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邵陽縣栗樹廟村村民 返鄉創業帶領村民致富

2020年07月01日14:06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人民網長沙7月1日電 湖南邵陽縣酈家坪鎮栗樹廟村香嶺山上的生態種養殖合作社內,劉新和與5名工人正將現殺的土雞洗淨、真空裝袋,放入冰塊,打包裝車——一提提印有“中建五局扶貧產品”字樣的土產品正在銷往全國……

“隱形”富翁返鄉再創業

一場大雨澆熄了邵陽的酷暑,雨后的栗樹廟村愈發綠意盎然。挽起沾滿黃土泥巴的褲腿,劉新和一個跨步向前放倒鐵絲柵欄進入養雞場:“雞場佔地150畝,最多可容納3萬隻雞,今年計劃擴張到300畝。目前庫存17000隻雞,其中有3000隻母雞,每天產蛋1300-1500枚。”

他一邊如數家珍地介紹,一邊半蹲著隨手捧起一隻仔雞放在掌心摸了摸,憨笑著眼裡滿是歡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眼前這個農民裝扮的人正是栗樹廟村的致富帶頭人,也是養雞場的主要投資者。

1982年,村裡人連吃都吃不飽,又逢大水沖毀農田,家境貧寒的劉新和作為家中老大,不得不向家鄉父老湊了200元,前往雲南擺攤創業。每天肩挑手扛來回40公裡,一個月賺百把塊錢,那一年他18歲。30多年過去,天命之年的劉新和已成為雲南一房地產企業的董事長,年銷售額數千萬元。

“在外面賺錢了,不能忘本,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劉新和2009年回邵陽縣,計劃投資搞鄉村旅游開發,后因各方資源受限未果。2017年他毅然將在雲南的產業交給子女打理,隻身一人返鄉再創業,決心帶領村民一道脫貧致富。時年他帶領同鄉的劉斌、羅金寶、劉新建等人投資300余萬元,承包了栗樹廟村500余畝閑置土地、20余畝水庫魚塘,成立了漁豐水產、祥華種養合作社。

帶領6戶貧困戶開辦養雞場

2018年4月,中建五局駐村扶貧隊進駐栗樹廟村開展扶貧工作。期間,扶貧隊長周正明主動找到劉新和以及村裡的個別有能之士一道發展村裡的產業,並幫他們介紹發展產業的支持政策,協調關系、辦理相關手續,還帶領村干部和劉新和到外地考察學習如何管理。

此外,還積極對接政府部門,為他們創辦養雞場爭取30萬元的產業基金。2019年3月,劉新和與另外一名鄉賢帶領村上6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一道,正式辦起養雞場。喂養、巡查……如今的劉新和一門心思扑在養雞這門事業上,幾乎每天早上七點半到夜裡十一、二點都扎在養雞場。

“做了就一定做好!質量、安全一定保証好。”劉新和庄重地說道。為了把雞養好,他一方面自學,一邊到廣西玉林、雲南、貴州銅仁向朋友取經,學習如何管理,還特聘了一名技術指導。別的商家一般養4個月就賣掉,而劉新和要把雞散養到8個月大后再售賣。“我這裡的母雞、仔雞、閹雞全部分區散養”“玉米、麥麩、豆粕配比,這樣的雞肉不僅營養還口感好,喂養是全程監控的”……

2020年初,突發疫情,數千土雞、土雞蛋無處銷售,而成本卻直線上升,正在劉新和一籌莫展之時,中建五局扶貧隊又通過湖南省農產品權威營銷平台“湘農薈”開展直播活動,助其一次性銷售上萬元……

受疫情影響,目前銷售仍然是當前最讓劉新和頭疼的問題。6月23日,中建五局黨委書記、董事長田衛國來調研走訪慰問時對劉新和說:“保証好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銷售方面,我們給你想辦法。”

“造血”產業助力全村822人脫貧

在中建五局駐村扶貧的兩年時間內,把種、養作為該村脫貧攻堅的“造血”產業,讓綠水青山成為百姓脫貧致富的錢袋子﹔此外,通過培育一批既增收又穩定的產業,如養牛,種植茶樹、黃桃等特色產業,使企業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運用“合作社+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扶貧模式,使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

今年上半年,劉新和採取套養的形式,在養雞場種植了50多畝黃桃樹,“明年你們再來,就可以吃黃桃了。”劉新和說著,轉頭望向遠方,“我的想法是養雞、養魚,開農庄,開民宿,辦農家樂,帶動全村脫貧致富……”

“過去,我們家平均每月大概1500元的工資水平,現在我一個人就可以賺到3000多元每月!”一名在劉新和種養合作社工作的年輕小伙子說。“你們太好了,這兩年村頭的變化那在以前我們是做夢都沒想過的。”同在合作社打工的貧困戶艾秀蓮的母親邊掃地邊感慨道。隨著中建五局扶貧隊的造血式扶貧,越來越多嘗到甜頭的村民,開始積極擁抱產業脫貧。

如今的邵陽縣栗樹廟村,不僅風景如畫,還瓜果飄香、雞鴨成群,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栗樹廟村村支書李德榮看著眼前的景象,黝黑的臉上滿是笑意:“我們村一共670戶297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89戶849人,目前,已脫貧178戶822人!”(朱慧娟)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