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說】江涌:讀史明智鑒往知來 發揮地方志在建設文化強省中的獨特作用

2021年01月27日15:41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人民網長沙1月27日電 存史資治千秋筆,鑒今求是萬代書。地方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和組成部分,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一環。對此,湖南省政協委員、省地方志編纂院院長江涌在今年湖南“兩會”上提到:應進一步發揮地方志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鄉土歷史文化的作用,履行存史資政育人的功能,進一步拓展方志的作用、延伸方志的內涵、提升方志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能,記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湖南新篇章。

江涌表示,加強地方志記錄編纂工作,首先要堅持政治方向,在文化自信中彰顯方志擔當作為。堅持和加強黨對地方志工作的領導,是促進地方志事業繁榮發展的根本保証。湖南地方志工作者要為黨立言、為國存史、為民修志,確保地方志工作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價值取向,匯聚團結奮進的強大正能量。

不存在沒有立場的歷史記錄,不存在沒有立場的歷史學者,記錄歷史、闡釋歷史必須先明確立場,地方志編修要將思想觀點寄於資料編纂之中,寓褒貶、別善惡。作為重要的歷史佐証資料,志鑒產品要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和數據,論証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政治制度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堅決和歷史虛無主義和歷史虛假主義作斗爭﹔用具體、生動的資料反映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突出共產黨的政治領導作用﹔用翔實、准確的史料反映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各項建設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同時要堅持質量優先,在存史育人中發揮方志社會價值。志書是資治之明鏡,傳世之瑰寶,其成敗所系,在於質量。提高志鑒資料質量,精心打造精品佳作。需要培養一批理論精通、業務精湛、與時俱進的地方志學科帶頭人。一方面,地方志系統要樹立信心,立“志德”、增“志才”、強“志學”﹔一方面要加大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力度,吸引高校師生參與地方志編修和研究,動態管理方志專家人才庫,整合動員社會力量為方志事業獻策獻力。

要積極推進“湘”字系列特色志書的編纂出版。按照資料性與著述性統一的要求,推出一批內容翔實、湘味濃郁、可讀性強的文化產品,力求圖文並茂、文字優美、亮點突出、堪存堪鑒,做到有趣足可娛人、有料啟人心智、有情動人心弦、有范兒可堪回味,達到認識、宣傳、建設、保護湖南文化,讓地方志從書架走向大眾的目的。

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深入挖掘志鑒資料中的優秀傳統文化、湖湘文化、紅色文化,把它們轉換為面向社會、面向公眾、面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紅色文化教育、鄉土歷史教育的資料,通過文化育人,為建設新湖南凝心聚力。

再者要堅持服務中心,在資政輔治中強化方志時代功能。江涌認為,圍繞中心才能找准方向,服務大局才能體現價值。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和湖南的發展實踐,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自覺把地方志工作放到大局中去謀劃、去定位、去思考,積極為省委、省政府提供資政輔治的參考,在助力湖南發揮“一帶一部”區位優勢、服務創新引領開放崛起發展戰略中彰顯擔當、貢獻力量。“十四五”即將開啟,全省第三輪修志工作即將啟動,湖南地方志工作者要生動、接地氣地記錄總結湖南“十三五”規劃時期成就。比如根據中指組規劃編纂的《中國扶貧志·湖南篇》《中國小康志·湖南篇》,全面、系統、客觀地記錄好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

還要堅持守正創新,在國際交往中凸顯方志紐帶作用。互聯網時代,湖南地方志要緊跟信息化浪潮,打破慣性思維,實現文本和互聯網的深度轉換,傳統和現代的緊密結合,推動形成地方志的公共文化服務特色平台。通過把握地方志關聯性廣、滲透性強、黏合度大的特點,深挖“地方志+”的各種可能性,借助歷史熱、國學熱、文博熱的東風,讓地方志和湖南人民的生活融為一體,讓地方志走入千家萬戶,讓傳承千年的地方志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江涌認為,地方志雖然從中華文明中誕生,但其珍貴資料價值被全世界社科學者所重視。地方志不僅要在國內傳承歷史、弘揚文化,也要走向國際,展現中華風貌、宣揚中華文化。尤其隨著中國話語權在國際舞台上日漸增強,對地方志國際化的需要也會逐步提升。近年來,海外華裔新生代正掀起一股尋根問祖和學習中華文化的熱潮。要幫助他們通過地方志了解過往,追本溯源,找到更多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為維護民族團結、推進祖國完全統一凝聚起更廣泛的力量。同時,發揮地方志在國際合作與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在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的悠久文化、綿延賡續、歷史文脈中,貢獻中國智慧、傳播中國文化、展示中國風貌、闡發中國精神。(人民網湖南兩會報道組)

(責編:李淑靜、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