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武陵源區:文化創新迎客來

2020年12月18日14:17  來源:湖南日報
 

文化創新迎客來

——武陵源區以文化助推旅游強勢復蘇紀實(上)

景區,三千奇峰醉了眾多游人﹔城裡,土家風情引來四海賓朋﹔鄉村,民俗文化吸引無數目光……截至10月底,今年該區接待游客1037.5萬人次,恢復去年同期70%,居全國山岳型同類景區前列。

“真抓實干,多措並舉,推動文旅市場全面復蘇。”張家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武陵源區委書記朱用文說,從春寒料峭時的清冷到逐漸復蘇,再到如今走在全國前列,武陵源推出的系列用文化點亮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功不可沒。

創新文化載體

殺豬宴、打糍粑、制姜糖…… 12月15日,武陵源區軍地坪街道田富村舉行的“屋場會”上,一頓“殺豬飯”吸引100多名游客和附近村民前來品嘗。

村黨支部書記毛成學介紹,這兩年,該村立足村情,挖掘民俗文化,發展鄉村旅游,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

疫情發生時,武陵源核心景區曾閉園拒客,寶峰湖、黃龍洞關門停業,魅力湘西、張家界千古情停業。疫情,對武陵源造成的影響之深、損失之大前所未有。

為應對疫情,武陵源區創新載體,主動將“屋場會”與志願服務活動緊密結合,組建“文藝輕騎隊”,在各屋場巡回表演歌舞、小品、戲曲等,老百姓樂意聽、聽得懂、記得住,既介紹疫情防控知識,又避免疫情期間群眾思想出現波動、社會矛盾隱患增加。

以“屋場會”為載體,深入推進全域旅游建設,機關干部進社區、景區、農家,同坐一張凳,同喝一壺茶,服務群眾、溝通交流“零距離”。截至目前,武陵源區共召開“屋場會”476場次,摸排及收集問題582個,解決了群眾關注的不動產登記、井蓋、路燈等民生問題443個,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就業270多人。

同時,通過組建“文藝輕騎隊”,將歌舞、小品、戲曲、快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送到他們身邊,讓“文明經營、誠信待客”理念深入每家每戶,切實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處處是旅游環境”,游客滿意率達90%以上,武陵源區旅游窗口形象更加靚麗。

疫情防控期間,旅游市場“停擺”時,武陵源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創新舉措,苦練內功,一步一個腳印,走進充滿希望的春天。

黃龍洞景區在全國率先上線無線語音導游服務,讓游客游覽時保持間距﹔十裡畫廊觀光電車經多番考察設計,確定重新購置3台新車投入運營﹔“乖幺妹”土家織錦高薪招聘多名設計師,開發出保溫杯杯套、車挂、蛋袋等特色文旅產品……

從1月26日按下旅游“暫停鍵”,到后來復工復產,寶峰湖於3月5日開門迎客,黃龍洞於3月27日開門納客……短短一個月,武陵源區在全國創下首批開園迎客、魅力湘西等文化演藝首批恢復演出、沒有發現一例新增新冠肺炎病例、國內旅游市場恢復到去年同期70%左右等多項紀錄。

挖掘文化基因

“老板,來一份烤魚,再加10串烤肉。”12月16日晚,武陵源溪布老街人流如潮,美味夜宵香氣四溢,吸引著市民、游客前來消費。“剛開始隻接受外賣訂單,現在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一個烤肉店的老板說。

為彌補旅游夜間“留客難”短板,近年來,武陵源區致力挖掘“夜經濟”,刺激經濟增長,促進消費升級,打造了溪布老街、魅力湘西、張家界千古情等一批旅游品牌。

疫情發生以來,消費潛力受到抑制。為吸引更多人前來消費,武陵源區定制了夜宵菜單,增加了菜品量,同時通過抖音視頻推介、發放代金券等多種形式進行促銷。

“‘夜經濟’助力旅游‘滿血復活’。”武陵源區委副書記、區長鄭小胡介紹,該區除發展夜食、夜購、夜娛等,還對“夜游”產品進行提質,特別是對演藝節目魅力湘西的“馬桑樹兒搭燈台”和“天子山的故事”等紅色故事提質升級,通過挖掘“文化基因”吸引中外游客。

同時,創新開展“一日一小景”“三日一直播”活動,借助網絡推出“張家界的來歷暨其景觀特征”“張家界地貌與旅游營銷”“向王天子”“賀龍軍魂”等網絡直播話題,讓武陵源旅游“靈和魂”的故事不停擺。

12月17日12時,紅色旅游線路精華景點——武陵源核心景區賀龍公園,游客們在賀龍元帥銅像前獻花、鞠躬。來自廣西的游客蔣先志說,欣賞峰林奇觀,感悟紅色文化,來武陵源,不虛此行。

今年暑假期間,武陵源區大力發展科普、研學游,及時推出張家界武陵源地質地貌、自然遺產研學游、動植物自然遺產保護科普游等旅游產品,得到市場認可。在系列“利好”推動下,武陵源旅游接待迅速企穩回升。今年截至10月底,全區接待游客1037.5萬人次,恢復去年同期70%,實現旅游強勁復蘇。(記者 田育才 通訊員 鄧道理)

(責編:李淑靜、唐李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