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雞如何變“鳳凰”——精細農業“湘佳樣本”

2020年07月19日09:37  來源:湖南日報
 

  六年一瞬間,土雞變“鳳凰”。

  在石門縣壺瓶山區,林中散養的土雞,飲山泉、啄昆虫、食花草……湘佳牧業扎根於此,引領貧困戶養“脫貧雞”、奔小康路。

  2014年,禽流感疫情讓市場“聞禽色變”,土雞無人問津。當年8月29日,時任省長杜家毫來到湘佳牧業總部調研,及時解難紓困,勉勵企業走精細農業之路,不斷做大做強。

  省政府大力扶持湘佳牧業,將其列入“百企千社萬戶”工程。今年4月,公司在深交所中小板首發上市,成為中國生鮮家禽上市“第一股”,其品牌價值高達45.94億元。

  7月8日下午,省委書記杜家毫第二次來到湘佳牧業總部,考察企業發展和產業扶貧情況。得知企業在直接帶動3000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精准脫貧的同時,還實現了養殖信息化、生產自動化和全產業鏈發展,他高興地對公司董事長喻自文說:“六年不見,刮目相看。”

  既不做“雞頭”,也不做“鳳尾”——

  攜起手來當“鳳頭”

  走進湘佳食品產業園,高大的石雕吸人“眼球”:一隻氣宇軒昂的公雞,腳踩黑色石基,石基上書《金雞立石賦》。

  “金雞立石,棄燕雀之小志﹔聞雞起舞,慕鳳凰之高飛……”講解員告訴記者,石賦透露出公司創始人的心聲,已成為所有員工的“勵志雞湯”。

  喻自文,回眸創業歷程,滿懷感慨:“農字號”企業要壯大,領頭人要破除小農思想,放眼長遠,志在“鳳頭”。

  1994年,石門縣二都鄉農民喻自文、邢衛民開始合伙養雞。他倆從上海引進白羽肉雞種雞,自繁自養38天就出籠,一年就成為“萬元戶”。

  眼見養雞賺錢,周邊農民紛紛找上門,想養雞又怕擔風險。

  借鑒浙江經驗,喻自文、邢衛民推出代養模式,即公司先將雞苗、飼料、藥品放貸,交農民代養﹔雞養大后,公司按保護價收購,抵貸后確保養殖戶一隻雞淨賺3到4元。

  農民吃了“定心丸”,紛紛加盟養雞。喻自文、邢衛民各自成立亞飛農牧、寶峰禽業,走向分灶吃飯。

  角逐“雞頭”,兩家公司都辦起孵化場、飼料廠。這種“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格局,難以抗御多重風險。

  2003年,遭遇“非典”沖擊,石門養雞業已接近崩潰的邊緣。而廣東溫氏集團選擇此時進軍湖南養雞業,放話3個月內“一統江湖”。

  內逼外攻之下,喻自文經過深深反思,主動找邢衛民商量,兩家重新攜手。他們把新組建的企業取名雙佳農牧,重新設計的企業標識——兩隻小雞親密無間。

  拋卻“雞頭”之爭,並非回歸“鳳尾”,而是志在“鳳頭”。他們按股份制對家族企業進行改造,2012年引進戰略投資,企業更名為湘佳牧業。

  隨著規模的擴大,湘佳牧業苦練“內功”。公司牽頭成立土雞養殖合作社,走“公司+合作社+農戶”之路。

  依托中國工程院,建立湘佳牧業院士工作站。從2014年起,由專家領銜指導,合作社帶動養殖戶,精細喂養“石門土雞”。

  科學喂養“高效雞”、林下散養“健美雞”、精准定位“適銷雞”,幾年來,湘佳牧業走精細化之路,“鳳頭”實至名歸。去年公司出籠優質雞6000萬羽,黃羽肉雞躋身全國“前三甲”。

  告別“活禽時代”,探路“生鮮上市”——

  土雞“遠飛”北上廣

  農業大省湖南,養殖業佔農業的“半壁江山”。長期以來,活大豬、活雞等粗放產品常見賣難,很難打入北京、上海、廣州的高端超市。

  走精細農業之路,“石門土雞”出山林,最大的“瓶頸”就是如何精准對接高端市場。

  按本土消費習慣,雞吃叫,魚吃跳,土雞都是活禽上市。喻自文清楚:隻賣活禽,“石門土雞”難以遠飛。

  遭受禽流感的沖擊,2006年起,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永久性禁止活禽交易,推行“禽類定點屠宰、白條禽上市”。

  順應市場潮流,2007年湘佳牧業率先探路“生鮮上市”。公司多方籌資1.5億元,新建全省首條自動化家禽屠宰冷鏈配送生產線,日加工土雞8萬羽。

  參觀生產車間,記者透過隔離玻璃看到,全封閉的車間干淨整潔,自動化生產線有序運行。

  “為了保証肉質新鮮,車間就像是冰箱的冷藏室。”工作人員介紹,車間溫度常年控制在6℃。

  一隻隻活蹦亂跳的土雞,自動傳送到屠宰車間,經過宰殺、瀝血、脫毛、開膛、清洗等工序,轉眼就變成了光溜溜的白條雞。

  進入預冷車間,白條雞先入冰水浸泡1小時,再風冷吹干,確保整隻雞的溫度維持在0℃至4℃,保持雞肉味道的鮮美。

  “石門土雞”拔毛后變得光溜溜,真假如何辨識?

  在宰后鮮品檢測環節,工作人員對檢測合格的“石門土雞”,每隻雞綁上一個二維碼。消費者隻需用手機掃碼溯源,便知真假。

  一隻“石門土雞”從屠宰到銷售出去,保鮮期隻有7天。公司維持每天8萬羽“石門土雞”的市場循環供應,冷鏈配送顯得尤為重要。

  近10年來,湘佳牧業致力恆溫儲運,在20多個省會城市布點冷庫,購進50多台冷鏈運輸車,建立起一套成熟的冷鏈配送系統。

  正在裝車的陳師傅介紹,一隻土雞從石門發貨,冷鏈配送到北京、上海、廣東的任何一個超市,不會超過18小時。冷鏈運輸過程中,每台車的行程和溫度全程監控,確保冷鏈不“掉鏈”,貨品新鮮上櫃。

  在產品展示廳,記者看到一隻“石門土雞”分割成雞翅、雞腿、雞胸等十多單品,方便消費者購買,價格高還不愁銷。

  目前,湘佳牧業成為湖南唯一、全國少有的“從農場到餐桌”的優質家禽養殖全產業鏈企業,從生產、加工到冷鏈運輸,各個環節實現了信息化。公司開發的生鮮家禽產品,已經進入沃爾瑪、步步高等70多家中外超市集團的2700家門店。去年,公司銷售“石門土雞”等優質家禽6000萬羽,生鮮家禽產品營收達到11.8億元。

  “孵”出多贏模式,孕育“湘佳樣本” ——

  精准脫貧有“良雞”

  獲得國家農產品地標認証的“石門土雞”,具有顯著的特征:即羽毛黑黝黝、雞冠紅艷艷、皮膚黃澄澄、雞爪硬尖尖。這種農民散養的“健美雞”,還被縣領導稱贊為“精准扶貧的戰斗雞”。

  太平鎮苦竹坪村貧困戶唐植凡,因病致貧負債逾10萬元。3年前,正當他苦於致富無門、一籌莫展之際,湘佳牧業推出“5000萬羽石門土雞精准扶貧項目”,工作隊送來了1000羽雞苗。

  唐植凡喜出望外,精心養起了“石門土雞”,當年收入就超過6萬元。幾年下來,他還清了債務,一家人走出了貧困。

  在石門,依靠散養“石門土雞”脫貧的貧困戶有800多戶,戶均年收入可達5萬至10萬元。

  2016年以來,湘佳牧業又新推出“山村建基地,家庭辦農場,城裡拓市場”的扶貧模式,吸納貧困戶養殖“石門土雞”脫貧,同時幫助貧困村壯大集體經濟。

  新鋪鎮岳家棚村是全縣首個貧困村土雞養殖基地。記者在這裡看到,群山環抱的4棟現代化雞舍,三黃雞、青腳雞、絲烏雞自由啄食,空氣清新無異味。

  村主任柴中軍介紹,按照“公司 基地”模式,基地由湘佳牧業、村、貧困戶三方共建,村裡整合縣級扶貧專項配套資金100萬元,27個貧困戶組成養雞合作社,每戶申請扶貧貼息貸款5萬元,用於養殖基地建設。湘佳牧業則提供養殖過程中所有物料成本200萬元左右。

  按照計劃,基地年出籠成雞40萬羽,由湘佳牧業保價回收,確保貧困村和貧困戶年分紅40萬元以上。近3年,岳家棚村每年分紅收入30多萬元,27戶貧困戶每戶分紅4000元左右。

  像岳家棚這樣的養雞基地,全縣已有4個。“湘佳模式”已帶動全縣31個貧困村共分紅300多萬元﹔789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累計分紅500多萬元。

  近5年,公司招聘2500多名貧困人口,培訓成為生鮮家禽屠宰員和促銷員,年人均工資達4萬多元,其中有100多人當上主管和經理,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村村有收入、戶戶有奔頭。”省社科院專家調研稱,石門推廣“湘佳模式”,企業優質貨源有保障,農民養雞不愁銷路,村集體經濟告別“空殼”。這種多贏模式具有長久而旺盛的生命力。(記者 張尚武 孟姣燕 周勇軍)

(責編:羅帥、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