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手記:深挖“窮根” 拓寬“富源”

湖南攸縣春聯街道春塘龍村第一書記 周小峰

2020年08月04日08: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深挖“窮根” 拓寬“富源”(扶貧手記)

2016年以來,我作為扶貧干部,先后兩次下派到村。駐村經歷讓我深刻感受到,干部隻有用心走心,深挖“窮根”、拓寬“富源”,才能把扶貧工作干好。

第一站是湖南攸縣皇圖嶺鎮芳田村,我任第一書記。一到村裡,發現境況比我想象的嚴峻:芳田村既是省級貧困村,又是黨組織軟弱渙散村。我繪制了一張走訪地圖,將貧困戶家庭情況信息進行詳細採集收錄,僅用兩個月時間,村裡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我就了如指掌了。

由於當時村黨組織軟弱渙散,人心不齊,我們決定“先做事后聚心”“邊做事邊聚心”,在花大力氣引入扶貧開發項目的同時,積極加強黨組織建設,經過一段時間磨合、打氣,村兩委凝聚力、戰斗力明顯提升。

村內殘障人士雖不能跟健康勞動力相比,但還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勞動能力,之前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賺錢路子。在我們的協調動員下,村裡的養殖企業、大戶與貧困戶建立了“零風險、零支付寄養”的合作模式。貧困戶免費領取桑草香仔豬、土雞苗、綠殼蛋雞苗飼養,養殖企業包技術還要保價回購。之前沒有收入來源的貧困戶一年下來可以有萬把塊錢的收入,干勁越來越足。僅一年時間,56戶貧困戶就脫貧47戶,省級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的帽子也摘了下來。

2018年,組織又派我到春聯街道春塘龍村。這個村的貧困戶勞動力大多在家守著幾畝地過日子,偶爾打打零工,無其他額外收入。調研后,我們決定從發展產業、轉移就業入手。先扶持貧困戶成立水稻種植合作社,協助流轉村內土地2400多畝,幫助解決水利、資金、技術、倉儲、機械化作業等一系列困難﹔土地成功流轉后,我們又積極與用人單位對接,幫助從農耕中解放出來的貧困勞動力轉移再就業。

經過兩年發展,水稻種植合作社現已成為市級科學種植示范基地,年盈利近百萬元,帶動10多名貧困勞動力就業,讓每戶貧困家庭年增收1萬多元。初嘗產業發展帶來的甜頭,貧困戶干事創業熱情高漲,之后,我們繼續成立火龍果種植基地、蓮子產業基地、生態養殖基地,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過得越來越滋潤。(本報記者 孫 超 整理)

《人民日報》( 2020年08月04日 第 19 版)

(責編:李淑靜、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