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長沙3月7日電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長江經濟帶覆蓋湖南、湖北、江西等11個省份,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近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迅猛,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如何持續走好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之路?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湖南省委會主委、湖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建議:
一是聚焦生態經濟,提高綠色發展持續性。科學規劃長江干流和各級支流及相關水域的生態旅游開發,優勢融合。上游以三江源為中心,開拓青海、西藏雪域高原的沿江旅游資源。中上游以重慶為中心,提高三峽庫區及周邊的生態保護和旅游資源挖掘,並深入開發嘉陵江的旅游資源。中游以湖北為中心,推進宜昌、岳陽、武漢等沿江城市融合發展。中下游從江西九江到江蘇南通,直至進滬入海,推進沿江和沿海經濟帶融合發展,打造“長三角綠色發展示范區”。
二是聚焦綠色交通,增強黃金水道競爭力。水路運輸是天然的綠色交通,建議對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沿岸的各類碼頭加快實施升級改造,將水路、公路、鐵路的資源融合起來,進一步推進“公轉水”運輸結構調整。首先是推進現行運輸體系的融合,同時在沿江的大中城市的交通規劃中,需要將長江的交通動脈的作用反映進去,對人流、物流進行科學分流與調度,將長江的經濟價值充分發揮。同時,著力打造並運營好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幾個航運與物流中心,帶動其他城市的航運發展。
三是聚焦減排降耗,促進長江流域碳中和。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碳中和的約束來真正實現綠色發展。建議對干流以及支流沿岸的各類開發區和大型生產型企業,通過政策引導,降低單位GDP的資源消耗,通過量化的能耗、水耗數值指標,不斷推進企業技術升級和園區的產業轉型,有效改善園區的傳統產業和新興業態的比例。全面促進碳交易常態化,不斷強化地方官員的碳資產意識與碳中和觀念,在地方的制度設計和工作實施中落地見效。
四是聚焦生態補償,解決流域發展同步調。對於長江流域,三江源頭與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上游的生態修復和水土保持的情況對下游的水域交通、漁業發展和農林灌溉影響深遠,因此,需要科學測算上游地區的經濟發展特點和下游的經濟狀況,建立細化、可操作的生態補償方案,在貨幣化補償的同時,建立多形式多領域補償與合作的機制,推進下游省市和上游省區的對口合作,有序實現產業和勞動力轉移,實現流域整體稅收的合理分配和調劑,一方面解決上游的發展乏力,另一方面解決下游產業勞動力緊缺。
五是聚焦數據共享,推進長江流域一體化。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對國家經濟社會影響日益凸顯的今天,長江經濟帶已不是傳統的以能源、交通為主要因素的模式。需要從時間、空間和產業鏈上深入科學分析,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挖掘,實現長江經濟帶各省區市的產業數據、生產資料數據、人口數據、自然資源數據、生態承載數據、水氣聲渣的數據的全面共享,通過數據分析與挖掘,定量分析出產能是否會過剩、市場是否旺盛、產業鏈是否完整、產業布局是否合理。
六是聚焦多規合一,實現保護開發科學化。積極做好長江經濟帶“十四五”規劃,積極主動按照中央的要求,將顧全大局和因地制宜結合起來,將科學規劃和有效實施結合起來,將當前規劃和長期謀劃結合起來,將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結合起來。同時,沿江各省區市需要科學合理設置禁漁期,嚴厲打擊非法捕撈,盡最大可能保護整個流域的生物多樣性,為綠色發展提供基礎保証。第三,在生態紅線面前不打折扣,杜絕各類污水向長江干流和各級支流偷排直排,杜絕廢渣傾倒,科學規劃長江水系水質自動監測體系建設。(彭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