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9日,鳳凰縣麻沖鄉竹山村,民宿錯落在山水之間。記者 唐俊 攝
牛年春節,大山深處的鳳凰縣竹山村,篝火點亮了苗寨夜空,歌舞沸騰著崇山峻嶺。
《竹山花開》實景劇盛大開幕,游客從四面八方涌來,參與一場苗族神奇婚禮,體驗苗族獨特的民俗文化,感受苗鼓、苗歌的迷人魅力。
依山而建的精品民宿,鱗次櫛比,人們圍爐品茶,聽風枕月。三五游客在臨崖的泳池裡玩水嬉戲,興致高漲,旅游“熱浪”扑面而來。
時間回溯3年,竹山還是一個交通閉塞、十分落后的深度貧困村。全村310戶1256人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5戶274人。
2018年3月,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駐村幫扶竹山,發揮行業優勢,引入市場主體,發展旅游產業,沉睡的文化和生態寶藏開始綻放光彩。
深山苗寨蝶變成“網紅”。
“三年變化抵得上三百年的變化”
小青瓦、土石牆、花木窗。2月中旬,記者來到竹山村,青石板小路在石頭寨子裡蜿蜒。歷經五百年風雨,苗寨保存有160多棟明清時期的老房子。
“竹山建寨五百年,苗族建筑、民俗保存完整,是中國傳統村落。”省文化和旅游廳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劉建軍介紹,2018年駐村開始,工作隊調研認為,竹山發展旅游有文化和生態資源潛質,決定把旅游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
駐村幫扶工作隊積極爭取協調資金,完善基礎設施,整治鄉村環境,旅游公路延伸到村裡,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旅游廁所等基礎設施相繼建成。竹山村老支書吳自表感慨萬分:“竹山三年變化抵得上三百年的變化。”
2019年7月,竹山旅游開發走向市場。鳳凰旅投開發建設有限公司先后投資5000萬元,立足山水和民俗,創新打造旅游產品。
在竹山,無邊溫泉泳池、花尖民宿已成為“網紅”打卡地。特別是竹山鄉居精品民宿,2020年3月一開業就爆紅,節假日一房難求。神龍谷裡游船,與苗家阿婆學繡花、織布,在民俗演藝《竹山花開》、村落劇《愛在竹山》中體驗苗族婚嫁、農耕的文化的魅力和樂趣,游客還可以在竹山酒庄“買買買”,把黃酒、臘肉、土雞蛋裝進后備廂。
村落變景區,村民變員工。每天清晨,村民吳國安牽著牛來到景區犁田,向游客展示農耕文化。吳國安是景區員工,每個月工資2000元,一同犁地的黃牛也能“領”4000元的年薪。如今,像吳國安一樣,在景區上班按月領工資的村民有120人。2019年,竹山村實現整村脫貧。
2020年,竹山村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全年接待游客22萬人次。竹山村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1800元增長13800元,村集體年收入達到58.8萬元。
村民變“演員”,文化傳承利用
打禾、犁田、舂米、紡紗、染布、織衣,土氣朴拙的傳統農活,游人躍躍欲試。大碗“苞谷燒”攔門對歌,敲鑼打鼓抬轎迎親,仿佛從遠古走來,令人熱血沸騰。
記者走進老竹寨“半坡部落”,像是來到一座行走的非遺“超市”,織布坊、豆腐坊、晒谷坪、銀器坊、一彎清淺的水田……苗家人的生活場景變成旅游體驗,村民自如地當起了“演員”。
86歲的老人石香蓮織布70年,她怎麼也想不到:現在同樣是在家裡“打花邊”,只是換作展示給游客看,每個月就能領工資2000元﹔自家的房子自己照常住,每年還可收3000元的房租。
村民吳信胖“炫耀”:“以前在家裡編織草鞋沒有人要,現在游客來了,一雙能賣20元!”
“竹山民俗風情、鄉土氣息濃郁,是發展旅游的一張名片。”鳳凰旅投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順心說,景區巧妙地以村落為舞台,創意打造了《愛在竹山》沉浸式體驗村落劇,讓文化在旅游開發中得到保護和傳承。
省文化和旅游廳駐村幫扶工作隊還爭取到傳統村落保護資金,對苗寨建筑修舊如舊,讓它們保留原汁原味。2020年1月,全國“鄉村春晚”在竹山村設分會場。十裡八鄉的苗家同胞齊聚竹山,共同趕年,向全國展示苗家欣欣向榮的生活。
2020年“十一”長假,《竹山花開》實景劇盛大開演。村民們爭先恐后要做“演員”,龍炳妹笑稱:“演出一場就有50元收入,還能傳播苗族文化呢!”
劉建軍介紹,村裡正著手成立非遺產業合作社,鼓勵村民加入竹山“非遺工坊”。村民編織的草鞋、花帶等,由合作社統一收購、銷售,傳統手藝也得以保護、傳承、創新。
融合發展完善機制,“網紅”變“長紅”
旅游帶來了人氣,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推動實現鄉村振興?
省文化和旅游廳駐村幫扶工作隊在規劃竹山旅游發展前景時,就會同開發公司,建立了“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打造“永不撤走的工作隊”。
竹山旅游專業合作社為公司提供勞務用工、租賃、市場管理等合作,村民通過就業、租賃、分紅等形式增收。村集體通過集體資產、土地、分紅等保障集體經濟收入。目前,村民在景區務工人均年收入達2.4萬元,村集體僅旅游分紅每年就有15萬元收入。
鳳凰縣麻沖鄉黨委書記楊曉莉說,文化旅游產業扶貧又扶志,村民自力更生、敢闖敢干,勁頭被極大地激發。
“竹山越來越好,我們打算留下來,爭取做出個‘網紅’民宿來!”“95后”小夫妻唐麗喜和龍鳳江,2019年回到竹山,唐麗喜在景區做保安,龍鳳江當“演員”,他們的“印心石屋”民宿也開張營業了。
眼下,竹山碼頭建好運營,游艇開起來了。鳳凰旅投公司借力千雲旅游公路通車,正在打造包括竹山在內的長潭崗旅游度假區,鄉村旅游大有可為。
“竹山要實現‘長紅’,邁向鄉村振興,不僅需要多方凝聚合力,還要推動產業融合。”劉建軍介紹,駐村幫扶工作隊動員村民種植油茶162畝,擴種獼猴桃303畝,發展香梨100畝,2020年都已挂果,今年產量將大幅提升。
■採訪手記
政府有為 市場主導
竹山村快速脫貧致富,是政府和市場“兩隻手”形成合力的典型成功經驗,值得推廣。
政府因地制宜制定規劃,整合各路資金,完善景區公路、游客中心、廁所等基礎配套設施,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市場主體干專業的事,在開發建設和運營中,不斷完善旅游產品,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實現了將村內資源變資產、產品變商品、農民變股民,建立利益共享的長效機制。事實証明,專業可靠的市場主體進入是竹山脫貧奔小康的關鍵之舉。
鄉村旅游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傳承保護鄉村文化、促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和抓手。要把政府和市場兩個作用發揮好,真正做到市場主導、政府有為,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投資鄉村,以旅游發展、產業融合助推鄉村振興。(記者 孟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