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評論》:一份“爆款”刊物發出的時代強音

2021年01月03日09:51  來源:湖南日報
 

  【銘刻】

  由毛澤東創辦的《湘江評論》,以引導民眾放眼世界、改造中國為宗旨,雖然隻存在了一個多月時間,但它精深的議論和徹底反帝反封建的無畏精神,影響了大批青年投身到救國革命事業中來。

  【追尋】

  百余年前的“爆款”刊物長什麼樣?

  答案在《湘江評論》。

  長沙市都正街街道馬王街28號,坐落著歷經百年滄桑的修業學校。

  沿著修業學校往西行進數百米,便是解放路街道化龍池社區白果園33號——當年《湘江評論》印刷處。今天,這條被現代化高樓環繞的古巷依然回蕩著百年前的足音。

  1919年4月,26歲的青年毛澤東結束“北漂”回到長沙,成為修業學校的一名教員。五四運動隨即爆發,並席卷全國。在這場大潮中,毛澤東覺得湖南急需辦一個刊物,以提高群眾的政治覺悟,鞏固群眾的革命熱情,發表自己的政見,推動五四運動的深入發展。在與湖南學生聯合會會長彭璜等人商議后,毛澤東決心創辦《湘江評論》,從一名教員轉變為意見領袖。修業學校南樓一層的一間房間便成了《湘江評論》的編輯部。

  經過10來天的籌劃,1919年7月14日,《湘江評論》創刊。剛一面世,《湘江評論》便以“文風新穎,通俗易懂,筆調尖銳,氣勢磅礡,切中封建統治的要害”,受到廣大青年人的歡迎。創刊號2000份當天全部售出,第二天又增印2000份仍不夠,於是第2期改印5000份。這個發行量,在當時可謂“爆款”。

  毛澤東白天在修業學校教書,晚上還要寫稿、編稿。有一次,朋友易禮容去看望他,無意中揭開蚊帳,不料驚動了幾十隻臭虫,在用做枕頭的暗黃色線裝書上亂竄,每一隻都顯得肚皮飽滿,飽嘗了《湘江評論》主編的血。

  《湘江評論》全是白話,文字通俗而富有激情,對於熱門話題更是從不缺席,從呼吁北洋軍閥釋放因批判時局而被捕的陳獨秀,到號召婦女解放,歌頌俄國的十月革命,甚至敢和軍閥張敬堯叫板,直言湖南省的言論不自由。如今看來,毛澤東是“爆款”不斷的“新媒體傳播高手”,而這也導致了《湘江評論》第五期尚未發行,就遭查封。

  在《湘江評論》的影響下,一大批青年投身救國革命事業。比如郭亮、向警予,就是受到《湘江評論》的影響才投身革命的洪流之中,后來均成為我黨早期的杰出領導人。

  如今的白果園33號公館,青磚鋪地、白牆黛瓦,仍有百年前的韻致。正值元旦假期,不時有游客穿行於古巷之中,追尋青年毛澤東的激蕩歲月。(記者 周帙恆)

(責編:唐李晗、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