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衡華:打造發展引擎 建設智慧城市

2020年09月25日09: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發力新基建 激活新動能——新基建新經濟高峰論壇發言摘編

  新基建新經濟高峰論壇現場。資料圖片

  位於中金數谷的武漢超算暨雲計算中心。資料圖片

  工人在湘江鯤鵬一期服務器生產車間工作。資料圖片

  安徽創新館外景。資料圖片

  打造發展引擎

  建設智慧城市

  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 胡衡華

  近年來,長沙堅持新發展理念,積極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在各領域的應用,以新基建賦能長沙高質量發展。

  一是積極布局新型基礎設施。長沙市出台實施《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在5G基站、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確定一批示范項目,第一批四大類80個新基建項目預估總投資1700億元。率先布局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建成全國首個無人駕駛測試場、7.8公裡智慧公交線和“兩個100公裡”測試道路(100公裡智慧高速公路、100平方公裡城市范圍的開放道路),涵蓋228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景,形成了全場景生態體系。

  二是大力推進數字經濟發展。長沙市充分發揮新基建對數字經濟產業化、傳統產業數字化的疊加效應、乘數效應,以智能制造為引領,以“三智一芯”(智能裝備、智能汽車、智能終端、功率芯片)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中聯智慧產業城等17個智能制造標志性重點項目,帶動工業軟件、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產業發展。同時,長沙市推動“軟件業再出發”,發布191個應用示范場景,新增軟件企業4000余家,新增從業人員4萬余人,啟動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軟件產業生態圈共建計劃”,成立軟件產業發展聯盟。

  三是加快實施智慧城市建設。長沙市堅持以新基建為智慧城市建設賦能,積極打造新型智慧示范城市,加速建設城市超腦,深化大數據在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慧電網、智慧物流等領域應用。目前,長沙市推動智能網聯與智慧交通融合發展,首批智慧公交改造后通行效率提升20%以上﹔啟動實施了智慧電網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安全供電能力同比提升11.25%,城市智慧水平不斷提升。

  加快數字基建

  壯大數字經濟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 魯春叢

  近年來,5G、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發展迅猛,日益成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高科技領域,既是基礎設施,又是新興產業,既有巨大的投資需求,又能撬動龐大的消費市場。推動新基建、新經濟加快發展,是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兼顧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長期增加有效供給的優先選擇。

  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5G基站超54萬個,工業互聯網步入快車道。新基建的融合應用覆蓋30多個國民經濟重點行業,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5.8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1/3,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68%。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我國發展數字經濟帶來重大歷史機遇,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持續推進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體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壯大數字經濟,重點加強三方面工作:

  一是增強基礎支撐能力。加快5G布局建設,深化共建共享,加強工業互聯網網絡、平台、安全三大體系建設。啟動人工智能、區塊鏈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建設覆蓋全國、技術先進、品質優良、高效運行、全球領先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打通信息大動脈,夯實數字化轉型基礎。

  二是提升融合應用水平。推動新型基礎設施與制造、能源、交通、農業等領域融合應用,推動數字化研發、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規模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新業態,深化新型基礎設施在教育、醫療、衛生應急等公共領域應用。

  三是健全安全保障體系。壯大安全產業,提高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經濟的安全風險防范和應對能力,全面提升5G網絡、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水平。

  搶抓發展機遇

  放大乘數效應

  武漢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胡亞波

  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必備條件,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突飛猛進,新一輪高質量基礎設施投資的歷史性機遇已經來臨。

  近年來,武漢市聚焦通信、電力、城市管理、政務服務等重點民生領域,先后出台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促進線上經濟發展等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動5G網絡、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放大新基建的“乘數效應”,為武漢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是院士引領,打造新基建創新發展平台。充分發揮在漢院士專家學術領軍、技術領先、產業領航的優勢,大力實施院士專家引領高端產業發展行動,加快重大創新平台建設,推動新基建領域產業鏈、技術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的深度融合。

  二是雲數結合,突破性發展數字經濟。圍繞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大力實施數字經濟“573”工程(五大數字新基建、七大數字新產業、三大數字新融合)。加快推進數字應用示范和資源開放共享,探索有武漢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設方案。

  三是創新業態,推動線上經濟轉型升級。堅持市場驅動、需求拉動、融合推動,實施線上經濟“8+3”領跑計劃,聚焦電商零售、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線上設計、智慧物流、智慧旅游、線上文娛、線上商務等八大領域,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打造線上經濟平台,形成線上經濟知名品牌,推動傳統零售和渠道電商資源整合。

  近期,中國數字經濟高峰論壇、中國國際工業設計博覽會、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等一系列國家級展會論壇等活動將在武漢舉行,希望大家來這座英雄的城市走一走、看一看,共敘友誼、共謀發展,共同繪就高質量發展的美好藍圖。

  加速創新驅動

  優化城市治理

  合肥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羅雲峰

  近年來,合肥市始終堅持工業立市、制造壯市、科技強市,持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了與發展新基建高度契合的理念和基礎。

  目前合肥市已集聚了一批國家重大裝置,形成了完整創新供給體系,打造了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地標,構筑了領先信息基礎設施,提升了智慧城市治理能力。尤其今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我們制定了《合肥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2年)》,預計到2022年,構建“1+4+10+N”科技設施體系,建設國內領先的城市大腦,推進工業、農業、交通、能源等領域創新應用,推動全市新基建規模和創新能級邁向國內一流水平。

  當前,我們聚焦一體化和高質量,聚焦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在更高水平上全面推進新基建。

  一是建設國際領先的創新基礎設施集群。進一步加快推進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等四大科學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合肥微電子研究院等產業服務平台。

  二是構建國內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建設超2.2萬個5G基站,部署超50萬個城市神經感知節點,擴大量子通信網絡體系覆蓋范圍,建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三是建立長三角一流的融合基礎設施體系。全面強化城市中台能力,提升“城市大腦”能級。在城市交通、地下管線等市政基礎設施領域逐步構建“物聯、數聯、智聯”立體化感知體系。

  四是打造引領區域發展的數字經濟新高地。加快建設“3個國家級+7個省級+N個市級”產業集群,打造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五是創建更具獲得感的智慧治理標杆城市。全面創新升級“皖事通辦”平台,推動實現“皖(萬)事如意”。

  推動共建共享

  強化產數融合

  貴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徐 昊

  領域新、內容新、模式新、技術新是新基建區別於傳統基建的重要特征。在建設過程中,要大力推進新基建的普惠性、基礎性和支撐性,令共建共創共享成為新的發展模式。

  推進數字經濟和新基建發展,一要加強頂層設計,要突出新基建的系統性和統籌性。當前,貴陽正在建設400萬台服務器規模的數據中心集群,包含數據分析、數據加工、系統運維和數據培訓等在內的全新業態正逐步形成。相比於傳統結構,數字化時代的新基建結構更趨於扁平化。因此,新基建的發展離不開系統性規劃和統籌性推進。

  二要強化新基建的應用牽引。應用是新基建的必然要求。打造更多應用場景,離不開政府、運營商、企業、場景方等多方共同努力,共同創造使用需求、共同推進場景化應用,從而實現基礎設施價值最大化。

  三要強化新基建的模式創新。新基建需要多方共同發力、推動共建共享。近年來,貴陽在推進新基建過程中,深刻認識到新基建沒有現成的模式和解決方案,需要多方共同以問題為導向,創造新模式、新產品和新應用。

  四要強化新基建的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是新基建最本質的特征之一,應緊盯成果創新與技術突破。目前,貴陽城市級的區塊鏈基礎設施正在加緊構建。

  五要強化新基建的產數融合。相比於農耕文明構建的路網和水網,以及工業文明建設的鐵路網和電網,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人類越來越需要依托新基建構建一張“數網”。產數一體,將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鮮明特征。

  立足三個優先

  實現智能升級

  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魯 勇

  新基建是新動能。在投身新基建、搶抓新機遇的同時,我們應該從長遠角度思考如何穩步推進。

  一是新基建要在產業合理分工的前提下把握“輕重緩急”。所謂輕是輕數量,避免一哄而上的“運動式”新基建,隻有通過產業拉動,新基建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重是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的重心在“基”,而“基”的內核是“聯接+計算”,新基建正是要讓聯接和計算無處不在,這是所有事物走向智慧化的根本前提﹔緩指的是新基建是長效工程,應當放眼長期利益,政府打好基礎,讓新場景自然孵化﹔急指的是當務之急是統籌規劃,隻有做好頂層設計、把握定位與分工,看准方向,才能充分發揮新基建帶來的新動能,建立差異化的經濟優勢。

  二是重視成果轉化,適度前瞻布局創新技術。技術惠民的前提是走向應用、走向市場,在這一過程中,政企對創新技術的布局要有前瞻性考量。新基建大潮激發了許多創新技術加速融合快速發展,這將進一步觸動產業實現智能升級。預判前瞻性技術要抓住“三個優先”:優先發展和推廣先進的、集約化的雲服務,這將是數字經濟的主流供給模式﹔優先發展新計算產業,開辟人工智能算力新賽道﹔優先發揮數據要素價值,全面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確保基礎設施供應安全。伴隨著5G的階段性布局完成,我們將進入5G紅利期,觸動千行百業產業躍遷。

  三是要厚積薄發。“知之非難,行之不易”,實干是態度,會干是關鍵。

  夯實根基,讓新基建枝繁葉茂。基礎創新的深度決定產業發展的高度,隻有做深基礎創新、做厚基礎設施,發展聯接與計算產業,才能為新經濟注入澎湃動能,推動可持續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5日 第 10 版)

(責編:唐李晗、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