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7月15日電 7月13日,在新邵縣雀塘社區的新邵立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西瓜種植基地裡,200多畝山坡都被綠油油的藤葉遮蓋得嚴嚴實實,在密集的藤蔓中間,一個個西瓜在瓜藤和綠葉的遮掩下若隱若現,長勢喜人,該基地負責人楊立雲正在周邊村民一道將熟了西瓜摘收,等待收購商前來收購。誰能想到,僅僅3個月之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山。
今年55歲的楊立雲出生在雀塘社區,曾在邵陽、貴州等地承包煤礦,掙下不少家業,是雀塘地區有名的“煤老板”。后來煤礦關停,楊立雲四處尋找投資機會。2020年春節,楊立雲和朋友一起回到了自己老家雀塘,發現園藝場已經荒蕪了二三十年,看著滿山的雜草灌木,楊立雲感到一陣心痛,他萌生了向農業產業轉型的念想。在他看來,採石挖礦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再掙錢也隻能富一代人,反而把隱患留給了后人。而如果能利用好家鄉的土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既促了家鄉的經濟發展,也惠及子孫后代。
說干就干,2020年3月,楊立雲在自己年過半百的歲數毅然回到人生的起點,帶著300萬資金和鄉愁回到家鄉,承包了雀塘社區園藝場300畝山地,成立了新邵縣立雲種養合作社,搞起了西瓜種植。為了清理園藝場,楊立雲安排了六十多個工人,八台挖掘機,用了大半個月將整個荒山上的雜草灌木清理干淨,施好有機肥之后,再種上西瓜苗。
“我們今年翻耕了300畝土地,種植了5個品種的西瓜,有花皮甜王、花皮無籽瓜、青皮無籽瓜、麒麟瓜、紅心玉,我們這裡的西瓜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糖度可以達到15個點,吃起來香甜爽口。”合作社的技術員朱凱團介紹說。“因為今年是第一年種西瓜,知道我們這裡產西瓜的人不多,銷路還沒有打開。現在每天能摘5噸多西瓜,但是隻能賣掉2噸多一點。還好園藝場裡有個名為天台岩的岩洞,裡面冬暖夏涼,西瓜放在那裡不容易壞,我們歡迎大家多來採摘收購,品嘗一下我們正宗的本地西瓜。”
“當煤老板的那幾年,說實話,我是真賺足了錢。但是開煤窯是個極冒風險的行當,最怕的就是半夜電話鈴響,那多半是煤礦出事了。”當有人問起當農民和當煤老板的變化時楊立雲說:“雖然農業投資周期長,也辛苦很多,但讓我心裡踏實,也更有成就感。以前挖煤是消耗資源,破壞生態平衡,現在種地,總算能為腳下這塊土地作貢獻了。辦合作社,不但穩定可靠,還可帶動家鄉農民脫貧致富。”
朱凱雲是雀塘社區居民,因為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家中又有兩個小孩子需要撫養,家中負擔極重,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一家四口依靠他在周邊打打零工為生,但打零工沒有技術含量,收入又不穩定。今年3月得知楊立雲的種養合作社開工后,主動上門報名應聘,成為一名員工。“這裡上半年種西瓜,下半年可以養魚,不擔心沒有事做,收入很穩定。”朱凱雲說。
在新邵立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跟朱凱雲一樣的村民越來越多,看到他領上了工資,鄰居們也躍躍欲試,現在,每天在基地務工的周邊居民超過50人,其中有貧困戶39人,每人每天收入100元左右,穩定增收3萬元一年。合作社通過產業發展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大家有活兒干有錢掙,生活越來越好,新邵立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承載著村民對致富的期盼和渴望。
曾經擁有千萬資產的“煤老板”,現在挑選西瓜、種辣椒西紅柿、修枝抹芽……沒有什麼不會,如果您走進新邵立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遠遠看見一個褲管一隻高一隻低,不停打電話、接電話、黝黑壯實的“農民”,沒錯,那就是當地群眾廣為傳說的當了“農民”的“煤老板”。(何杰鋒 何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