大学生以行动给予了生动诠释。疫情大考,成长加速。明天的社会栋梁,今天已初展英姿。

  贺学位:为武汉患者住院“架桥”

  寒假,湖南女子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大二学生贺学位回到新疆奎屯的家。爸爸曾是摇滚乐队主唱,会吉他;贺学位唱豫剧,擅朗诵,长辩论。三口之家,其乐融融。

  欢乐被突袭的疫情终止,但奎屯没有出现确诊病例。贺学位本可宅家追剧练厨艺,但她坚信“不想当记者的播音主持不是好大学生”。从小跟支边的爷爷奶奶学唱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木兰从军》里,女子也要逞英豪,贺学位梦想当一名好记者。她参加了一个“新生代深度记者训练营”,又关注到微博上一个达57.4万粉丝的“肺炎患者求助超话”,自告奋勇收集、核对求助信息,制成表格。

  一根电话线,贺学位成了一名为3500公里外的武汉新冠肺炎患者寻找病床的“架桥人”。2月3日起,贺学位每天早早起床,开始在超话平台中逐一搜查排查信息,9点左右开始打核对电话,把病情、社区、是否已做核酸检测等等都一一问清楚,11点开始制作表格上报。从此时此刻开始,贺学位真正体会到了处于疫情风暴中心的武汉病患家庭的痛。

  “我有点坚持不下去了,你们真的可以帮到我吗?”“我爸爸以前是医院院长,母亲是护士长,现在自己病了,住不进院。”“我父亲刚走,不需要床位了。”……每天,电话那头的声音,让贺学位泪流满面。爸爸妈妈看到她哭,默默地陪在旁边给她倒水、切水果、充话费。求助的信息越来越多,贺学位恨不能有三头六臂,幸亏有大学好友符琳琳帮她整理了3天表格。

  一周后,工作突然停滞不前。贺学位发现反馈住院的只有18人。还有更快更好的办法吗?2月8日,她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大V“老陶在路上”。老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资深制作人,央广中国之声和经济之声评论员陶跃庆。在这位前辈的指点下,贺学位加入了NCP志愿者团队。不仅收集病患信息,还参与了武汉疫情救治调查报告的文案设计、海报制作。《武汉,我又看到了你的清晨》《武汉,我想吃热干面》《武汉,夜晚的灯火依然璀璨》《武汉,期待三月的繁花似锦》,一张张海报为武汉人带去希望和温暖。

  “我爷爷今天入院啦!”“我父亲今天下午被医院接走了!”“我妈妈已经在家等通知了!”……一个个好消息传来,上百名患者得到了收治。随着方舱医院的建立,国家“应收尽收”政策的到位,至2月17日,求助找床位的患者越来越少,贺学位揪着的心终于放松下来。

  2月18日,“老陶”发动大家都来写《武汉日记》,“告诉我,你所经历的那些痛苦和希望”,征集武汉疫情防控期间发生的故事,贺学位设计了调查问卷。接着,她又根据新的求助信息,收集核对帮助那些非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收集到的10余人问题都很快得到了解决。3月2日,贺学位上网课了,“老陶”给她的任务相对少了。3月27日,贺学位建议申请一个“海外疫情超话”,给海外留学生、华侨一些帮助,可惜没有成功。

  “我做得太少了,不值得报道。”回顾这次假期志愿活动,贺学位一再强调。但她认为自己收获非常大,从初期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到现在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面对。“或许我还不能够完全理解不同群体的痛苦。但我可以聆听,不让他们的呼声被喧嚣淹没。不害怕奔走,不恐惧交流。”

  这个不平常的假期,与一些有担当的媒体前辈一起工作,贺学位更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好记者。

  刘佳尼:用相机为武汉写日记

  4月22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佳尼又在熬夜整理照片和视频,制作海报,她要赶在武汉封城(4月8日解封)后的第100天,做一本影像版《武汉日记》。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的大战中,刘佳尼以相机为枪,驰骋沙场,为武汉留下了许多值得永远铭记的瞬间。

  “我叫刘佳尼,佳能的佳,尼康的尼!”每每有人问起名字,大眼睛姑娘刘佳尼都自豪地回答。在媒体当摄影记者的父亲虽然给她起了这个名字,却并不愿意女儿去学摄影:摄影包太沉了!直到就读湖南农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刘佳尼才拿起相机。没想到,一拿起就再也放不下。对光与影的着迷追逐,让刘佳尼本科4年多次获得国际性大奖,成为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2018年获国家奖学金。

  1月23日,武汉封城。原本要回常德汉寿陪爷爷奶奶过年的刘佳尼就这样和父母一起留在了武汉的家。“我能为这座城市做点什么呢?”当然是摄影了!但妈妈不答应她出门,在她各种“威胁”下,才勉强同意。

  1月25日,正月初一,刘佳尼跟随父亲去拍了除夕夜前来驰援武汉的3支解放军医疗队。出发前,妈妈仿佛生离死别般哭了一场,回来又对她全身酒精消毒。其实,刘佳尼也是怕的,每次洗澡都要洗很久。自此,除了因居住的小区发现了8例确诊患者在家隔离了14天,几乎每天,刘佳尼都要出去转悠。武汉的车站、公园、街道、桥梁,在一线的医生、护士、解放军、志愿者和患者都在她的镜头里留了影。为更好呈现4月8日解封的武汉,刘佳尼偷偷用奖金买了一台无人机,提前几天学习练习航拍。

  在镜头的后面,刘佳尼的心也常常被击中。2月17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束阳光正好打在一名康复出院的患者身上。刘佳尼十分欣喜,仿佛看到了武汉战胜疫情的希望之光。2月27日,刘佳尼遇到小区的消杀队员,一问才知都是志愿者,她感慨英雄其实就在身边。3月17日,在机场送别山西医疗队,90后护士谷玉梅手拿出发时妈妈给的红包,请刘佳尼拍照。红包上写着“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好好工作,平安回家”,红包里是一枚以前的老式党徽。同是党员的刘佳尼为一个老党员的情怀所震撼。

  她把镜头对准全国18省前来援鄂的医疗队队员。从3月17日到4月15日,她去了机场6趟、高铁1趟、酒店2次、医院1次,拍了1000余张照片。她希望尽可能多地为这些在武汉拼过命的人留下珍贵的记忆,并计划把每一张照片做成海报。4月10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EICU护师黄静,带着刘佳尼为她制作的与偶像王力宏同款特写海报,高兴地告别了武汉。刘佳尼叹息的是,她为山东医疗队拍了很多照片,却独独错过了不幸逝世的张静静的生前笑脸。

  最好的照片,也许永远是下一张。但没有人怀疑,在刘佳尼的影像版《武汉日记》里,我们会看到一名大学生与这座饱受伤痛、英勇不屈的城市最真诚的情感交流。

  刘逸涵:为湖北撑起安静的书桌

  2月23日,是湖南大学数学学院大三学生刘逸涵21岁生日。“我们能为湖北做点什么呢?”他与高中同学、北京大学的代颖和首都医科大学的耿海天商量。除了脑袋里那点知识,捐钱只有点零花钱,捐物搞不到防护物资。

  “我们可以做大学生线上一对一!”家住北京,体验过因雾霾停课上网课学习效率偏低的三人,决定召集大学生志愿者,为湖北地区受疫情影响的孩子们提供免费一对一在线辅导。他们用一周的时间夜以继日完成项目设计,敲定了这个大学生公益项目的名字“壹桌计划”。并拉来了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的4名同学,为他们理想中的书桌立起了最初的7条“桌子腿儿”。

  大学生有热血,但并不头脑发热。他们通过武汉最大的家长社区进行初步需求评估,受访的65个家庭均表示需要且愿意接受帮助。马上招募大学生志愿者!3月1日,第一条推送发出后,24小时达到2万多人次的阅读量,上千名同学报名。一呼百应,让团队成员责任感和使命感爆棚,人力资源部、运营部、公关部、行政部、技术研发部、需求评估部6个部门应运而生。有多次公益经历、拍过短片当过导演、当过干部有亲和力的刘逸涵选择挑起人力资源部的大梁。

  志愿者要尽快上岗,但又要保证是高素质的人才。刘逸涵带领人力资源部立即组织筛选面试,24小时连轴转。谁知有了老师,找学生却接连挫败。“做公益,以前,找人帮助很难;现在,让人相信你很难。”他们开始用各种方式接触有需要的人群,联系认识的湖北朋友、给社区打电话、找当地医院等一线工作单位“上门推销”。学生有了,老师又少了,再招。最终,志愿者报名超过2000人,涵盖全国31个省的260余所高校。

  3月4日,当“第零批”的8名志愿者与1名刚出院的患者孩子、1名滞留武汉的孩子和6位武汉协和医院和同济医院医护人员的孩子对接成功,刘逸涵眼泪止不住地流。他感慨:“感觉梦终于照进现实了,我们真的把事情做成了。”

  3月7日,技术研发部用精心设计的算法匹配志愿者和小同学;3月8日,对志愿者进行上岗培训;当晚8点,运营部的40多位助教开始对接第一批206个家庭和志愿者。3月9日、3月16日、3月23日连续3批开课。每一批家庭的加入,都意味着整套流程循环,都需要整个团队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到4月初,“壹桌计划”对接了500多个家庭,累计提供在线辅导近1万小时;邀请名校学长学姐走进直播间分享知识与经验,仅B站直播间一个平台就达到了4万人次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数据。

  要管理临时组建的近千人团队,让他们有凝聚力和融入感,并不容易。刘逸涵为团队建设和志愿者激励琢磨出诸多花式创意:为每一批上岗志愿者制作纪念海报,用每个人的名字拼成桌子、书本、火炬的图样;给服务完毕的志愿者办理特别的离职手续,以信件漂流的形式帮助小老师和小同学交换临别赠礼;把接头暗语藏在一份份问卷里,给机械重复的乏味任务增添乐趣;团队定期开展线上茶话会,每位成员分享喜怒哀乐……天南地北的大学生们,因这张书桌的存在缔结了新的人际关系。

  “感谢团队,让我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助人为乐,愿意尝试更多的公益项目。”“很棒的活动,超级完美的体验,收获了很多朋友和很棒的经历”……一份份留言,就是颁给刘逸涵及其团队的一枚枚奖章。根据需求评估部进行的服务反馈调查,志愿者们在“壹桌计划”平均交了6个新朋友,部分大学生告别了原来懒散颓废的假期生活,积极奋发起来。

  “我梦见长大了,和帮助我的大哥哥大姐姐一样,也当了一名‘壹桌计划’的志愿者。”不只是辅导功课,志愿者在湖北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公益的种子。

  “以后更有自信应对挑战了,将更注重项目运营的细节。”作为主创团队的一员,刘逸涵坦言自己更有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了。

  “壹桌计划”没有停步。4月16日,他们决定把这张“安静的书桌”搬到广东、北京和河北等地区。4月21日,有6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坐在了书桌旁,更多的志愿者“跋山涉水”而来。

  祝海竣: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梦想

  4月21日下午,祝海竣终于把他的8分试验田全部插上了青青的秧苗。在这个超长假期里,在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读研二的他,从村里疫情防控到督促春耕,从调研指导早稻育秧到侍弄自己的试验田,每一天都没有虚度。

  祝海竣的家在益阳市赫山区八字哨镇高粱坪村,父亲是村党支部书记。从小,他就跟着父亲在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基地里撒野,不可遏制地爱上了乡村和田野。只要站在田埂上,他的心就舒畅得要飞起来。4月,他就打着赤脚下田了,“我在田里走得比路上还快!”

  脚踏泥土,祝海竣不追星不追剧,扎实做事。1月23日,过年前一天,他参与排查了47名湖北返乡人员,挨家做工作,劝其居家隔离。隔离期间,米油盐送到家。为了做表率,他让嫁到望城的姐姐一家子3个月都没回娘家。1月30日,村里只留一条路进出,逢人必检,祝海竣主动值夜班50多次。2月2日,他发布了志愿者招募令,帮助村委会召集到43名志愿者。“守护我们居住的地方,人人有责。”他把自己的玩伴,7名大学生和一名军人也拉进来,组织了一支大学生志愿服务小队并担任组长。

  “每天两万步!” 大学生们举着旗、敲着锣、拿着喇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发现聚集就去劝散。防控期间,祝海竣带领的这支志愿服务小分队成了高粱坪村一景。严防死守,村里零感染。

  转眼到2月中旬,天气晴好,正是春耕好时节。但疫情依然严峻,祝海竣让村民周伯高当模特,录制疫情防控期间安全春耕示范视频,鼓励村民走向田间地头,并联系农业局、农资店,帮助农户备好农资。看到村民们还用老办法浸种,他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帮助农户科学选种选肥施药。在他的动员下,800多户村民翻耕大田4600余亩,育好秧田220余亩。

  粮食安全最重要。3月,湖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湖南农业大学成立了双季早稻育秧及粮食生产指导调研组,祝海竣立即报名,成为派驻赫山区指导组的成员。

  单季稻要改成双季稻,种粮大户缺种子,又担心双抢请工难。从惊蛰到清明,整整一个月,祝海竣跟着指导调研组老师,跑遍了赫山区的12个乡镇。白天下乡,晚上总结,每天工作12个小时,开展了1次农技培训,调研指导了40户种粮大户集中育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赫山区完成20万亩集中育秧,远超最初的8万亩目标,双季早稻面积达到42.6万亩。当指导调研组4月6日班师回长后,祝海竣成了近在眼前的小专家,经常有人跑到家里或堵在路上请他支招。

  祝海竣的偶像是袁隆平、钟南山等“科研大拿”,他渴望也能以科研成果贡献社会。家门口的8分水肥耦合试验田成了他每天的牵挂。8分田,划成了24个格子,每个格子里的水肥处理都不一样。祝海竣每天要去看两次。4月21日,当最后一株秧苗在雨中插好,祝海竣伸直了腰。远望,高粱坪村的田野满眼青绿,那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今天,热血初试;明天,指点江山。(记者 易禹琳)

(责编:唐李晗、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