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瀏陽。瀏陽市扶貧辦供圖
“田裡有桃樹、梨樹和李子樹,好好打理,才能有好收成。家裡有民宿,用心做好服務,口口相傳,客人預約前來,收入才能年年上漲。夢想與幸福是拼出來的,我對未來充滿了信心。”談及自己現在的生活,瀏陽市張坊鎮田溪村村民羅鏗的心情如陽光般明媚,臉上流露著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依托本村的旅游產業,4年前羅鏗放棄了危房改造的名額,借錢建新房將二樓房間改造成民宿,吃起“旅游飯”。通過統一培訓他學習了一技之長,在自家山裡種起了水果,年收入超過了10萬元。曾經因病致貧的羅鏘一年多就脫掉了“貧困帽”,再也不用過“肩扛竹木養家,手持犁耙糊口”的生活。
在瀏陽張坊鎮田溪村,羅鏗只是脫貧致富一個縮影。
地處湘贛邊的湖南瀏陽,瀏陽河蜿蜒流淌,羅霄山脈綿延起伏。由於發展落后,這裡曾長期頂著“國家貧困縣”的帽子。
2017年33個省定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瀏陽脫貧攻堅工作連續四年(2016年-2019年)獲評全省先進,連續三年(2017年-2019年)獲評全省“攜手奔小康”工作先進單位……近年來,瀏陽縣域經濟蓬勃發展,高質量發展帶動著高質量脫貧,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已成為當地第一民生工程。
一幅壁畫一把傘
走出“非遺”致富路
瀏陽小河鄉邀請畫家教授繪畫。瀏陽市扶貧辦供圖
10月17日,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大會暨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報告會在京舉行,來自瀏陽達滸鎮椒花新村的村民李忠國獲評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成為湖南省今年唯一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
今年55歲的李忠國,是瀏陽油紙傘工藝長沙市級非遺傳承人。在駐村幫扶工作隊和支村兩委的鼓勵和支持下,李忠國憑著自身一股鑽勁和韌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創辦達興工藝品廠,生產銷售油紙傘等手工藝品,不僅摘掉了自己貧困戶的帽子,還帶領50余戶鄉鄰脫貧致富奔小康,用一把油紙傘撐起“一片天”。
就在17日當天,瀏陽市小河鄉皇碑村村民張清華也早早吃過晚飯,喊上家人、朋友團坐在電視機前,准時收看央視在國家扶貧日推出的大型訪談節目《脫貧·我們的故事》。
此前,張清華與瀏陽市小河鄉扶貧辦工作人員、駐村工作隊員一起參與了節目錄制,和他們一起登上央視舞台的還有當地7名農民畫師聯合繪制的10米畫卷《世外原鄉詩畫小河》。
在小河鄉,像張清華這樣的農民畫師還有很多,村民們放下鋤頭和鐵鍬,拿起畫筆,在繪就自己美好生活的同時,畫出了一條致富之路。
近年來,瀏陽小河鄉以“旅游+文化+扶貧”模式,在村裡開設鄉村畫室,邀請畫家免費給村民教授山水畫繪畫技術,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小河鄉被世人所熟知。村民繪畫作品廣銷韓國、日本、新加坡等海外市場,幫助30余戶貧困戶脫貧。
如今,走在小河鄉的鄉村道路上,每家每戶的牆壁上都有不同風格的裝飾畫。藝術館、“畫村一條街”、文藝民宿也在小河鄉的規劃之中。如詩如畫的小河鄉,正以昂揚的姿態,“走”出瀏陽,“走”向世界。
一碗蒸菜一個梨
走出“地標”扶貧路
瀏陽大圍山水果。瀏陽市扶貧辦供圖
說到瀏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瀏陽蒸菜”。小小山城瀏陽,因為一碗“蒸菜”聞名全國,也就著這碗“蒸菜”,瀏陽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
圍繞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緊密結合瀏陽市情,瀏陽出台實施了《瀏陽市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 年)(以下簡稱“計劃”)》,回答了“鄉村振興干什麼?怎麼干?”的問題。
《計劃》確定了具有瀏陽特色的“10+3+3+3”工作路線圖, “品牌強農”特色產業建設工程就是“十項重點工程”之一。
“兩萬斤黃金梨已經賣完了,比去年提早收工,大圍山梨的品牌越來越響了!”每年7月底到8月,前來果園採摘的自駕游客絡繹不絕,果園內的黃金梨、圓黃梨和翠冠梨等都銷售一空,這是大圍山鎮益康果園負責人羅建政和果農們最忙的時候。
大圍山土壤條件好、晝夜溫差大,大圍山產的梨子也質地細膩,脆嫩無渣,而且核小皮薄。為了打響“大圍山梨”的品牌,2014年5月,在市農業局、大圍山鎮的積極申報下, “大圍山梨”順利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種植面積也逐年擴大。
2018年8月, “大圍山梨”通過驗收成為湖南首個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示范樣板。在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 “大圍山梨”捧回了農產品金獎。
目前,瀏陽共有7個地理標志和5個農產品地理標志,分別為瀏陽花炮、瀏陽煙花、瀏陽鞭炮、瀏陽夏布、瀏陽蒸菜、瀏陽菊花石雕、瀏陽茶油,以及天岩寨柑桔、瀏陽金桔、大圍山梨、葛家雞腸子辣椒、瀏陽黑山羊。
同時,瀏陽圍繞花炮、菊花石、蒸菜等傳統產業、特色產業和綠色產業,堅持高標准規劃設計,著力做好扶持與培育,推動“互聯網+”“產業+扶貧+旅游”等地標產業發展新模式,將地標脫貧路走深、走實。
一個網格一片林
走出鄉村振興路
瀏陽鎮頭鎮在採油茶。鎮頭鎮供圖
如何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歸根到底,關鍵靠人。
如今,瀏陽正深入推進“黨建+微網格”工作,35411名黨員直接聯戶,3725名入黨積極分子、950名非黨員的鄉村能人和6809名志願者參與到“黨建+微網格”工作當中,打造了一支“永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做到了服務幫扶不斷檔、產業扶貧不停歇,引領群眾走上致富路。
作為一名年屆七旬的老黨員,“黨建+微網格”工作全面鋪開后,瀏陽鎮頭鎮雙橋村羅建德第一時間請纓擔任微網格長。在他負責聯系的10戶家庭中,羅國平一家生活最為困難:妻子中風在床,兒子在外務工,羅國平本人又患有肢體殘疾。
借著“一縣一特”油茶產業的春風,羅國平打算給自家7畝多山地種上油茶苗,但是靠他僅有的右手幾乎難以完成。羅建德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帶著自己的家人,一起將羅國平家山地上的老油茶樹砍掉。同時對接駐村扶貧工作隊,由他們請來挖機對山地進行平整、開渠。隨后,大家又幫羅國平種下新的高產油茶苗。
“等油茶樹結果后,羅國平一家每年可增收不少。”羅建德的家人還幫羅國平做好油茶林覆膜、施肥等工作,確保這片“脫貧致富林”順利長成。
通過開展“黨建+微網格”工作,瀏陽搭建民間議事決策平台,充分激活了入黨積極分子、村民小組長、鄉賢、熱心人士、志願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打通社會信息傳遞渠道,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截至目前,瀏陽全市302個涉農村(社區)中,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20萬元的村有159個,其中收入達100萬元以上村43個。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把扶貧產業升級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的‘品牌產業’、把扶貧網格升級打造成為基層治理的‘底座網格’、把脫貧典型升級打造成為鄉村發展的‘示范力量’、把貧困山區升級打造成為綠色生態的‘精品景區’,努力走出一條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瀏陽路徑。”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黎春秋表示,瀏陽會把過去脫貧攻堅工作中形成的發展成果、工作成果、機制成果固化下來,延續拓展到鄉村振興工作當中去,實現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