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6187條,老師為你留住故鄉的聲音

2020年09月10日20:24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鄧紅華近照。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長沙9月10日電(李芳森)初秋時節,一場驟雨落在湖南省郴州市,王仙嶺下湘南學院的校園裡,八月丹桂的清香被雨水沖淡,但開學季的到來,打破了校園暑期的寧靜。

“俗語是歷代群眾創造的口頭語匯,它題材廣泛,思想活潑,風格幽默,形式凝練,是億萬人民群眾世世代代集體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值得我們學習繼承。”和文傳院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二學生的初見,古代漢語教師鄧紅華便借用江藍生先生在《俗語研究與探索·序》的話語,開宗明義地向學生們展示出自己十多年俗語研究的初心。

15年搜集俗語6187條,在鄧紅華看來,俗語不止是語言,更是從聽覺直抵內心的鄉愁。作為一位母親、教師,她想做的,便是為孩子們留住故鄉的聲音。

郴州,素有“楚粵之孔道”之稱,是個方言來源復雜的地區,有西南官話、贛方言、客家方言,及系屬未定的湘南土話等,是方言研究者們的“寶庫”,鄧紅華便是出生於此。

“年少時,就對俗語產生了好奇,這份好奇源自於家中的長輩,尤其是我的媽媽。”雖已過不惑之年,幼時長輩們在一起聊天時的場景,還是會時常鄧紅華的腦海裡循環播放。

而最讓鄧紅華印象深刻的,便是母親時不時蹦出的一些新奇有趣的話語。

“每次出門前,母親便會告誡我說:出門要謹慎,‘三條路走中間’,說人沒有遠大理想時就說‘老鼠子眼睛一寸光’等等。”當時這些話語雖然引起了鄧紅華的好奇,但卻也隻停留在弄懂語意、簡單喜歡的層面,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去研究它。

改變始於2006年,在武漢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鄧紅華在面對學位論文選題時一度茫然。導師楊逢彬教授覺察到學生的焦慮,提醒她說:一要找准適合自己的定位,二要發現有特色的語料,三要找尋他人鮮少涉及的選題。

一語點醒夢中人,長輩們口中那些言簡意賅但又極其鮮活極接地氣的俗語頓時涌入了鄧紅華的腦海,並成為她筆下的論文材料。這些生長於鄉野的俗語,在鄧紅華筆下流淌,並讓她順利地完成了碩士論文的寫作與答辯。

后來的十來年,成為人民教師的鄧紅華,對俗語的研究工作一直延續著。在繼續研究俗語的道路上,鄧紅華一方面大范圍搜集湖南俗語語料,尤其是郴州的俗語語料﹔一方面大量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習研究方法和相關理論﹔另一方面積極走訪當地語言工作者和語言愛好者,考証俗語語義來源等等。

《從郴州俗語透視郴州民俗》《郴州俗語的來源探究》《城市化進程中新移民語言態度現狀調查研究》……十多年對俗語的搜集,也讓鄧紅華的著作數量隨之增長,在留住故鄉聲音的道路上,這片多情的土地也對她予以饋贈。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