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路客自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寧鄉市青山橋鎮推行“百姓路長”,助力西部山區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提質
航拍之下的寧鄉青山橋鎮風光秀美。均為受訪者供圖
寧鄉青山橋鎮的“百姓路長”正在清掃路面。受訪者供圖
“家門口鋪好了水泥路,環境更好了,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很快要回家過年,他們就能看到家鄉的美了!”寧鄉市青山橋鎮竹峰村92歲的老黨員李玉奇說道。
青山橋鎮位於長沙西部山區,地處長沙、婁底、湘潭三市交界,域內擁有國道234、省道326,共計路長37公裡,還有農村公路200多公裡。近年來,該鎮通過創新推行“百姓路長”,進一步打造好“四好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為西部山區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提質提供了新動力。
黨建引領發力,“路長”變為“百姓路長”
“2018年,農村公路養護維護下放至鎮村一級,我們也開始將黨政干部任‘路長’轉向‘百姓路長’的嘗試。”青山橋鎮黨委書記李洪波介紹,為保証農村公路“暢、安、舒、美”和節約公路養護維護工作經費,該鎮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號召黨員干部、村民代表、老年人協會、婦聯積極參與,探索出“百姓路長”的路子。
所謂“百姓路長”,即將鎮域范圍內的村組公路養護維護工作交由村(社區)負責,青山橋鎮所轄9個村(社區),每一個黨支部認領一條農村公路,每一個黨小組認領一段農村公路,入戶道路由屋場和群眾自己負責,而認領責任人擔任“百姓路長”,擔負起相關路段的保潔、維護、水溝疏浚和其他日常管理等工作。
目前,全鎮各條路段都有了“百姓路長”,其中黨員帶頭認領92條路段,老年人協會認領15條路段,婦聯同志認領11條路段,而每年的優秀“百姓路長”評選,更令大家你追我趕,干勁十足。
群眾參與積極,“獨唱”變為“大家合唱”
“黨員示范路”“巾幗樣板路”“夕陽紅樣板路”……記者走訪竹峰村看到,村組道路兩旁樹立了不少公示牌,而全村的村組道路硬化率為100%,入戶道路硬化也在持續推進。
竹峰村黨總支書記羅小林介紹,全村3個黨支部、6個黨小組,通過義務認領的方式,主動承擔了大部分村級主干道的環境保潔、道路維護、水溝疏浚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道路管理實現由政府“獨唱”到“大家合唱”的轉變。
記者注意到,竹峰村幾乎每段路都設立了公示牌,內容包括認領責任人、認領黨員名單、認領地段和工作職責等,接受全體村民的監督和黨總支的督促考評,並統一納入黨員計時積分管理。入戶道路則由各屋場村民負責,黨總支倡導,每月“逢十”進行清掃,每季度全村大掃除,堅持維護、養護日常化。
“道路更平坦,景色更優美,家園更溫馨。”一名村民笑呵呵地告訴記者,“百姓路長”激發了大伙的主人翁精神,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提質,更讓大伙的心裡充滿成就感,“干起活來有使不完的勁,投工投勞也不要一分錢!”
助力鄉村振興,“帶著干”變為“主動干”
隨著“四好農村公路”通向一個個村庄,也給曾經看著崎嶇山路發愁嘆息的村民們,帶來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新希望。在青山橋鎮田坪村,種植紅薯是村民們的傳統產業,不過出售新鮮紅薯賺不到幾個錢,村民大多是留著自己吃,或者拿去喂豬。2019年,田坪村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與村民尤其是貧困戶簽下訂單,從種植、管理、採挖、收購等實行“一條龍”服務,鼓勵大伙發展紅薯種植。
“路好自然有客來,車輛進出更方便,土特產也賣得起好價錢!”一名村民高興地告訴記者,村辦企業還建起了農副產品加工廠,吸納貧困村民做事。看著種紅薯也能賺到可觀的收入,村民們從以前的“帶著干”,變成了積極參與“主動干”。(記者 張禹 通訊員 楊威 范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