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新区五周年“湘江奔流”系列报道之四

从“湘江制造”到“湘江智造” 

【查看原图】
来源:    2020年05月21日16:36

编者按:“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在春暖花开的四月末正式下线。120天,项目筹建到一期厂房交付;20天,生产线安装到产品下线。 从入湘到立湘,“鲲鹏之势”狂飙突进,再次刷新“新区速度”。

这是春天的故事,也是五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围绕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的重要成果,更是关乎新区智能制造产业格局加速优化升级宏大叙事的新篇章。

热潮奔涌 “湘江智造”百花齐放

岳麓山下、湘江之畔,湖南湘江新区智能制造热潮奔涌。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今年3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衡华在湖南湘江新区调研时强调,新区作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在关键阶段发挥关键作用,要围绕“三智一自主”精准发力,加快打造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基地和创新创意产业聚集区。

彼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变得迟缓,如何让“引擎”加大马力,又凭借什么抓手发挥关键作用?重振经济的密码,还需要从“智能制造”中找答案。

以湘江鲲鹏为例,在2020年初这个特殊时期,新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建设帮扶机制和快速响应机制,服务企业复工复产,誓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最终用刷新“新区速度”的效率推进该项目竣工。

落地快,达产快,实现经济效益的时间就能提前。湘江鲲鹏被誉为神兽,这不仅仅是其名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新区引进的重大战略性产业项目,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湘江智造”代表项目之一,预计三年内就将年产服务器50万台,实现产值100亿元。

传统企业的智能化升级也在不断探索。长沙老牌强势行业——工程机械的代表企业中联重科,前几年,在面临行业“寒冬”时,积极开展推出以“模块化平台+智能化产品”为核心的产品4.0计划,不仅生产出的产品广受市场好评,还“走出去”到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在今年复工后,中联重科订单激增,起重机订单已经排到年底甚至明年初。

中联重科发展来势喜人,一座全新的“巨无霸”式智慧工厂也在新区拔地而起。今年四月,随着第一根钢结构稳稳地插入泥土,千亿级特大项目中联重科中联智慧产业城开始从蓝图迈向现实。建成后,将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国际领先的、规模最大的单体园区,成为环保、生态的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基地和人工智能研究应用基地。据测算,仅其中的挖掘机械园建成投产,年产能可达3.3万台,年产值可达200亿元。

“我们争取通过4年时间,将项目建设成国内乃至全球智能化程度最高、品种最齐全的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综合产业基地。”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表示,除了超大规模的投资和产值外,项目还将带动全产业链上下游年收入500亿元以上,实现税收72亿元以上,成为中部创新引领高地、湖南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国际名片。

类似的“智慧工厂”在湘江新区还有不少。在梦洁智能生产车间,一堆蓬松的棉花被自动化设备送入机器,仅需几个环节,就可以做成一床床洁白的被芯,整个过程只有少数几个工人在操作,仅凭这条智能生产线,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而成本降低了20%;在澳优智慧工厂,通过从全球引进智能化生产设备,工厂在生产模式上更高程度地采用人工智能,年产可达2万吨,是目前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奶粉工厂之一;在加加食品车间,建有亚洲最大的酱油生产线,生产线上分布的“器官”超过2000个,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包装,酱油生产数十道工序全依靠数字化控制设备作业,每小时可生产酱油36000瓶。

5年来,新区坚持围绕产业集约化、集聚化、集成化,突出高端、智能、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累计签约项目630余个,合同引资超过万亿元。

成效斐然 “智慧工厂”纷至沓来

地处中部制造重镇长沙,湖南湘江新区的优势在制造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基也在制造业。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不仅是国家赋予新区的使命,更是新区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

早在几年前,新区在《湖南湘江新区“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千亿产业集群。

如何破题,政府在推进“智造”升级的过程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产业链思维是关键。

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点燃”了宁乡高新区。去年5月,比亚迪宁乡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启动建设。这个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主要包括动力电池电芯、模组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等核心产品的制造,达产后年产值约100亿元。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该项目的开工建设,湖南湘江新区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链已形成“上游材料——锂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包装辅助材料——电芯——锂电池组装及应用——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通过引进大项目,建设“智慧工厂”,进而引爆大产业,对促进新区“智造”水平大有裨益。

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什么状况,新区什么现状,两相对比研究,空间在哪里,一目了然。近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坚持围绕16条优势特色产业链,扎实完成“两图两库两池两报告”基础工作,并以重大项目首席招商责任制、领导联点项目制、产业链链长负责制“三制联动”为抓手,以“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提速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为重点,突出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效,推进产业链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一大批“智造”的大项目、好项目纷至沓来,扎根新区,不断擦亮“湘江智造”品牌。

同时,新区大力推动“万企上云”,辖区内158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实现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0%、生产效率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10%、能源利用率提高4%的目标。

在湖南湘江新区,“湘江智造”的动人故事还有很多。主厂房面积约13万平方米、按照德国工业4.0标准建造、拥有18套世界先进智能系统的“超级工厂”建设只用了短短一年,就在新区从荒原变成了现代企业。长沙比亚迪公司从签约接手超级工厂到第一台华为手机下线,只用了70天。这座湖南最大电子类超级工厂,年产手机可以达到4000万台。

从一个大项目到一条产业链,再到一个产业生态,五年来新区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食品等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对标长沙22条产业链,新区积极落实“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和“制造强省”战略,立足新区“三区一高地”定位,围绕智能汽车与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现代金融、文化旅游、高技术服务业(含总部经济)“2+3”产业链,突出新区重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促进新区经济向产业链集中,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集中。筑牢高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根基,厚植科技创新土壤。

园区经济是打造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湖南湘江新区为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动园区产业差异化、特色、品牌化发展,各区域逐渐形成了差异化定位,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长沙高新区紧扣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业态,宁乡经开区主打食品、家电产业,望城经开区聚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产业,宁乡高新区形成储能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格局,岳麓区高新区初步形成检验检测产业特色……

新兴赋能 “湘江势能”孵化未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报告中10余次提到科技、50余次强调创新。

5年来,在湖南湘江新区,不仅有传统制造业“老树发新芽”,实现智能化的故事,也有智能技术实现落地,步入产业化。

在汽车自动驾驶发展过程中,智能传感器是具有高技术难度的核心器件,一度被国外垄断。经过科研攻坚,新区企业华诺星空近年来推出了毫米波雷达等多款国内领先产品,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还卖到了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小卫星,大作用,来自新区的商业卫星公司——天仪研究院登上了国际顶级科学杂志。今年5月,清华大学天文系冯骅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在《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报道了清华大学作为科学总体,天仪研究院作为卫星工程总体的空间天文项目“极光计划”的最新成果。目前,天仪研究院已经完成了10次太空任务,并成功将18颗卫星送入太空,其中有一颗卫星被命名为“湘江新区号”。

5年来,“湘江智造“硕果累累,面向未来,后劲何在?业内权威专家指出,发展智能制造要更加注重深耕基础科研和技术,才是提升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关键。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曾研判,中国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仍不够牢固,因此要继续集聚自主研发原动力,在技术层上下大功夫。

5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坚定“腾笼换鸟”的决心,加大对未来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在新区突破,众多国家级的科研创新平台在新区成长。

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业领域涌现了华诺星空、天冠电子、基石信息、莫之比科技等一批科技型高成长企业,汇聚了以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代表的众多人工智能创新平台。自主可控计算机和信息安全领域同样在新区成绩不凡,不仅已拥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12家省级创新平台,景嘉微电子、湘计海盾、长城银行、进芯电子等在国内也已处于领先水平。

5年来,随着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的兴起以及外来和内生的科技势能不断累积,科技成果转化必将驶入更快的“快车道”,越来越多的“湘江智造”诞生于此。

5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已累计获批国家、省、市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项目326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45家。预计2020年,新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可超3000亿元,新材料产业产值可超2500亿元,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可超1100亿元。

湖南湘江新区,一个以湖南母亲河命名的国家级新区,正凭借越来越多闪闪发光的“湘江智造”品牌,沿北去的湘江,向海的方向,展现着昂首奋进的姿态。(卢杨屾)

来源:湖南湘江新区

分享到:
(责编:何萌、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