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94歲鄉村教師 60載燭照大山

李芳森

2021年02月23日08:35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唐上君家的“書樓”上,假期裡都會傳出解答問題的聲音。人民網 李芳森攝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道二元一次方程題目的解法還有一種。”“英語用來給字母和單詞注音的符號,共48個。”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奎溪鎮霧寒村,94歲的退休老教師唐上君,正在自家“書樓”上,給假期在家的學生們義務補習。所謂“書樓”,其實就是唐上軍自家吊腳樓的兩小間閣樓。

每個假期,“書樓”上都會傳出解答問題的聲音。蒼老,卻持續多年。學生不論,從小學到高中﹔課程不論,語數外、物化生、政史地都能教授。

霧寒村,地處安化山區,成年人大多外出務工,山村師資力量薄弱。1997年,教師退休十年后的唐上君回到村裡,開始義務給家鄉的學生們補課。

從24歲進入教師職業,近40年堅守三尺講台﹔從70歲重新拿起“教鞭”,24年為家鄉學子義務補習……這位94歲高齡的鄉村教師,在60年間燃起教育燭光,照破籠罩在山村的寒霧,幫助三代山村學子走出大山。

唐上君正在講述自己從教的經歷。人民網 李芳森攝

建校校長

“書教到哪裡,學校就建在哪裡”

山高霧寒,從安化縣城出發,沿資水逆流而上,向青山更深處行車,60多公裡后,便尋不到資水蹤跡。

進入霧寒村,向村民詢問唐上君的居所,都能把你領到正確的位置。當地村民說,村裡三代人都曾是他的學生。

走過鄉間路,行過青石橋,便來到唐上君家的吊腳樓。歷經歲月,依然挺立。

聽說我們遠道而來,就是為了聽他講講過去的故事,唐上君便從衣櫃找出自己的“珍藏”。一件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灰布外套,唐上君保存了半個多世紀,肩膀上的層層補丁,成為故事的開端。

“當老師,那得從70年前開始說起了。”1950年,唐上君從湖南省立第五中學畢業,成為村裡第一位高中生,在做了一年文書后,投身教育事業,在村裡教起書來。

說是教書,村裡卻連學校也沒有,上百名學生擠在村民的祠堂裡上課。

“這可不行,得修學校。”三天開門辦學,三天修建學校,一天放假休息,唐上君帶著學生,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生活。用一年的時間,修起了奎溪鎮第一所小學,他也成為奎溪完小的第一任校長。

“書教到哪裡,學校就建到哪裡。”70年后,唐上君這樣評價自己教育生涯開始的前十年。

從奎溪鎮到東坪鎮,從奎溪完小、奎溪中學、安化農校,一邊授課一邊建校的生活,10年間,唐上君帶領學生和家長修建了8棟教學樓,支撐起奎溪鎮基礎教育的發展。

“書樓”裡,涵蓋著從小學到高中各科教輔資料。人民網 李芳森攝

全科教師

“自己學好了,才能教給學生”

把衣服疊回衣櫃,唐上君又拿出自己其他的“寶貝”:化學元素周期表小卡片、地理拼圖、語文音標卡片……

“那時候條件不好,大部分的教學用品都得自己動手制作。”回憶起任教時光,唐上君不禁感嘆起生活的不易。相比於教具匱乏,教師的稀缺,更讓教學工作難以為繼。

“小學課程不多,我一個人還能支撐,教中學才是真的難。”從小學教育到中學,學校換了,教師卻沒見增加,但唐上君也想出了解決辦法——學習。

抉擇雖不難,但實施起來,著實讓唐上君忙得不可開交:當天要教的課程,唐上君需要在前一天晚上找到科任老師學習。“自己學好了,才能教給學生。”

唐上君也從一開始的語文和數學老師,成長為英語、物理、化學、政治等門門精通的“全科老師”。終身學習的習慣,唐上君在退休后依然堅持,閣樓裡的教材和輔導資料,涵蓋了從小學到高中的每個學科。

由於教材不斷更新,唐上君給孩子們補習時,經常遇到搞不懂的新問題。為此,他專門托自己的外孫買了一台智能手機,學會了通過網絡和孩子們一起查找解題方法。 “教孩子一杯水,老師就要有一桶水,還得是一桶活水。”60年的教學經歷,留給唐上君這樣的感受。

青石橋旁,便是唐上君家的房子。人民網 李芳森攝

家庭教師

“知識教給下一代,人生才有價值”

“唐爺爺,我快要上學了,等暑假再來看望您。”收到大學臨近開學的消息,村裡不少大學生們都來到唐上君家裡,和唐爺爺提前道別,並約定好下次見面的機會。

在霧寒這個隻有800多人的小山村裡,出了5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也有4名。這些學生無一例外,都在唐上君家的“書樓”上,接受過補習。

除了自己來補習功課的,唐上君還主動上門“找”學生,唐旭芬就是其中一個。

2018年,嚴重偏科的唐旭芬本想放棄高考,唐上君知道情況后,主動找到她,給她補習數學。

“唐爺爺特意來我家裡,要我帶著數學書去找他,一道題一道題的給我講解。”補習一段時間后,唐旭芬重拾信心,參加高考並順利考上了大學。

“我以前讀書的時候,日軍的轟炸機就在頭頂上飛。他們一來我們就藏起來,一離開就繼續上課。”出生於1927年的唐上君,深感幼時讀書的不容易,更希望大山裡的孩子能夠依靠學習,去外面看看更大的世界。

“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不長了,我要把它走得更寬。”在唐上君看來,方法隻有一個,就是繼續投身於教育事業。“能把所學的知識教給下一代,我的人生也是有價值了。”

(責編:李淑靜、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