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份的湖南,突如其來的暴雨總伴隨高溫不期而至。往年這個時候,每逢大雨,湖南省衡陽縣更榮村的汪美琪一家,臉盆也跟著忙了起來——來“抵抗”屋內的小雨。而如今,她卻可以坐在窗前,看晨曦洒滿書桌。
變化,始於一場“微心願”的實現。
14歲本該是“不知愁滋味”的年紀,可早在汪美琪不到一歲時,母親便已離開人世,父親迫於家庭壓力南下打工,她不得已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家裡的貧困,使得遮風避雨成為汪美琪一家難以企及的奢望。衡陽縣微公益志願者協會的“衡陽群眾”志願者知道后,在當地黨委、政府幫扶之余,籌措資金2.9萬用於汪美琪家居住環境的改善。
屋頂裝上了鐵皮棚子,窗戶進行了更換,牆壁也重新粉刷···········“衡陽群眾”們還捐贈了一些新的家具,整個房屋煥然一新。以往夏漏雨冬漏風的小屋,如今儼然成為了汪美琪一家抵御風雨的“大廈”。而這背后,都是源於當地黨委、政府攜手“衡陽群眾”的守護。
“自去年以來,各行各業‘衡陽群眾’依托自身行業特色,為脫貧攻堅注入了源源不斷的人民力量。凝聚人民力量,激發奮斗激情,就能匯聚起攻堅克難、決勝脫貧的信心與能量。”衡陽市委書記鄧群策介紹,截至目前,“衡陽群眾”已有83萬人登記在冊,在脫貧攻堅決勝時刻,衡陽的這隻編外扶貧隊爭當扶貧的志願者,勇為防返貧的守護人。
“衡陽群眾”肖躍蓮的扶貧工廠裡,吸納了上千名貧困殘疾人就業。李芳森 攝
扶貧急先鋒
輪椅之上,十指翻飛間,在衡南縣響鼓嶺村的扶貧車間裡,一件精美的手工編織花就此產生。這些飽含殘疾貧困戶汗水的手工藝品,在運到蒸湘騰躍工藝廠后,遠銷海外,被賦予了脫貧的希望。
“幸福果”“黃金蘭”“跳舞蘭”,當美好的寓意融入到這些手工藝品中,扶貧車間裡的溫度也隨著盛夏的到來,逐漸升溫。
而像這樣的扶貧車間,還有蒸湘區和衡陽縣兩處,蒸湘騰躍工藝廠採用手工藝品售賣的方式,為1000多名殘疾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大部分人現已成功脫貧。
而今年疫情地爆發,嚴重影響著工廠正常運轉。今年上半年,大部分殘疾人在家待業,無法正常上班,到手的不過是基本工資。
一千多件童裝、三千多條圍巾、還有兩千多頂帽子,這批本應在過年前就應售往香港的手工藝品,因疫情被迫滯留。工廠創始人肖躍蓮心急如焚,卻難以找到出路。
第55屆仿真花交易會的召開,肖躍蓮覺察到了商機。
“疫情的危機也帶來機遇,能來到交易會現場的都是精准客戶,這讓我們成功的機會大大增加。”肖躍蓮懷揣希冀,經過兩天的車程抵達山東。
48小時的顛簸,三天在會場的寸步不離,換取了4個意向客戶,並有一個客戶迫不及待地想要樣品。
“稍微趕趕工,應該剛好能趕上給客戶送樣品的時候。”從山東趕回衡陽,依然是兩天的車程。凌晨四點,肖躍蓮終於趕到衡陽,想著離客戶約定的時間還算充裕,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本該約好的採訪時間,因肖躍蓮還在趕回衡陽的路上推遲。等到採訪開始時,不過睡了幾個小時的肖躍蓮,依然精神抖擻,一步一個趔趄地帶我們用腳丈量著這家工廠的各個角落,並向我們說起了她的扶貧故事。
早在2000年,下崗歸家的肖躍蓮便和一幫身體不便的朋友們創辦了這家工廠。起初,她只是想給殘疾人朋友們提供一個就業的機會,沒想到工廠越做越大。
“弱勢群體其實並不弱勢,幸好有這群心靈手巧的兄弟姐妹們,我們的工廠才能到今天的成績。”從小由於小兒麻痺症而腿腳不便的肖躍蓮,對此深有感觸。
20年來,肖躍蓮一直保留著原先的手機號碼,廠名也從未更改,隻為殘疾人朋友們能更加容易地聯系到她。
去年四月,肖躍蓮成為“衡陽群眾”的一員,加入到扶貧隊伍中來。肖躍蓮希望用自己的工廠帶動更多的殘疾貧困戶就業脫貧。為了照顧行動不便的殘疾人,為他們提供了居家靈活的就業方式,單單一款“小多肉”,就能讓殘疾人坐在家裡制作手工藝品,每動一下手指,就能有4厘錢的收入。
“以前做扶貧,是一份情義﹔現在作為‘衡陽群眾’,扶貧就成為我肩上不能放下的責任。”20年的扶貧路,肖躍蓮頭上的青絲已染上歲月的白霜,這個為殘疾人搭建的就業平台,已帶領千余名殘疾貧困戶成功脫貧。
啟航學校校長、“衡陽群眾”陳亮偉和孩子們一起。朱麗萍 攝
扶智領路人
天色正微微亮,露珠還挂在漫山的黃花嫩芽上,靜靜等待著日出。現在正是祁東縣黃花菜採摘的季節,10歲的小佳欣背著小背簍穿行在黃花菜地裡,一隻手拿著手電筒,一隻手快速地摘下黃花菜頂端的花苞,像極了經驗豐富的老農,她得趕在日出前,把這畝還未開放的黃花菜採摘完畢。
日出帶來的高溫,會促使黃花菜加速開花,而盛開的黃花菜,已不能食用。這是黃花菜的採摘時限,也是小佳欣上學的時間。
“夜空中最亮的星,請指引我靠近你,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否知道,曾與我同行的身影,如今在哪裡······”小佳欣邊在地裡穿梭,邊還唱起了歌。
“佳欣不僅會唱歌,還會跳拉丁舞呢!”奶奶回憶,自從佳欣的爸爸患病住院治療后,母親就去了廣東打工,全家就靠著2畝黃花菜地和她母親的收入維持生活。日子雖貧困,但孩子卻開朗活潑得很。
可兩年前,佳欣別說是唱歌,跟人正常交往都不是很擅長。她的變化,可以說是源自音樂的神奇力量。
歌聲,可以用來表現一切美好的事物。在祁東縣官家嘴鎮上的啟航學校,古箏彈奏、葫蘆絲演奏、童聲合唱······是學校孩子們必修的功課,這也是小佳欣就讀的學校。
剛進大門,迎接我們的便是一張張洋溢著歡樂幸福的笑臉,學校創建人陳亮偉將我們迎進了學校,參觀過程中,也向我們介紹起了這所學校。“祁東縣是省級貧困縣,不少村民都選擇外出務工,孩子也就留守在了家裡。”
“剛來這裡時,孩子們都不願意跟我講話。”湖南科技大學王育霖教授回憶到,2017年年初來這裡支教時,意外發現留守兒童竟佔全校學生的86.9%。父母的缺位,造成了不少學生性格上的內向。
“這需要改變。”陳亮偉和王育霖一拍即合,試圖用音樂的力量打開孩子們緊閉的心房。說干就干,2017年4月,一支由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組成的啟航留守兒童合唱團成立。
“林林跟人講話都是小聲小氣、縮頭縮腦的,加入合唱團后,像變了一個人,樂觀開朗。她還說要去更大的舞台唱歌呢!”陳亮偉說,孩子們加入合唱團后,都有了或多或少的改變。
如今,合唱團成員已然成為了學生們心中的“榜樣”,大家都希望能夠加入合唱團。
“我也是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像我一樣的孩子,敢於有夢,敢於追夢。”陳亮偉說,作為一名“衡陽群眾”,他也希望自己能夠為更多的留守兒童做點什麼。
為了讓孩子們不會因貧困而失去上學的機會,自去年加入“衡陽群眾”后,陳亮偉立即採取對貧困孩子進行學費減免等舉措,目前啟航學校已累計為1000多余名貧困學子減免學費。
陳亮偉還介紹說,下一步學校將聯合更多的“衡陽群眾”前來支教,並且擴大合唱團留守兒童的規模,讓音樂照亮更多留守兒童的夢。
“衡陽群眾”們為當地滯銷的農產品“吆喝”。衡陽市委宣傳部供圖
防貧守護人
雁峰區岳屏鎮斯林村,烈日之下,火傘高張。李小利又在地裡開始為去年種下的柚子樹忙活著,兩年的挂果期就在不久之后,李小利期待著即將到來的收獲之秋。
60歲的李小利,前年還隻能簡單維持生活。而去年賣出的冬瓜,再加上妻子食堂工作的一些收入,一家人終於擺脫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冬瓜的收入已是喜人,如今衡陽富強果業專業合作社還給他送來了梨苗、柚子苗、皇帝柑、辣椒苗等。曾經隻能掙口飯吃的土地,搖身一變成為一塊“黃金地”。脫貧成果今年能否繼續守住,還得依賴這塊寶地。
今年首次挂果的梨樹本有望成為“金餑餑”,讓李小利一家把“貧困帽”甩得更遠。可疫情的襲來,讓盼望的好日子出現蒸發的可能,李小利一家又即將落入“貧困旋渦”。
“果肉甜,無添加劑!趕緊預訂,錯過一天,再等一年!”在“衡陽群眾”聯合富強果業專業合作社的一場直播,成功幫助農戶解決農產品、水果滯銷等問題。看到曾經挂滿枝芽的梨樹,如今隻剩下些許綠葉,李小利心中的石頭,也隨著梨子的銷售一空而落地。
今年1至5月,“衡陽群眾”通過網絡幫助銷售農產品30種,實現網絡零售額20余億元,同比增長23.5%。
除了直播帶貨,同樣是“衡陽群眾”的富強果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鄧滿秀介紹,合作社今年委托幫扶69戶貧困戶,共計幫扶238人﹔還通過送果苗、技術培訓和發放技術資料等方式直接幫扶殘疾人40戶。
不遠處的山林村,年過半百的李先秀,兒子早年因故殘疾后,喪失了勞動能力,家裡的重擔一下子落到他頭上,生活的重擔壓得李先秀一步步跌入貧困。
了解情況后,鄧滿秀立即給他送來66株冬瓜苗,辛苦耕耘一年,家庭的收入有了明顯增長。加上每月村裡做保潔的收入不說,還有流轉給合作社的土地帶來的“隱形財富”,去年李先秀一家就已成功脫貧。
為抵御疫情帶來的返貧危機,今年四月初,李先秀隻要有空余時間就會來到合作社打零工,二十多天下來,能夠抵上之前村裡做保潔兩個月的工資。
衡陽市委副書記、市長朱健介紹,“衡陽群眾”這支編外扶貧隊,在脫貧攻堅戰中取得了不俗的戰績:得益於“衡陽群眾”的付出,截至2019年底,衡陽全市有9.5萬余戶30.9萬余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剩余8058戶1.6萬余名貧困人口未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7.1%降至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