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職故事】

全國人大代表劉志仁:建立南嶺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

2021年03月07日15:37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人民網長沙3月7日電 “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是首批25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生態功能定位主要是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土壤保持,但其生態補償機制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落實難的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郴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劉志仁建議,建立南嶺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

據悉,南嶺生態功能區位於湘桂、湘粵、贛粵交界處,行政區域包括江西、湖南、廣東和廣西等4省(區)34縣,總面積66772平方公裡。既是我國自然資源富集區,又是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生態脆弱區,還是經濟社會相對落后和貧困人口聚集區。

劉志仁介紹,南嶺生態功能區水資源豐富,擁有廣袤的森林、草地和濕地,是珠江和長江水系的重要源頭,是湘江、贛江、北江、西江和東江等眾多河流的發源地,是江西、廣東、湖南和廣西4省(區)和港澳地區的重要水源地。僅郴州區域內,年均貢獻超過160億立方米的水量,其中東江湖被列為湖南省最大的飲用水水源地和長株潭城市群戰略水源地。

“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明確要求科學界定保護者與受益者權利義務,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標准體系和溝通協調平台建設,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他提到,“但由於實際補償情況的復雜性和涉及區域切實利益的敏感性,以及生態補償力度不大、配套制度建設不完善、政策法規建設滯后等原因,生態補償機制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落實難的問題。”

為此,劉志仁建議,在南嶺生態功能區開展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跨省際生態保護補償試點,為國家生態補償立法、完善生態補償政策保障進行探索﹔將生態補償列入中央對地方財政轉移支付預算,確保補償資金及時足額落實到位﹔加強區域間生態補償合作與協商,積極探索生態補償橫向轉移支付方式和市場化補償方式﹔支持鼓勵地方政府成立和建設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基金會,接受社會主體的捐贈,增強補償資金籌措能力。

針對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他希望國家部委出台針對性投資引導政策和技術扶持政策,鼓勵節能環保技術和生態型產業向南嶺生態功能區轉移,推動補償方式從“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同時健全完善生態功能區“衛星+地面”立體監測網絡體系,實行跨界水體水質在線監測制度,建立水土流失動態監測體系,加強南嶺生態功能區森林、濕地、耕地、水系等生態效益價值評估工作。(何萌)

(責編:羅帥、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