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3月6日電 (匡瀅)2020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地方普通高校數佔95%以上,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主體部分,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著力為鄉村振興培養高素質人才,是高質量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和發力點,是新形勢下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湖南省委會副主委,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雷鳴強認為,在脫貧堅收官之際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地方高校匯聚了區域內多學科高層次人才,是地方的“人才庫"“科技中心",將成為推動鄉村振興重要的有生力量。
雷鳴強發現,目前,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關鍵的人才因素存在以下問題:一是鄉村常住人口持續減少。據有關數據,中國平均每天有80到100個村落在消失,大批鄉村青年走向城市成為城市的打工者、商人等,老齡化程度深且受教育水平低的情況普遍﹔
二是鄉村“三農”帶頭人數量和能力不足。鄉村振興需要人才來支撐,但是優秀人才不願回鄉、不能回鄉,鄉村發展缺少活力和后勁。村干部是黨和國家農村方針政策的直接執行者,但村干部崗位吸引力不夠強,存在后備不足、無人願干的窘困局面﹔
三是鄉村教育資源的分配失衡。鄉村學校師資素質參差不齊,教學設施陳舊,縣城集中了大量優秀教師和先進教學設施設備。在各級政府集中優勢資源,積極打造本區域重點學校的背景下,農村成為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的“末梢”,教育成為農民城鎮化的主要動因。
為此,雷鳴強建議,首先應以地方高校為主體加快成立鄉村振興學院。地方高校、政府和企業聯合成立鄉村振興學院,發揮地方高校學科專業齊全,高層次人才較密集的優勢,通過短期培訓,大力培訓愛農、懂農的新型職業農民。開展高校支部聯鄉村活動,大力派駐鄉村支書,宣傳和落實黨的政策,並進行績效考核。出台政策引導產業、鄉風、生態、規劃、管理等多方面人才深入鄉村,服務鄉村。高校聯合政府開展“一村一特”鄉村規劃,與城鎮規劃形成互補,逐步形成宜居和農耕文明傳承綜合體。實現人才振興和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要素為一體的鄉村振興同頻共振。
其次,地方高校應聯合多方力量,通過“專家駐村組”“科技小分隊”“科技大篷車”“教授進村”等多種農業科技推廣的新做法,建立“農、科、教”深度融合機制,縱向打通從高校創新源頭到鄉村田間地頭的創新鏈,為鄉村農業技術提供解決方案,橫向推進地方高校科技成果如何轉化為鄉村服務,促進地方高校和鄉村實現共贏。開門辦學加強基層培訓服務,將地方高校多學科的人才優勢及教師成果創新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產業動能。整合科技、金融、市場等方面資源,打造一體化、開放式的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同時,地方高校要聯合地方教師發展中心,設立智慧學習工場,加大鄉村教師的培養、培訓力度,強化教學論課程教學,使之成為鄉村教師專業提升的“娘家”。地方高校要派專業人員創辦形式多樣的農民學校或農民夜校,利用鄉村振興資金,實地組織,每天為到校培訓的農民提供一餐伙食。組織相關學科專業人員定期免費組織公益性、群眾性文體活動短期培訓,並進行比賽評比。地方高校要引導學生植根鄉土鄉村,將論文寫在鄉村大地上。組織鄉賢短訓班,鼓勵鄉賢開展村規民約的制訂和鄉風文明內容的及時更新和評比,使鄉賢成為鄉村自治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
雷鳴強建議,地方高校要通過職業規劃課程教育,聘請優秀職業農民示范,鼓勵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形成正確務實的就業觀,獻身鄉村振興。地方高校幫助鄉村制訂鄉村五年發展規劃和遠景規劃,把學生的職業發展與鄉村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培養鄉村醫療、養老、教育管理人才,打造城鄉聯動的農村生活服務網絡。積極完善鄉村治理體系,通過設立特聘崗位等方式,推進村支書和村民委員會主任職業化管理。設立鄉村人才大數據平台,尋找有知識、有資源、有情懷的企業家、公務員和知識分子回鄉,促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