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河村扶贫三年来感触良多,虽然工作辛苦,但是每天都充实,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我感觉有意义。”这是谢凯文同志扶贫日志中的一句话。
谢凯文出生于1992年,2014年大学毕业后通过校招考试分配至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新邵县供电分公司工作,2018年,时任公司配电检修班副班长的他恰逢省电力公司挑选扶贫工作队员,考虑到脱贫攻坚任务重,而谢凯文有着农电基础工作经验又年轻踏实肯干,单位有意让他挑起担子。得知单位的想法后,他二话不说,找到工作队长谢历冰,“到群众中去,到最艰难的地方去。”他表明自己坚定的态度和决心,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了一名肩负伟业重担的扶贫工作队员。
小河村坐落在新邵县坪上镇金龙山脉的群山之中,这里山高路远,是省级深度贫困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现有村民259户,105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326人。村地处山区,耕地面积少,交通不便,资金和项目难以进村入户,集体经济空白。村民居住分散,组道和院落道路未通达,住房破旧,安全饮水得不到保障,公共设施和服务极度缺乏。谢凯文将这一切都看着眼里,暗自下定决定用尽全力帮助老百姓脱贫。
“扎根农村 挺亲和的小伙子”
“农村工作,背朝蓝天,脚踏黄土,首先就是要亲民亲力亲为。”到村以后,谢凯文就成了谢队长的“小跟班”,隔三差五往村民家中跑,了解他们的需求,探望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调解矛盾纠纷都是他的日常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谢凯文主动请求参与入户走访任务中,向村民普及国家惠民扶贫政策,宣讲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美好愿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谢凯文和村民们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村民们对他的称呼也从“谢领导”变成了“小谢”,
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从疏远变成了亲密,每次入户,村民们都会亲切地问他“小伙子,在这还习惯吗?”并拿出自家的瓜果让他尝尝。一天晚上十点多,他突然接到了贫困户谢段英的电话,“小谢,我儿子突然发病了,你快过来吧”,焦急的声音在电话里听的无助。谢奶奶儿子刘长华旧疾复发,当晚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呼吸困难,病情愈加强烈得马上送医院就诊。正在村部整理材料的他连忙赶紧放下手头工作跑去她家,在第一时间联系救护车并帮忙准备相关手续和五保证、身份证等有关证件。在一同去医院的路上特意叮嘱救护人员刘长华的特殊情况,告诉他们先让刘长华安心住下治病,其余的手续他来办理。在医院刘长华及时得到了救助,已脱离危险!
2018年底出现了罕见的冰冻天气,由于小河村海拔较高,积雪达到了20公分,大雪封山。1月30日这天,他顶着刺骨的寒风,拖着冻僵的双脚在村中查看是否有房屋受损、村民受灾,在帮五保户刘小对送去木炭和棉被后,天色渐渐黑了,回到住处正准备做饭,打开冰箱一看,发现空空如也,这才明白过来,由于长时间没有补给,原来的食物已经消耗完了,正愁着晚上吃啥时,突然听见有人敲门,发现是隔壁的周姐送来了鸡蛋与蔬菜,此时虽然外面天寒地冻,但他内心却如沐春风。
“踏实肯干 挺扎实的小伙子”
“在刚驻扎小河村开展扶贫工作时,工作并不是想象中的一帆风顺。”谢凯文对记者回忆起了刚开始扶贫工作时的经历。
频繁的入户走访,通宵制茶,语言沟通障碍等等都让在城市长大的他曾一度怀疑过自己的选择。“他去扶贫了,每天晒晒太阳吃吃土鸡,好不自在!”旁人的误解如同牛毛细丝一样刺痛,有时候工作忙,加班就成了家常便饭,甚至半个月不能回家一次,有时候冒雨入户,九组道路崎岖不平,回到驻地时他自黑“小泥人”一个,有时候工作上碰到蛮不讲理的村民,不免会遭受冷嘲热讽,每每遇到这些,谢凯文总说“既然选择了诗和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有一次谢凯文晚上加班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原来今天是自己奶奶生日,忙于工作的他竟然给忘记了,母亲带着关心和责备的语气问道:“平时工作忙,都忙得不要家啦?”直到湖南卫视《世界看湖南》栏目及湖南经视《我的奋斗我的家》播出小河村脱贫攻坚成效专题报道时,看到儿子在忙的扶贫事业,不理解的母亲当晚打电话给他,“以前我不知道扶贫工作的难和苦,不能够理解你,没想到扶贫工作这么要紧,能带给贫困户这么大的改变,再辛苦也值了,有空再回家。”母亲的一番话,在寒冬腊月天温暖谢凯文的心。
“不折不挠 挺霸蛮的小伙子”
小河村一直以来便有村民家家户户做茶的传统,来之前就听说在金龙山北麓有大片原生态野生茶树,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茶,守着茶山,就是守着聚宝盆。可为什么小河村反而是贫困村呢?带着这个疑问,刚进驻谢凯文就和工作队长谢历冰还有村干部们组成了临时的“勘察队”了解情况,原来在村里虽已有百余年的制茶传统,但“小作坊”制茶模式根本卖不起价,脱贫致富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在了解实际情况后,一个灵感在他们脑海迸发:建设扶贫车间,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利润由村集体所有,村民按比例分红,不就可以实现“输血救济”和“造血自救”相结合的良性产业发展方式了吗,于是,他们统一开发野生茶树等农产品资源,探索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绿叶变金叶、青山变银山”的致富梦想路。
2019年4月,扶贫车间正式投入使用,当时大部分农产品都面临着“三无”状态,只能靠着政策打着擦边球进行销售,销量自然不高,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面对这种局面,大家的信心和干劲都受到的影响。“大家别灰心,我们先从质量上面来想办法。”谢凯文主动揽起产业扶贫的大旗,在队长谢历冰和村主任刘冠华的引导下,他先是注册了“老山凼”的商标,让村扶贫产品“师出有名”,再是申请了条形码,做到了“信息透明”,同时跑遍省市县扶贫单位,对接消费扶贫工作任务,将产品成功纳入了国务院扶贫办消费扶贫数据库系统,入选了全国扶贫产品目录以及“湘扶网”、“武陵购”消费扶贫网等多个网站销售名录,并加入湖南省消费扶贫联盟成员单位,因品牌特色突出,产品受邀参展“第二届世界中医药服务贸易大会”、“湖南省冬季乡村旅游节”等大型活动,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颇受好评,频获点赞,成为当地农产品“绿色典范”。
产业蒸蒸日上,但也不是风雨无阻。在申请SC全国食品安全许可证时,因为车间结构原因,导致许可证延后发放,后续更改了几次,都被告知“不符合标准”,就在大家都灰心丧气之时,“霸蛮”的谢凯文再次主动请缨,工商管理局的办公室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一次不行,那就两次,这个证我拿定了。”最后,证件终于被张贴在车间玻璃墙上,谢凯文不折不挠的精神犹如磐石一样,始终贯彻扶贫工作。
来时一声书卷气,如今两袖泥土香。如今小河村已今非昔比,在国网湖南电力精准帮扶下,2018年已成功脱贫出列,村集体经济已突破20万,截止目前脱贫83户,贫困发生率从30.7%降至0.1%以下。不仅村集体经济迅速增长,更是主导了小河野生茶、小河高山黑木耳、小河黄桃扶贫产业“三驾马车”,特色产业项目也让小河村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旅游绿色乡村。(通讯员 陈拓 记者 李典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