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陽海玲:利用數字化手段,有效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

2021年03月09日14:34  來源:人民網-湖南頻道
 
全國人大代表、新化縣禮儀文化協會副會長陽海玲。受訪者供圖
全國人大代表、新化縣禮儀文化協會副會長陽海玲。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長沙3月9日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耕地保護,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這正好和全國人大代表、新化縣禮儀文化協會副會長陽海玲的建議不謀而合。

農村土地與農民的利益、農業的發展、農村的穩定息息相關。陽海玲代表長期對農村耕地情況進行調研,走訪多個區域了解農村土地使用現狀,針對暴露出來的問題她建議:利用數字化監管+金融賦能,有效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

耕地保護事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社會穩定,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而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不僅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鄉村振興發展的必然選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護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下降,是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的前提條件。

陽海玲代表認為,耕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要從可持續發展戰略出發,平衡好耕地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需要建立經濟激勵機制,統籌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與經濟發展。

一方面要制定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調動地方各級政府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一方面要加強對種糧主體的政策激勵,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托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提高種糧規模效益。

據統計,我國耕地總量僅佔世界耕地面積的7.8%,卻要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而且適宜開墾的耕地后備資源十分有限,高質量耕地資源的稀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陽海玲代表建議,加大對耕地的資金和技術投入,一方面建立數字化的土地動態監管制度,合理規劃引導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布局﹔一方面要利用數字化技術,為規模化種糧者提供更完善的信貸、保險服務,在提高耕地質量的同時提高經濟效益,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林洛頫 周娜)

(責編:羅帥、彭應兵)