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學的基礎,文學是文化的升華。”“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原文化部部長王蒙對文字有獨到的見解,他表示,“當我寫起小說來,每一個細胞都在跳躍,每根神經都在抖擻。”
22日在“老長沙 · 新味道”第二屆書堂山文人書法周開幕式上,86歲高齡的王蒙以《文字、文學與文化》為題進行了精彩的講座,引經據典、旁征博引,為在場800 余位觀眾送上了一場精神文化的饕餮大餐。
中國人對漢字有崇拜敬畏之情
“要想了解中國文化就一定要先了解中國漢字,中國漢字既生動形象又富有邏輯。”王蒙首先談到了對中國文字的看法, “中國文字和拼音文字非常不同,拼音文字表達的是聲音,而中國文字是中華文化的一個基礎,有其基礎性、結構性、系統性,它表達的是對世界的認知、世間萬物的聯系、中國特有的整體主義思想。”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王蒙說中國造字是件偉大的事情,“中國字有六書,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從各種不同的方向來使字造得既有形象又有邏輯,更有聲音,表現了世間萬物的關系。”
“比如一個牛字,中國詞語有水牛、黃牛、公牛、母牛、小牛、老牛、耕牛等,還加上吹牛等各種意思。可在英語裡單詞隻有具體的意思,比如奶牛cow、公牛bull、黃牛cattl、牛排steak等,但是中國的詞就都把它的關系說清楚了。”
“中國的文字造成了文化上有些很有趣的現象。”王蒙說中國人對漢字有著一種敬畏、崇拜之情,比如“ 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儒學文化,“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學文化,“天喪予!天喪予!” 的民間崇拜文化等等。
書法可以磨煉人的心理素質
他還講到了書法在中國的文化中有特殊的意義。
“書法的精美和衍生的意義是遠遠超出人們預料的,能培養人的心無旁騖、平心靜氣的精神狀態、心理素質和風度氣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王蒙提到了庄子的虛靜理念,即一個人隻有心靜,才能對客觀事物有准確認知。
他認為,書法是書畫同源,作為中國漢字書寫的藝術,書法不僅僅有結構形式,能反映寫作人的心境、學識、書寫技巧乃至才能。
他說,有一些書法和文學是不可分的,比如《蘭亭集序》不僅是書法名作,更是我國文學史上一篇立意深遠、文筆清新自然的優美散文,至今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他希望,有更多人來關心書法、熱愛書法,珍惜傳統、珍惜文化。
為有志學習和寫作的年輕人鼓掌
現場觀眾踴躍互動,積極提問,得到了王蒙耐心仔細的解答。第一個問題是關於網絡文學的看法和發展方向。
王蒙表示,他一直關注和支持網絡文學的發展,網絡文學百花齊放是好現象,但也存在一些低俗的作品,讓他痛心疾首,他希望能有一種力量正確引導網絡文學的發展,追求生產出更高雅更深刻的好作品。
第二個問題則是關於年輕人如何學習和寫作。
“一個青年人有志於學習和寫作,我們應該為他鼓掌。你要看經典的書、有深度的書,長見識,提高境界,而且一定要能堅持。”王蒙對年輕人學習和寫作的熱情進行了肯定。他建議,年輕人學習應該系統性學習,不要被片段化、碎片化、淺層次的海量信息耽誤時間、浪費了精力。應該多積累、深入生活,多動筆、多練習,保持寫作的激情。(記者 朱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