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縣永和鄉龍鳳村:“水果新貴”賽財神

2020年09月21日11:20  來源:湖南日報
 

  9月17日,衡山縣永和鄉龍鳳村,村民劉桂華在沃柑基地“吊果”。 記者 李妍 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9月17日,衡山縣永和鄉龍鳳村沃柑基地裡,一排排沃柑樹郁郁蔥蔥,雞蛋大的沃柑挂滿枝條。

  秋意濃,天已涼。72歲的村民劉金湘老人裹了裹外套,抓起一把尼龍繩,快速鑽進橘林。隻見他麻利地抽出一根繩子,一頭系在橘樹上方的鋼管支架,一頭綁緊挂滿果子而下垂的枝條。

  基地負責人劉冬洋介紹,老人這套熟練的動作叫“吊果”,是為了讓沃柑能更好地“呼吸”。今年的沃柑挂果多而密,須摘掉一些,確保剩余的沃柑長得更好。

  與劉金湘一起的,還有二三十名上了年紀的村民,大家分片勞作。時不時,這邊喊幾聲號子,那邊哼幾句小調,大家互相鼓勁,干得熱火朝天。

  這幾年,“水果新貴”——沃柑改變了龍鳳村的模樣。

  龍鳳村位於南岳72峰之一吐霧峰下,村裡山多田少,且高岸田、冷浸田等低產田多,曾是省級貧困村。因種糧產出少,村民一直有種植水果的傳統。

  “枇杷、桃、李、柿……品種很多,但都不成規模,也賣不起價。”村黨總支書記譚儒華告訴記者,傳統水果種植並沒給村民帶來富裕。

  2014年,在廣東做水果生意的劉冬洋返鄉,帶回了一個新的水果品種:沃柑。

  比砂糖橘好吃嗎?適合這裡種嗎?能賣多少錢一斤……大家滿腦子問號。

  膽大又實在的劉冬洋,在村裡一口氣流轉了幾百畝土地,種上沃柑苗,他要用效果來說話。

  經3年“煎熬”,沖破資金、技術等一項項難關后,劉冬洋的首批沃柑“呱呱墜地”。市場初試,20元一公斤!

  這嚇了大伙一跳。因為,一畝沃柑在正常情況下,可以收獲三四千公斤,這還得了!

  不僅賣得起價,沃柑的成熟期比其他柑橘長很多。“元旦就可以開賣,最長可以賣到‘五一’,而且越往后越好吃。”劉冬洋說,春季是本地水果青黃不接的時候,沃柑恰恰填補了這個空檔。

  現在,龍鳳村幾乎家家戶戶種沃柑,或三五畝,或種滿房前屋后。沃柑成熟后,村民隻要有需要,劉冬洋按照市場價幫忙銷售。劉冬洋的基地如今已擴大到1000余畝,大量村民來基地務工,除草、施肥、剪枝……基地每年開出的工資就達200余萬元。

  疫情防控期間,很多農產品滯銷。在衡山縣開展消費扶貧等一系列舉措幫助下,龍鳳村的沃柑不到一個月便銷售一空。

  規模化帶來了高效益,也能有效抵御市場風險。劉冬洋說,即便以后沃柑市場發生變化,他們也能隨時通過嫁接而轉型。

  “就等過年啰!我每天都盼著過年。”劉冬洋眼裡放著光,聲音也高了些。他說,一到過年,就有應接不暇的訂單,就能掙錢,給貧困戶分紅。

  在沃柑產業帶動下,龍鳳村還新增了紅脆桃、獼猴桃2個主導水果基地。加上傳統的瓜果,村裡幾乎每個月都有新鮮水果上市。每到花開、果熟時,來村裡“打卡”的游客很多,將寬敞的水泥路堵得水泄不通。

  水果就像一把打開致富之門的金鑰匙,讓村民們日漸富足起來。在獼猴桃基地工作的52歲貧困村民譚愛春說,以前一到過年時就發愁,得四處借錢。現在,她每個月能拿到2000余元工資,生活不愁,過年不會再借錢了。

  瓜果飄香如蜜甜,綠滿田疇地生金。四季有果的龍鳳村,如今不僅整村脫貧摘帽,還成了衡山縣鄉村振興示范村。(記者 徐德榮 李妍 通訊員 夏建軍 周劍)

  ■記者手記

  果林裡忙碌的身影,真美

  9月18日上午,天下著毛毛細雨,記者再到龍鳳村。剛進村口,就看到劉金湘老人。與9月17日不同,這天他換上了白襯衣和西裝,准備往縣城裡去,顯得挺精神的。

  近幾年,龍鳳村有好些能人返村創業,成了致富帶頭人,但村裡的“主勞力”仍然是六七十歲的“留守老人”。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他們已今非昔比,干些力所能及的事,過得充實而幸福。這一切,與劉冬洋的付出分不開。

  劉冬洋說,回鄉這些年,雖幾經風雨,但很欣慰。不是因為掙了多少錢,更多的是一些在外務工的晚輩們回村時,發自內心的幾句話:“冬洋叔,您做了件大好事,讓我們的父母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留守老人”不怕吃苦,怕的是孤獨和寂寞,是捉襟見肘的窮日子。劉冬洋回鄉創業,讓留守村裡的鄉親們過上了另一種生活,有事做、有收入,富足而快樂。

  沿著橘林走上山坡,回望村裡,一幢幢新房,很美!連片的果樹在風中搖曳,很美!果林裡忙碌的身影,更美!(徐德榮 李妍)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