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縣新時代文明實踐:讓群眾“打開心門 走出家門”

2020年11月21日19:35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人民網長沙11月21日電 茶余飯后,“小廣場”聚集著村民,大家跳著廣場舞,奏著民族樂器﹔“小書屋”裡孩子讀書、老人練字﹔“小講堂”傳播十九大精神、科普生活小常識……這是湖南株洲攸縣上雲橋村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的一角剪影。自從這裡的廣場改建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以后,村民們慢慢習慣了打開心門、走出家門,擁抱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廣場舞、歌唱、書畫等活動成了休閑娛樂的新“時尚”。

上雲橋村的變化並不是孤例。2020年,湖南株洲攸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被確立為國家級試點,工作得到進一步提升。以“健腦、強身、富民”為內涵,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點,打造志願服務品牌項目,特色鮮明,功能完善,效果明顯。陣陣文明新風吹來,滌蕩著古老的“梅城”,令人耳目一新、精神煥發。

夏昭炎夫婦。覃璇子 攝

鄉賢文化激發文明新風尚

縷縷秋風吹過,卷起落在地上的黃葉。滿頭銀絲的兩位老人越過溪上石墩,木門吱呀一聲推開,開放式講堂映入眼帘﹔堆滿書籍的閱讀室裡,三三兩兩小孩安靜地翻起書頁。這正是老人夏昭炎夫婦多年堅持創辦書屋的成果。

2004年,湖南科技大學退休文藝學教授夏昭炎回到老家攸縣石羊塘鎮譚家垅村居住,與夫人楊蓮金一同創辦農家書屋。

“當初回鄉看到村民們閑暇之余都在打牌,精神文化缺失很大,還有不少小孩也圍在旁邊。這樣的場景讓我感到很痛心,就想嘗試改變這樣的境況,讓村民們從牌桌回到書桌。”夏昭炎說。

2009年,夏昭炎開始創辦農家書屋,籌集了2000多本書,挨家挨戶通知村民來看書﹔2011年,他辦起了老年學校和少兒假期學校,為村民講課﹔2016年,他在周邊村組設立了5個農家書屋分館,方便周邊鄰村的孩子借書。

這一路走來,十多年過去了,村子面貌的變化讓夏昭炎感受頗深。打牌的人少了,看書的人多了﹔吵架的人少了,願意包容的人多了。在他的感染下,每年都有一批學生志願者前來支教,每年都能收到大家捐贈的書籍,知識伴隨著愛心傳遞匯集在書屋,鄉風鄉貌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滋養,農村文化漸漸繁榮發出嫩芽。

鄉賢是鄉村寶貴的資源,鄉賢文化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鄉村文化軟實力。據悉,攸縣鄉賢打造的一些陣地和工作先后獲得多項榮譽,比如:鄉賢館所在的高橋農家書屋榮獲“全國示范農家書屋”,獲評“第七屆全國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先進集體”,新時代鄉賢夏昭炎被評為“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

2017年石羊塘鎮譚家垅村的攸縣首家“鄉賢館”揭幕,鄉賢館以鄉賢為楷模,以鄉情為紐帶,弘揚優秀傳統,培育文明鄉風。一股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夏昭炎的帶領下向鄰裡蔓延。

門前三小——小書屋。覃璇子 攝

“門前三小”激發基層自治新活力

“隻要天氣晴好,晚上我們就會出來跳跳廣場舞。身體得到鍛煉了,心情也舒暢了。”村民寧春燕說。

“以前村子裡的環境臟亂差,大家都紛紛想搬出村子,如今,小廣場建起來了,村舍街道也打掃干淨,大家相處更加和諧,很多村民又搬回來了。”上雲橋村村支書彭潤明感慨萬千。

2017年底開始,攸縣大力推進“門前三小”工程,堅持黨建引領、文化傳承,創新社會治理新模式,開啟鄉村振興新征程。“門前三小”指的是家門口的“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其中小廣場用於文體健身,小書屋用於書籍借閱,小講堂用於基層宣講。

據悉,“門前三小”工程,是繼“鄉村大舞台”之后,攸縣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又一舉措。在實施“門前三小”工程建設時,各村(社區)黨組織擬訂詳細方案,充分利用家族祠堂、祖屋、閑置民房等場所,因地制宜,筑好坪、選好人、定好屋后再提出申請,在審核驗收達標后,縣相關部門為小廣場配送籃球架、體育健身器材、音響“三大件”,為小書屋配送書籍和書架,為小講堂配送課桌椅和黨建讀物,專門制作紅色講堂標識。還精心制作一牆一幅畫、一畫一風景、一景一主題的黨建文化牆,讓黨建文化牆成為傳遞黨的聲音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目前,攸縣借助“門前三小”陣地已經開展理論宣講2100多場,送電影戲曲1500多場,培訓、義診、法制宣傳等1800多場。

“門前三小”為群眾積極宣講時事政策,切實傳播了黨和國家的聲音,有效打通了農村宣講的“最后一公裡”﹔也為深化干群關系、和諧鄰裡關系、激發基層自治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小廣場跳出了大健康,小書屋讀出了大天地,小講堂講出了大道理。”春聯街道黨工委書記黃華暢說。

攸悠我行APP。吳輝兵 攝

“志願化”激發民眾參與積極性

為深入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攸縣結合自身縣域特色,確定以志願服務為主要方式,全面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在打造的“攸悠我行”APP中,志願服務隊通過發布項目進行志願服務,按活動時間積分。志願者就近導航圓夢,有效確保群眾需求更加精確精准。目前“攸悠我行”APP已注冊用戶已經達到16391人。

“志願服務活動每次發布不到2小時,名額就報滿了,每次要參加志願活動都需要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普通干部胡京榮介紹。

除了線上發布志願活動以外,還有豐富的線下的志願活動。2020年,攸縣社會各階層自發成立志願服務隊400多支,並且還打造了一批品牌項目,比如:民政局“善行天下·攸民同行”、團縣委“攸小青在行動”、市場監督管理局“食者無憂·安行天下”、網嶺鎮“愛心100”等。

為了進一步激發志願活力,攸縣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創新推出了積分制,建立了“終身積分、禮遇褒獎”的長效機制,按志願服務項目制和案例制兩種模式進行積分。在積極動員黨員干部參與志願服務活動基礎之上,還要求60歲以下的黨員干部每年必須獲得30分以上的志願服務積分,把積分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干部提拔使用和評先評優的前置條件。黨員干部的志願積極性提高,帶動了普通民眾的主動參與,“志願化”在群眾之間掀起高潮,實現了志願服務由黨委政府主導向群眾主動參與的巨大轉變。

上雲橋村村支書彭潤明說道:“每周我們都會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12戶五保戶、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及41戶低保戶提供送餐、上門義診、打掃衛生等活動。”志願行動,暖心他人,每個志願者都在用行動詮釋著對於社會與生活的熱愛。一件件暖心之舉如一塊塊拼圖,匯聚在一起呈現出一幅鄉村和諧振興圖。

在文明實踐新征途中,百姓感受著鄉風民俗的點滴變化。豐富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漸成燎原之勢,正逐步打通著宣傳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文明實踐之花的淡淡芳香正沁潤心田,讓攸縣煥發出文明新氣象。(彭應兵 實習生 覃璇子)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