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三十載系列五

“核”海遨游 以勤為舟

2020年08月13日09:13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編者按:

新冠肺炎疫情來臨,有一群人,他們是“逆行者”,災難面前挺身而出﹔他們是“守護者”,用生命守護生命﹔他們是奮戰在救治一線的白衣戰士,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為人民群眾生命保駕護航。

其實,每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醫療崗位工作者,在疫情常態下都在默默奉獻、救死扶傷,他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用犧牲換取大家的安康,履行醫者的使命和職責,崇高的精神詮釋著“醫者仁心”四個字。

今年中國醫師節在“弘揚抗疫精神,護佑人民健康”的大背景下,我們共同致敬最美醫者,走進湖南省腫瘤醫院,關注那些堅守一線長達三十年以上的白衣天使,用文字記錄下他們乘風破浪的日常點滴,傳遞給人們催人奮進、感人肺腑的故事。

人民網長沙8月13日電 湖南,長沙,省腫瘤醫院。

整個夏天的能量,似乎全部匯聚在一起,等待著迸發的那一刻。

湖南省腫瘤醫院核醫學便是如此,從上世紀70年代發展至今,近40年的積蓄,使得能量的囤積愈發渾厚,核醫學科從邊緣科室發展到全院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個如同“全能輔助”一般的存在,在腫瘤診斷與治療方面,散發出巨大能量。

而莫逸,正是這幾十年能量積蓄的見証者,陪伴著核醫學科的發展壯大,在它的歷史印記裡,添上了自己的足印。在莫逸看來,這也是屬於醫者的榮耀。

湖南省腫瘤醫院莫逸。李芳森 攝

與“核”初見

與莫逸主任的初次見面,便是在他的辦公室,剛問起PET-CT中心,自認為“內向”的莫逸便打開了話匣子。

“我本來是想去免疫室的,但后來被分配到了核醫學科。”1983年莫逸從同濟醫科大學畢業,分配到了核醫學科,在這個崗位堅守了37個年頭。

彼時的核醫學科,還沿用著同位素科的舊稱,只是醫院的一個小科室。11個人,2台國產骨掃描機,1台放免測量儀,便是那時科室的全部構成。

“我本科學的是醫療系,雖對核醫學也進行了學習,但是我性格比較內向,所以更傾向於做基礎醫學的研究。”莫逸介紹,他更喜歡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去學習醫學。

來腫瘤醫院的頭幾年,莫逸對核醫學並不感冒。提起那段時光,莫逸回憶到,“剛開始,這裡只是長沙的一個偏僻地方,都是泥巴路,每逢周末還要騎單車過河去看電影呢。”

態度轉變的原因,源於一位病人的出現。

1988年,一位湘潭的病人來到醫院做檢查,由於那時醫院並沒有超聲和CT檢查項目,所以病因遲遲無法確診。

來到核醫學科進行檢查時,已是抱著最后一絲希望,在對身體進行檢查后,腫瘤很快就被確診——肝臟血管瘤。

從那時候起,莫逸才真正了解到核醫學在腫瘤診斷方面,給予臨床的輔助作用。“現在我還記得當時那個患者是怎麼感謝我的,還說要把他的女兒介紹給我。”莫逸笑了笑。

正是這種予人新生帶來的獲得感,莫逸開始全身心投入到核醫學的研究當中,希望能夠借助核醫學的力量,來幫助更多的腫瘤患者診斷、並輔助臨床治療。

湖南省腫瘤醫院莫逸和他的團隊。李芳森 攝

伴“核”學習

回憶起自己30多年的職業生涯,“學到老、考到老、用到老”是莫逸感觸頗深的地方。

“大多數人選擇醫生這個行業,就是一輩子的事情。而這一輩子,就是學習的一輩子。”莫逸說,從最開始的掃描儀、甲狀腺吸碘儀等,后逐步引進PET-CT。幾十年間,醫療設備更新速度之快,需要醫生在設備學習上面花費更多的時間。“雖說不上熟練使用設備,但真要說起,還是能說出個一二來。”

上世紀80年代,醫院還需從國外進口醫學設備,美國的伽馬相機、瑞典的放免測量儀,才解決了核醫學科無法做超聲檢查和CT的尷尬局面。

而如今,核醫學中心擁有湖南省內第一台全數字化PET-CT和省內唯一一台PET-MR,設備條件早已是國內領先的水平。

一個PET-CT中心的組成需要顯像設備、加速器和化學合成器三大部分,莫逸每談起這些,如數家珍。交談之余,還介紹起了加速器是如何將18氧水怎麼變為放射性的氟-18。

對於PET-CT來說,它主要是為病人提供一個功能影像,幫助解決很多其他影像無法完成的任務,為臨床治療提供方案。

“有時候中心來了新的設備,自己肯定要跟著一起學習的。”莫逸說,不僅如此,尤其是這幾年核醫學技術發展迅速,如果自己不更新知識的話,就很容易被時代淘汰。

在莫逸看來,隻有時刻對新型顯像劑進行了解,更新知識,才能精准辨析不同類型腫瘤,給臨床提供可靠的治療手段。

湖南省腫瘤醫院莫逸和他的團隊。李芳森 攝

同“核”發展

荏苒時光,賦予了核醫學科向前發展的動力,腫瘤醫院核醫學發展的40多年,也是莫逸醫術漸臻精湛的過程。

上世紀70年代末湖南省腫瘤醫院組建同位素科,后於1988年改名為“核醫學科”。在經過幾任前輩的努力之下,莫逸從他們手中接下了核醫學並持續壯大接力棒。

2001年,莫逸任核醫學主任,2005年,兼任PET-CT主任。目前主要從事核醫學分子影像和放射核素治療,2008年參與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分子影像對常見惡性腫瘤療效的早期評估》(國家863計劃)﹔2009年主持衛生部科技發展處《PET/CT功能顯像評價消融續貫131I-chTNT治療惡性腫瘤療效的評價》。2012年參與國家自然基金課題1項,參編著作4本。

“其實做主任快20年了,但是我更多的還是想的如何將核醫學更好的用於腫瘤診斷和治療方面,終歸它還是要為臨床服務的。”

核醫學中心發展至今,是目前湖南省內功能最齊全和完善的科室之一,湖南省首台PET-CT便是入戶省腫瘤醫院。

而在發展之初,核醫學卻被認為是“夕陽產業”。PET-CT的出現,加上放射性藥物不斷被發展更新,使核醫學逐漸發展壯大,才成為了今天腫瘤診斷和治療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30余載,莫逸從最開始的“新手”到如今管理整個PET-CT中心,它見証著省腫瘤醫院核醫學發展的低谷、潮起乃至蓬勃發展。(李芳森 彭璐 實習生 李 邵)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