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邵小河村找對致富路 助力鄉村振興

2021年02月26日10:33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人民網長沙2月26日電 初春時節,湖南邵陽新邵金龍山上霧氣彌漫。山下小河村,村頭黃桃基地內樹上花苞靜靜等待開放,木耳基地裡的高山木耳等著村民採收,如今村民吃上了“生態飯”,日子越過越舒坦。

隨著最近天氣不斷轉好,前來游玩的游客絡繹不絕。小河村老支書劉澤榮感慨:“別看村子現在人氣旺,以前年輕人多半外出打工,姑娘也不願嫁到我們這裡。人家都叫我們‘山猴子’。”

過去,小河村以傳統農業為主,因交通不便、產業單一,小河村一直戴著“窮帽子”。2018年3月,國網湖南省電力有限公司對口幫扶小河村,選派邵陽供電分公司員工謝歷冰任小河村駐村第一書記,他帶著幫扶工作組的3人找路子、想法子。

曾經:守著好山水過著窮日子

航拍小河村產業長廊。受訪者供圖

小河村位於新邵縣坪上鎮金龍山下、山高坡陡,距離坪上鎮大約有12公裡,海拔落差超過400米,一條出山通道,如同挂在懸崖上,路窄彎急,十分險峻。村民以前出山隻能步行,到鎮上往返需要花費兩個小時。

因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嚴重落后,被稱為新邵縣“小西藏”,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324人,貧困率高達30.7%。

“小河很美,但小河很窮。”1995年考上大學走出大山的劉應明說,“那時候除了種藥材,就是出去打工,沒有別的經濟來源。”

全村人口過千,但是水田隻有一百來畝,根本不足以養活人。“小時候隻記得山上的樹都被砍了,山地被開墾出來種玉米和紅薯。”劉應明說。

“以前就盼著,小河村也能夠通公路、通電,家裡的土磚房能變成紅磚房,可以有電視看。”劉應明說,“做夢都沒想到,我們現在生活這麼好,不僅腰包鼓了,家家戶戶蓋上了新樓房,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們趕上了好時代!”

如今春季賞花、夏季避暑、秋季採果、冬季賞雪,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小河,愛上了小河,成為遠近聞名旅游勝地。村民周秀在自家裡開了農家樂,僅去年一年就收入8萬余元。劉頌華通過抖音等平台直播銷售自家的蜂蜜,養蜂數量從最初的25箱增加至85箱。

蛻變:昔日窮窩窩,如今旅游網紅地

2020年6月,在小河村“農光互補”扶貧車間裡,十幾名村民正忙著把預訂出的茶葉打包裝箱,准備送往鎮上的快遞點。

小河村依山傍水,生長著大片的野生茶樹,村民們傳承了上百年的制茶技術。三年前村裡大多數家庭是小作坊制茶,成本高、產品賣不上價錢。“通過幾個月的調研,我們計劃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建立扶貧車間,幫助貧困村民增加收入。”謝歷冰說。

扶貧車間採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利潤由村集體所有,村民按比例分紅,統一開發野生茶樹等農產品資源,探索“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綠葉變金葉、青山變銀山”的路子。

當年10月,國網湖南電力發揮專業優勢,為小河村實施電網改造升級,新增2台變壓器,把戶均容量提高到3.3千伏安。該公司用恆溫、恆濕的光伏大棚建成了集加工、儲存、展示為一體的“農光互補”扶貧車間,成立了村集體全資佔股的合作社,配備電氣化制茶設備,推動制茶業轉型發展。

“農光互補扶貧車間”建成后,車間一年四季從不停工。春採茶,秋摘木耳,木耳加工完,茶葉就緊跟著上。小河村村民全年有事做、有錢賺。

現在村產業已由幫扶工作隊“帶著做”轉變為村“兩委”主導發展,並實行村干部產業一對一負責制度,通過展銷將產品“送出去”,吸納更多貧困群眾“引進來”,打造出一支“生產、銷售、管理”相匹配的人才隊伍,產業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長久可靠。據統計,2020年村扶貧產品銷售額已突破百萬大關。

2020年,小河村集體所有的合作社累計分紅近200萬元,人均年收入增長到1.5萬元,村集體收入突破50萬元,連續兩年全村醫保由合作社出資負擔。

謀劃:守住綠水青山,變出金山銀山

航拍小河村產業長廊。受訪者供圖

鞏固脫貧成果,謀劃鄉村振興,小河村其實一早就有著超前的思考。2017年,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院在院內發布“初心永駐創想小河”鄉村公益規劃設計競賽公告,最終有8個技術團隊參加競賽並赴小河村進行了詳細調研。

2018年,規劃設計方案《百草山谷,小河人家》脫穎而出,在此基礎上國網湖南電力駐村幫扶工作隊制作《小河村扶貧工作發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建立富民產業,發展生態旅游。

“小河村最大的優勢是它獨特的自然環境,一定要進行保護性建設,發展要立足於長遠。”劉應明說他也一直在給村裡提建議,要加強古村落的保護。

村裡眾人也對小河發展有著各式各樣的想法。

老村支書劉澤榮說:“希望小河村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願望看似紛雜,又有著內在邏輯。小河村已經用巨變印証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偉大意義與道路正確。守住綠水青山,才能變出金山銀山,也成為小河村此后發展的必由之路。

最近,工作隊又邀請深圳規劃設計院為小河村量身訂制鄉村振興規劃,以鄉村旅游為契機助力,圍繞露營基地為中心的民宿文化圈,吸引游客1.5萬人。下一步將更好挖掘和利用生態資源,圍繞生態宜居和產業興旺,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林洛頫 陳拓)

(責編:李淑靜、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