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心三論: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刻詮釋

2020年08月07日08:22  來源:湖南日報
 

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刻詮釋

——三論深入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為民愛民之聲,勝過激昂樂章。仔細研讀《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不難發現,“人民”一詞,重如千鈞,貫穿於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之中:鄭重提出“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科學作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判斷,深情道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這些都深刻闡明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彰顯了人民領袖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為民情懷,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是我們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最新教材。

知向何處則不惑於方向,明所從來方能充足於動力。第三卷與先前出版的第一卷和第二卷一脈相承、緊密相連、有機統一,回答“為誰發展”和“發展動力”這兩個基本問題。

“為了人民”,是治國理政的明確指向。“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為誰發展”的問題是根本問題。通觀三卷《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並以此統領治國理政各個方面。從經濟社會發展要“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文藝工作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再到健全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各項制度,在“中國之制”層面對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鞏固黨執政的群眾基礎作出頂層設計等,說明“以人民為中心”不是抽象的理論、概念,而是黨的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政治文化建設乃至外交國防各個方面的基本遵循,是制定政策的依據、衡量得失的標准、發展目標的指向。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才有一年接著一年干,一件一件抓落實,才能讓人民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感到幸福。

人民情懷,既體現在國家發展的價值序列上,也體現在重大關頭的價值追求上。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艱辛斗爭中,習近平總書記一開始就明確要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黨中央部署的所有防控措施都首要考慮盡最大努力防止更多群眾被感染,盡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這與一些西方國家在疫情面前手足無措、雜亂無章,導致局面失控、人民遭殃形成鮮明對比。面對防汛抗洪救災的嚴峻形勢,“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同樣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筑牢責任堤壩的根本基石。

“依靠人民”,是興國強國的深厚動力。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疫情面前,正是醫務人員白衣執甲,解放軍指戰員聞令而動,黨員干部沖鋒在前,社區工作者晝夜值守,車間工人加班加點,志願者無私奉獻,億萬人民自覺防護,才能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戰略成果。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人民是力量之源,高度重視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他反復強調,“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廣大黨員干部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為了人民,回答了發展的價值指向問題,使得治國理政的目標和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始終保持一致﹔依靠人民,解決了發展的力量源泉問題,使得群眾的首創精神為國家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話語朴素,使命崇高。從推進“廁所革命”、解決垃圾分類等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關鍵小事”,到“不讓一個人掉隊”的精准扶貧,“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的全面深化改革,“向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亮劍”的反腐敗斗爭,“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的生態文明建設……都是人民情懷的彰顯,人民立場的體現。學習領會《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精髓要義,就要從中汲取人民情懷的滋養,讓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為情感和自覺。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想問題、做決策、謀發展、辦事情都要站在人民立場。當前,要緊密結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寧心)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