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一新的望城籍革命烈士周以栗的故居。橋驛鎮供圖
連日來陽光正好,望城區橋驛鎮民福村,修繕一新的白牆灰瓦民居裡,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忙碌地布展。這裡便是紅中社(新華社的前身)第一任負責人、《紅色中華》報的主編、曾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的望城籍革命烈士周以栗的故居。布展完成后預計年底對外開放,望城又將新增一處紅色景點。
“開發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打造紅色品牌”,成為望城區當前一項重點工作。根據最新出台《“傳承紅色基因 建設幸福望城”五年規劃(2021-2025)》,望城將深入實施紅色資源普查、紅色陣地建設、紅色文化宣教、紅色作品創作、紅色旅游開發、紅色村鎮示范、紅色節會紀念等七大工程。
目擊 紅色故居帶動當地發展
望城區橋驛鎮紅色資源較為集中,根據最新摸排結果,這裡發現了16處紅色陣地或者烈士故居。目前已經修繕好並對外開放的有中共湖南省委舊址、周炳文烈士故居,以及湖南和平解放秘密電台工作站。結合美麗屋場、美麗鄉村的建設,故居所在村落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游客青睞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舊址修繕后,來參觀的人多了,帶動了村裡旅游收入,關鍵是村民的思想認識進一步提高了,大家作為烈士家鄉人倍感自豪,村裡搞建設推動起來順利多了。”湖南和平解放秘密電台工作站位於洪家村,該村黨總支書記代遠深有感觸。
“橋驛鎮的紅色資源相對集中,時間跨度長,分布范圍廣,幾乎村村都有。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做好發掘和普及工作,在保護中開發利用。”鎮黨委書記毛斌表示,既要原汁原味還原歷史,又要突出黨建引領,結合美麗屋場搞好建設,同時導入產業發展,推進基層治理。
“紅色橋驛”建設正是紅色陣地建設工程、紅色村鎮示范工程的一個縮影。
望城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蘇景文介紹,望城現存新民主主義時期革命遺址39處,包括機構舊址、重要歷史事件紀念地、革命烈士故居與墓葬等,“深挖紅色資源,實現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有助於望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藍圖 5年統籌實施七大工程
據悉,望城將通過實施五年規劃推進七大工程,保護和開發利用全區紅色文化資源,為區域發展注入不竭動力,達到“存史、資政、育人、富民”的效果。
其中包括深度融合鄉村振興戰略與傳承紅色基因,在團山湖村、群力村、郭亮村、淑一村和橋驛鎮、靖港鎮、銅官街道進行培育扶植,以點帶面,示范帶動鄉村旅游,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整合全區紅色文化景點資源,重點打造五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以湘江為軸,推出河東片區紅色一日游,主要景點包括湖南和平解放秘密電台工作站、周以栗故居、周炳文故居、羅養真烈士墓、東山寺戲台、郭亮紀念園、紅色翻身初心教育基地﹔河西片區紅色一日游,主要景點包括中共湖南省委舊址、劉疇西紀念館、陶承故居、雷鋒紀念館等。以“毛主席與望城”為切入點,推出銅官-白箬鋪-丁字灣一日游。以“中共湖南省委舊址在望城”為切入點,推出橋驛-茶亭-銅官-靖港一日游,主要景點包括中共湖南省委舊址(銅官、靖港)、周炳文故居(烈士墓)。以“重走雷鋒路”為切入點,推出雷鋒-高塘嶺-烏山一日游。
望城區還將開展紅色資源普查工程,完善全區革命歷史名人、地名標志說明,完善烈士紀念園建設、烈士墓以及烈士名冊管理等,對全區重點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編輯整理、統計造冊和分類歸檔﹔以“智慧望城”建設為契機,推動數字化建設,建立全區紅色文化資源大數據庫﹔組建一支覆蓋全區的專(兼)職紅色文化研究隊伍。以望城革命人物和紅色歷史事件為重點,精選課題、精選講師、精心備課,開發培育紅色系列精品黨課,深入開展紅色歷史宣講﹔鼓勵指導各街鎮編印有地方特色的黨史育人讀本,挖掘並宣傳身邊人、身邊事。同時加快黨史成果轉化,圍繞望城本土紅色歷史進行散文、詩歌、書法、繪畫、攝影、歌曲、小說、劇目、短視頻、微電影等多種形式的創作。(記者 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