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2、1,點火!”11月24日凌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揮員發出鏗鏘有力的口令,發射控制台操作手迅速按下紅色點火按鈕,在烈焰的映襯下,隨著一聲巨響,“嫦娥五號”在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托舉下壯麗升空,開啟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的征途。這背后,是包括湖南籍參試人員在內的所有中國航天人的默默付出。
劉延:擔當“萬裡海天第一棒”的湘潭伢子
“銅鼓嶺光學跟蹤正常!”“嫦娥五號”任務當天,湘潭伢子劉延和他的團隊穩穩捕獲火箭目標,將“嫦娥”奔月的最美瞬間展現在世人面前。
銅鼓嶺測控區則由於其獨具優勢的地理位置,被譽為文昌航天發射場火箭點火升空后測控接力的“萬裡海天第一棒”,為指控中心提供火箭起飛和初始飛行階段的數據信息,是探月路上至關重要的一環。劉延深知自己崗位的重要,為了確保圓滿完成任務,從9月起,他便要求進駐到一線進行任務准備,開展設備中修改造。
2016年,碩士畢業的劉延來到這裡,開始了他逐夢航天的求索之路。他從光學設備的數據交互崗位干起,平日加班加點刻苦,短短數月,不僅精通了本職崗位,還主動要求換崗實踐,很快便做到對整個設備都基本融會貫通,圓滿完成數次首區和高密度航區測控保障。短短兩年時間,他的能力便得到上級充分認可,任命為該設備的負責人。
作為我國唯一一座濱海航天發射場,文昌發射場常常被籠罩在一層海霧之中,設備成像質量受到較大影響。劉延利用研究生期間學習圖像處理與虛擬現實專業之長,開啟突擊鑽研模式,很快就提出一種基於暗通道先驗的視頻去霧方法,並完成高清圖像的實時處理,大大提高了設備成像質量。在此次長征五號火箭發射中,劉延再次將此方法有效運用於任務保障。
作為崗位負責人,劉延認為隻有讓崗位人員在任務准備階段充分熟悉火箭的彈道特性,才能確保任務萬無一失。為此,他絞盡腦汁,在現有仿真訓練的基礎上,加入多樣化的訓練功能,增加多焦段訓練、效果評估等多種功能模塊,為崗位人員的能力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隻有在平時增大訓練難度,才能在實戰中從容不迫。”劉延這樣說道。
努力和勤奮,最終在火箭成功升空的喜悅中得到了回報。隨著火箭順利升空,劉延興奮地告訴記者:“圓滿完成‘嫦娥五號’任務‘萬裡海天第一棒’的工作,總算沒有給家鄉人民丟臉!”
張梁:沉迷於科研攻關的婁底籍工程師
婁底因婁星和氐星交相輝映而得名。浩瀚星空,燦爛無比,來自婁底的張梁也機緣巧合地和航天結下了不解之緣,於2013年上海交大畢業之后,開啟了筑夢太空的漫漫征途。
來到發射場,高聳入雲的塔架讓張梁深深震撼,一種神聖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他說:“既然來干航天了,就一定拿出點成果來!”初到崗位,面對剛剛完成安裝調試和綜合校飛的設備,張梁認識到已經到了形成能力的關鍵時刻,要迅速發揮設備功能,自身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能力。
他一直自我加壓,日日與書為友,把自己泡在厚厚的技術文檔與各類設備資料裡。同時,他深知光有書本不足以掌握了解設備。所以他總是不斷向老同志“取經”,留下了一本本厚厚的學習筆記。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一年時間,他就從一名剛畢業的學生成長為技術骨干。
夢想催人奮進。一個電腦包,一輛電動小滑板,是張梁在每個周末和假期的標配。他的周末常常是與設備相伴,與科研項目相隨。任務中,他發現受限於復雜的發射場曝光條件,單一波段的光學圖像難以很好地呈現火箭各階段態勢。為了有效增強圖像質量,他發揮自身所學,經過反復研究,提出一種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圖像融合方法,取得較好的效果。此次任務中,融合后輸出圖像也再一次得到了領導和專家的充分肯定。
自動化和智能化是航天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在光學跟蹤過程中常常依賴於伺服操作手發現和跟蹤目標。能不能讓計算機代替一部分人腦的工作呢?張梁帶領團隊開始了又一次的探索。經過反復試驗,一種基於檢測的目標跟蹤方法新鮮出爐,可以實時感知出現在視場中的火箭目標和位置,極大提升光學設備智能化運行水平,設備完成了“有人跟蹤”到“智能捕獲”質的飛躍。
努力終獲收獲。火箭騰空而起,任務圓滿成功。回味著自己的辛勤付出,張梁感到他就像萬千航天人中的一股涓流,匯入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汪洋大海,那是一種非一般的滿足。
吳東:干航天就要有益陽人“恰得苦”“霸得蠻”的勁頭
火箭升空那一刻,離火箭最近的一雙“眼睛”來自益陽籍攝像技師吳東。他所在的光學測控設備觀測點號距離塔架僅幾百米,拿到的是火箭飛行的第一手測控數據。從火箭點火到飛離塔架,僅僅幾十米高度,他卻要完成對幾千張圖片精確到像素的圖像判讀,並及時准確測算出火箭起飛的關鍵性能數據。
說起吳東,大伙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夸他工作有激情、干事有勁頭。新春伊始,疫情肆虐,回家探親的同事無法及時歸隊,三個點號的工作全部壓在了吳東一人身上。設備轉場、吊裝、布線、調試……為了不影響任務進程,吳東一個人頂三個用,早出晚歸成了常態,正是憑著一股益陽伢子“恰得苦”“霸得蠻”的勁頭,設備得以正常開展任務調試。
在“嫦娥五號”任務准備階段,吳東被查出患有心臟疾病,需要入院手術治療。住院期間他依舊對崗位念念不忘,時不時打電話詢問設備狀態,指導新同志進行操作。一回到單位,他就馬不停蹄趕到點號查看設備。不少同事都勸他悠著點,他指著設備笑著說:“不要緊,這才是給治療我‘心病’的靈丹妙藥。”
火箭發射前,吳東早早前往點號就位,對設備狀態進行確認。他是最早一批進入任務狀態的測控崗位人員,同時也是最晚撤離現場的。十多個小時的高壓鏖戰讓大家對吳東的身體表示擔憂,但在吳東心中,隻有完成任務,不負囑托,哪怕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一切准備就緒,吳東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10、9、8……”隨著指揮員下達點火口令,火箭騰空而起。操作台上,吳東沉穩操作,精確判讀,圓滿完成任務。享受著任務成功的喜悅,吳東表示:“能夠用自己所學貢獻祖國航天事業是我的驕傲,感謝家鄉父老的關注支持,我會再接再厲,為家鄉爭光!”
劉盟:“嫦娥五號”飛往“月亮粑粑”,張家界小伙圓夢放射場
“月亮粑粑,肚裡坐個爹爹。爹爹出來買菜,肚裡坐個奶奶……”跟大多湖南人一樣,這首《月亮粑粑》也陪伴了張家界籍通信崗位操作手劉盟的童年時光。這個張家界小伙心中從小對月亮有著無比的憧憬,常常幻想月亮之上有著什麼神奇的事物。
去年8月,大學畢業的劉盟懷著夢想來到文昌。看著探月工程赫然列在發射場發射計劃之中,他激動萬分,兒時魂牽夢繞的探月夢想在心間涌動。劉盟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這裡實現自己的夢想。
通信系統是發射場系統的五大組成之一。作為通信崗位操作手的劉盟負責這次發射任務的圖像通信傳輸。在任務中,他要接收各測控設備的圖像信息並解碼、剪輯、傳輸……他保障的是一條非常關鍵的“神經網絡”。
最初,劉盟被安排到時統調度崗位。當時疫情緊張,崗位人員缺少,能夠親手幫帶的同志也不多﹔加之任務期限緊張,他總覺得自己的時間不夠用,隻能加班加點刻苦訓練,短短數月,劉盟就精通了本職崗位,圓滿完成了長五B首飛等數次重大任務。
“天問一號”任務中,由於崗位需要,劉盟被調換到圖像通信崗位。新崗位、新環境、新任務,劉盟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崗位上,泡機房、拜師傅、跑線路、學技術,忙得不亦樂乎。有時候為了弄懂一個問題,他一直留在機房,反復查資料、學原理,直到弄懂為止。在老同志的指導下,他迅速掌握了設備的難點和關鍵技術,也順利通過了探火任務的考驗。
面對實現兒時夢想的“嫦娥”任務,劉盟更加用心刻苦。為了盡可能減少誤操作和設備故障,提高自身的應急處突能力,從任務啟動開始,他就鉚在崗位上,一遍一遍演練,一次一次地回想和預想,模擬真實情況下可能出現的故障並開展針對性訓練。
24日凌晨,隨著長征五號火箭的順利升空,劉盟抬望夜空,思緒也跟隨著那奔月的“嫦娥”一同飛向了“月亮粑粑”。“圓夢的感覺真好!”劉盟笑著說。(陳宗昊 曾鵬 陳科維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